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识陈龙——《盐亭闲话》略谈

时间:2024-05-20

虽然,人们说,评论家就是职业读书家,但我必须老实地承认,我不认识陈龙,更不知道有一个写作者,叫陈龙。正如谢有顺先生曾经说过的:我不可能读那么多的当代小说,时间有限啊,我读你们的,就没有可能读经典了。(大意)。

我不知道陈龙其人,那么,显然,陈龙是圈外人,属“潜龙”,尚没有浮到所谓文坛的表面,没有冒出头来。不过,浮到表面的,可能是出水蛟龙,也可能是在天飞龙,也有可能是水蛇,是死鱼烂虾,是渣滓泡沫。因为,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今文坛,如此喧嚣,在这喧嚣里,我常常感到无边的寂寞,因为,我听不到血流的声音,感觉不到心跳的节奏。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要脱颖而出,真是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在绵阳。

咱们绵阳这儿,其实是个小地方。小地方的文人往往自卑,自卑的表现之一就是盲目崇拜,其二就是模仿大地方的大人物,东施效颦而不自知,动辄“信心爆棚”,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借以混世吓人。

不过,名不见经传的陈龙倒给了我一点意外,一丝惊喜。首先,陈龙的文字功夫是不错的。仅就文章的标题而言,便可窥见其匠心:盐亭的盐,盐亭的亭,盐亭无亭,潺亭非亭,盐亭八亭……作者似乎明白读者脑袋里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对一个县的得名作抽丝剥茧的辨析,从而把盐亭讲深、讲细、讲透彻,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于是存焉。

他在第二章里,重点“闲话”了盐亭的山、水、洞、寨等等地理,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在人文篇中围绕人才讲述了一系列故事,纵谈盐亭之人才,考论是否出过宰相等等,盐亭的三才、四杰、五官、六将、七勇、八柱、十烈士,一目了然,明白易记,展现作者所追求的一种整饬的结构之美。

陈龙有一个情结,就是为盐亭当今的衰落感到窝火,因此,此书简直就是一本盐亭辩护词——那是一个辉煌的所在……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就跟谁急。赞美一个地方,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可包治百病,如果说那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虽然烂俗但绝对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错。以此赞美盐亭,更没有人敢于异议。的确,盐亭是华夏人文初祖嫘祖之故里,稍有文化的人几乎都知道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与著名成语“成竹在胸”一道永垂不朽的文同,近现代,人们可能还知道一个蒙文通。但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不是少数优秀人物、不是少数大事件构成的,四季更替,万物消长,时光掠过大地,人类繁衍生息,要历经多少苦难、多少沧桑,才能通过昨天、抵达今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要发生多少令人唏嘘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在大地上留下了痕迹,有的则进入了碑帖书籍,有的已经渗入了当地的神话、传说,进入了他们的集体记忆之中,而有的,如果我们不去及时地记载它们,它们就将湮没无闻。中国是一个对历史存有敬畏感的国度,历史,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是每一个个体行为功过是非的最高评判者,是具有争议的重大事件的最高裁决者。青史扬名,是普天下有志气的国人共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有文人不断回溯过去,坚持书写当下,陈龙其实就是这一类文人中的一个,没有谁强迫他,但仿佛记录就是他的本能或者他的天职。

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写作就是 “回忆”。《盐亭闲话》这种地方历史文化题材的写作,那就更是“回忆”了。回忆,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客观记录,而是一种主观的探寻与记载,是有取有舍的,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褒扬什么、鞭笞什么,有倾向性。比如,《圆月秋塘》,是作者代其祖父直接以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绝命辞,文章就是其“自绝于人民”前的内心独白。事件荒诞之极——代表组织的生产队长命令其 “拣一百斤干牛屎”!这是多么富于创意的惩罚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知识分子斯文扫地。结局是拣一百斤干牛屎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个极度匮乏的年代,干牛屎作为稀缺的燃料和肥料,早就被人们抢走了!他只有死路一条。故事悲怆至极。

这样的往事里有恨。但我想,爱之愈深,恨之弥切。

“轻工业打饼子,重工业打石头。”这个段子到底是外地人调侃盐亭还是盐亭自嘲之说,不得而知,以我猜度,是盐亭人的创作。这一类段子,道出了祖上曾经阔过的经历过农业文明时代辉煌的盐亭人,在当今工业化洪流中落伍了的喟叹,作者在《盐亭夜话》等篇什中,一一作了解析,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盐亭的重工业,我们这一代人发展不起来,最好不要乱发展、瞎折腾,那种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代价的重工业,也许根本就不适合盐亭。”我赞成陈龙的观点,乱发展比不发展还要糟糕。

《盐亭闲话》几乎是一部盐亭百科。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过去盐亭是否有过类似的著作。如果没有,陈龙就可居开创之功,可享填补空白之誉。一个人能够干一两件这样的事,就不算白活。如果能够为生养我们的故乡做一点陈龙这样的事,我们就是有情有义的故乡之子,不算薄情寡恩之人了。

当我们无数人都匆匆奔忙于他乡之时,陈龙却将目光深情地投向身后 “落后”的故乡。这种不走阳光大道,不走高速公路,而走一条羊肠小道,一个劲儿朝僻静处赶路的选择,完全不合“潮流”。沿着这条小道,陈龙滔滔不绝给我们讲述盐亭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盐亭的人文掌故,风土人情……并且,作者用较堪玩味的文字,用比较考究的结构和看似闲谈的笔调,讲述历史、议论当下,或者感叹,或者辩护,无不跳动着一颗热爱故土的心,抒写着他的一腔至诚,难能可贵。

《盐亭闲话》的可贵还在于,作者为我们全方位地介绍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盐亭。但这种体例也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即,面撒得开,却开掘不够深。假如他将来有心把盐亭作为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无论写散文,还是写小说,都宜集中力量,聚焦一个点,打一口百米、千米深井,那一口深井里,有钠、有钾,也有钙、有镁,甚至还有我们预料之外的硒呀什么的可以抗癌的宝贝。盐亭研究嫘祖者代不乏人,但能够使人信服、感动的文学作品尚难见到;李白的老师,《长短经》的作者赵蕤,其人、其思想都应当值得大书特书,惜未见这一题材的佳作诞生;文同也是绝好题材,在水墨绘画领域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而且他本人既是官员,又是诗人,还是影响深远的大画家,可资发挥之处甚多。更何况当下的盐亭,何其生动活泼啊,我相信,这里蕴藏着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

陈龙书名《盐亭闲话》本系自谦之词,但我觉得“闲”是个好字眼,艺术都是闲出来,闲,才能审视历史、感悟当下;闲,才能咀嚼语言、把玩文字;闲,才能扫除浮躁、去掉铜臭。熙来攘往的那些人,他们所忙的,都是名利,只是名利。名利而已。

咱们这个时代,是个大时代,但是毛病也不少,文坛内部,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只栽花不栽刺,都不愿意或者不敢“剜烂苹果”,所谓的“文艺批评”,都拈好听的说,主要的聪明都花在如何隐藏自己仅存的那点学术良知上去了,美其名曰讲究“话语策略”,不亦悲乎?

以上是我们读《盐亭闲话》的一点小感慨,不妥之处,敬请作者和读者指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