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字中的中日两国文化

时间:2024-05-20

■孙坤杨 杨柏宏

汉字中的中日两国文化

■孙坤杨 杨柏宏

仅一海之隔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有着颇深的渊源。自中华文化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两国的联系变的更加紧密。在两国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而汉字,作为中日两国都在使用的文字,在字形、读音、用法上的差异,更是体现出两国因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导致的巨大文化差异。本论文通过对中日两国汉字的比较,来论述两国文化的差异。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字构成。日本最初没有本民族文字,后来不断从中国及西方借鉴和吸收,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汉字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据贾述评(2003)的调查表明,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约1945个,其中1154个与中文汉字的字型相同或极为相似。本论文通过对中日两国汉字的比较,来论述两国文化的差异。

一、汉字的产生和日本汉字

汉字是中国祖先创造的纪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汉字不仅为我们本民族使用,而且还传播到许多兄弟民族和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汉字文化圈”。

日语汉字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他们大部分是从中国传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日本自造的。中日汉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读音和意思三个方面。

二、中日汉字的由来与差异

中国的汉字由象形文字而来,虽已简化,仍有很多可以表意的汉字残留。例如:“泉”:上“白”,下“水”,白色的水,不难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泉水;“男”:上“田”,下“力”,结合古代的男性多为田中的劳力这一事实来看,男性之意非常明显。

同样,日语汉字也有相同现象。从中国传入的汉字暂且不提,单就日本人自己创造的汉字来说。例如:“峠”:表示山路由上山转向下山的最高处;“躾”:表示礼节、礼貌上的教养、管教。由此看出,日本在学习借鉴中国汉字之时,不只吸收汉字的形,而且学习了中国的造字法。

由于中日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日本人的生活与海洋和鱼类密切相关,他们创造了很多与鱼类相关的汉字。例如:鯑、鯲、鯲、蛯。还创造了一些与海有关的汉字。例如:凪、溂。此外,日本人非常崇尚礼节,不仅从日常生活习惯中体会得到,就是在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中,也可以看出。“躾”这个字就表示礼节、礼貌上的教养、管教。

中日存在很多形同意不同的汉字,例如:“猪”和“豚”字,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在日语里,“猪”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進”这个词,表示不顾一切向前冲。而日语中的“豚”字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三、中日汉字的联想意义

姚淦铭先生在《汉字心理学》中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一部心理史。”从中日两国来看,每一个汉字同时承载着两国的文化史和心理史。同样的汉字,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联想却不尽相同。

就以“花”字为例。

在中国,人们一看到“花”字,想到的会是各种各样的花,诸如牡丹、杜鹃、梅花、菊花等等。每一种花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又针对其特点,赋予了每一种花不同的意义。提到牡丹,便想到其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美誉;提到梅花,便想到其傲雪盛开,冰清玉洁的品质。然而,在日本,一看到“花”字,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樱花。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勇武、高洁、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因此日语里有「花は桜木、人は武士」(树如樱花,人数武士)的惯用语。「花盛り」一词本意为“花儿盛开”,但日本人常常用其来指樱花的盛开。由此也可见樱花在日本的地位,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对“花”字的不同印象。

四、中日使用汉字的倾向

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喜好不同,单在对数字使用的层面上,就能看出明显差异。

中国人喜欢偶数。在汉字中,诸如“好事成双”“六六大顺”等词语的频繁使用,便可以理解。再加上在中国,人们认为平衡、对称、和谐的东西才完美,而偶数正是有着平衡对称之美。

相反,日本人对奇数情有独钟。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都是日本喜庆的节日。此外,日本人最忌讳的是“四”和“九”,因为“四”的发音是“死”,“九”的发音是“苦”。由此二者看出,在数字的使用上,两国均基于本国文化,以及由数字读音而联想到的汉字意义,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倾向。

五、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索引,我们要了解文化,就要从语言入手,去探索潜藏在语言中不易察觉的深层文化。大和民族是一个对异族文化有强大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民族,是个勇于接受、敢于创造的民族。他们从中国学习了汉字,又结合本国文化,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以及大量的和字。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都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在日本至今仍保存完整。

(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2015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汉字中的中日两国文化》,项目编号:X201504074。指导教师:杨柏宏(大连民族大学 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