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唐家宝
阅读《曾国藩家书》,你会发现,对于读书,曾国藩自有一套见解,可谓真知灼见,让人受益匪浅。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曾国藩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曾国藩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他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2.日课有程,持之以恒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过程,所以每天都必须坚持阅读,不能心血来潮,一天读好几个小时;热情过了,又好多天不摸书了。所以他说:“史书必须天天看,不能间断。”“每天要读一首诗。”
3.万万不可齐抓,后生一无所得
古代所谓的经书,主要是指五经而言,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但有些人在读的时候不得要领,下了很大功夫,却收效甚微。對此,曾国藩主张先下大功夫读通一本经书,然后再读其他种类的经书,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人凡是到手的书籍,都会抱着开卷有益的想法把它读完,以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使自己能够成为博学之士。这种读书方式的出发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效果却很值得怀疑,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什么都想弄懂的话,必然样样通,样样松。曾国藩强调读书要专一,即要选择某一个专业,把它读懂、读通:“如果有志读经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果志在作制义,就必须专看一家文稿;如果志在作古文,就必须熟读一家文集。”
4.猛火煮慢火温
有的人读书,只图数量,不求甚解,结果书是读了很多,收获却少得可怜;有的人读书很细,但速度太慢,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怎么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猛火煮慢火温”“先猛后温”,这样才能学得广、学得深、学得精。
他用熬肉做比喻:“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大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同时,他还指出,对于新书,要快读;对于旧书,则要慢读:“阅览新书应讲求快,假若不博览群书则会太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讲求熟,不背诵的话就容易忘记。”
5.用功读书,只为了两点
每个人读书,都自有其目的,或是为了追求功名,或是出于兴趣,或是为了打发时光……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也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我们用功读书,只为了两点,一是增强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派修养的道理;二是研修学业,练习背诵辞章的技巧,以求能自强独立。”
6.因材施教、灵活变通
古人把诗词当作必学内容,很重视对于诗词的研究和学习,曾国藩主张学诗,要专注于一家进行研究,不能只泛泛地读:“我教兄弟们学诗没有别的办法。但必须看一家的专集,不能看选本,以隐没个性。至关重要。我对于五言七言古诗学杜、韩,五七律诗学杜,这两家未有一个字不细看。此外,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这三家也未有一个字不看。”
古人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小孩子必须熟读、背诵四书五经,但曾国藩对孩子采取的是无为而治,在给弟弟信中,他这样写道:“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比较好。如果叫他句句熟读,或者他会不再生疏,却会越读越蠢,将来仍然不能读完经书。劳请子植弟把泽儿没有读完的经书,每天选出五六百字教一遍,叫他读十遍就行了,用不着能背诵,也不用经常温习。待他草草读完后,将来再看经解,也可以求得熟练。如果硬读硬记硬温习,绝对不可能久熟,只是白白浪费每天的工夫罢了。”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儿子的放任,而是因材施教,懂得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
责编:王晓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