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贫困户

时间:2024-05-20

郑俊甫

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

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

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樣,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

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

“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

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

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

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

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

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

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大瞪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

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

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

责编:王晓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