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艳遇故事于《聊斋志异》中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4-05-20

许翠兰

摘要:《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全书491篇故事中,涉及男女婚恋题材的有190多篇。其中,约有98篇是以人与狐仙的艳遇为题材的,这也充分说明艳遇故事在清代社会文化心理上的普适性。

关键词:《聊斋志异》 艳遇故事 文化 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婚恋小说堪称是《聊斋志异》中最精彩的部分,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赋予它们以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保持它们某种自然性,写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态,从而显得牛趣盎然,《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繁花似锦,有人鬼相恋、人妖相爱、仙凡结合和人的爱情四种类型。每一个爱情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艳遇的结果。

一、《聊斋志异》创作的社会背景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描述两性关系的观念是进步的,是中国文学在这方面的一大突破。封建伦理观念注重男女之大防,长期以来,女子都处在一个被动的、弱势的地位,女子不得与丈夫以外的男子接触,而男子却不受此约束。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完美的爱情和纯真的异性友情那都是空中阁楼。蒲松龄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显现出独到的眼光。《霍女》写女子与一人因一见钟情而以身相许,一旦发现其本质的面目即拂袖而去;《阿霞》中的阿霞,因景星“祖德厚,名列桂籍”,便以身相托,当其暴露出薄情寡义时便不辞而别。封建婚姻的决定权操在父母之手。可是《聊斋志异》爱情描写中这些作品的青年男女,他们自由地相爱,自由地结合,也自由地分开,和封建礼教的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蒲松龄的家世和个人经历。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理想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追求,蒲松龄当然也不例外,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国平济天下的壮志雄心的他,无奈时运不济命运多并,在科举的大门前徘徊一生,终究未能实现鲤鱼跳龙门的人生蜕变。政治人生的失意对蒲松龄的打击很大。作者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抒愤目的。

二、艳遇与《聊斋志异》

艳遇,重点在“艳”,不在“遇”,更确切地说应为“遇艳”。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异性,但不是每个异性都能成为艳遇对象,只有遇见的是让人惊艳的美丽之人,才会成为艳遇的前提。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幽婉动人聪慧可爱的女性形象,例如娇娜、青凤、婴宁、聂小倩、胡四娘、莲香、阿宝、巧娘、红玉、林四娘等七十余个。在作者的笔下,出场的女主角都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是男人心目中的女神,而且主动热情落落大方,如此佳丽,哪有男人不动心的。以此为基础,艳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

三、《聊斋志异》中艳遇的叙事模式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有句名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情欲被压抑的历史,也就是说,情欲之被压抑有其生物学上的必然性:它本身就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因此不是压抑情欲,便是毁灭文明,非压抑性的文明是不可能建立的。”①

《聊斋志异》卷五《狐梦》写蒲松龄的好友毕怡庵就陷入了对艳遇的不加节制的迷恋中,“每读青凤传,心辄向往,恨不一遇。”②

《聊斋志异》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艳遇故事,如《婴宁》、《莲香》、《红玉》、《香玉》等等,不胜枚举。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艳遇故事基本上是遵循着一青年男子遇到美貌的女子,与女子产生情爱关系,从这段关系中,男子获得了生理上的满足甚或是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叙事模式套路来创作的。其基本结构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

1.男子外出或是在赶考的路途中,巧遇年轻貌美的女子,并主动与男子欢好。

2.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附加任何的物质方面的条件,男子与女子相爱昵甚或结成婚姻。

3.对于男子来说属于大团圆的结局。男子获得人生的满足,功成名就甚至二美人共事一夫,妻妾和睦,如:《聊斋志异》中《莲香》。女子即便离去也会设法为丈夫娶得美妻佳妇。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原欲的泄导﹑升华;日本厨川白村认为艺术是“白日梦”。通过艳遇故事这一结构模式,这些整日做着“功名梦”和“温柔梦”的封建落魄文人表达和寄予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一百余篇写爱情的故事中,男主人公大都家境贫寒,“他们或者有妻子却孤身在外坐馆兼苦读;或父母早亡孤独漂泊;或丧妻家有幼子”,在他们情感最空虚,最需要慰籍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美丽的女性,一见钟情,然后两情相悦、誓相生死,“爱情引导一对男女来建立牢固的共同生活,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关系”。③ 最终男子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从而获得幸福。

《婴宁》篇中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有被人间污浊熏染。王子服一见清丽的婴宁,就死盯着看。婴宁遗落的梅花他一直保存并珍爱有加,睹物思人。后王子服回家后因思念婴宁,因相思而成病。听到有了婴宁的消息后“旧就平复”。最后于西南山中找到婴宁,带回家与其成亲,营构了一个男女爱情的美满结局。

四、《聊斋志异》折射的文化内涵

男性话语一般指男性的话语霸权,它确立的是一种男性统治的逻辑,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中将性别差异纳入到宇宙学或者人类学意义的对立系统的认知框架,布迪厄实质上确立的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在贬抑女性提高男性地位中体现了男性的话语霸权。

情可以超越一切,战胜一切,冲破人世间的一切束缚,男女主人公只看重“情”字。巴尔扎克说过“爱情是男人的一小部分,却是女人的全部”④,也就是说女人把情感看得很重,甚至过于生命,为了情感可以抛弃一切,她们追求的是情感的永恒,这就必然导致了女性对男性身心上的依附——情感依附。更何况在古代封建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没有自己择偶的权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敢奢想因婚姻不幸而舍男人。《聊斋》中的女性敢爱、敢恨、敢为,她们珍视爱情却不沉溺于爱情,封建的“男尊女卑”、“门当户对”的伦理道德在她们身上不起任何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译,三联书店,1984.P99.

[2]亢世勇,刘海润 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商务印书馆,2000年.

[4]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齐鲁书社,1988年.

[5]吴九成.聊斋美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6]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版.P21

注解

①马尔库塞.情欲与文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6—6.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评会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18页。

③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译,三联书店,1984.P99.

④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版.P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