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玉兰芬芳的岁月,相伴烈士妈妈一生

时间:2024-05-20

李晓

2023年2月的一天,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长江边,94岁的袁和菊老人在“儿媳”袁玉兰的搀扶下,来到江边散步。

清风拂面,江水湛蓝,老人高兴地说,哎呀,这日子真是安逸。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儿子,已经离开整整44年了。为了一份承诺,袁玉兰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着老人。在寂静的光阴中,守一份时光,缓缓行走,暖心度日,流年无恙,岁月如初。

“玉兰,我参军去了,帮我照顾好我妈妈!”

时间上溯到1975年秋天,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的长江边,载着入伍新兵的一艘客轮即将远航,20岁的新兵张宜华同扎着长辫子的恋人袁玉兰在码头挥手告别,那一声深切的嘱托而今还回响在天幕里:“玉兰,我参军去了,帮我照顾好我妈妈!”那一年,张宜华的母亲袁和菊46岁。

袁和菊是一个苦命的女人。30多岁时,丈夫病故,不久,幼小的女儿又不幸离世,留下了独子张宜华。这个豁达的女人,毅然把儿子送到了部队参军。

张宜华和袁玉兰,是忠县百安公社光明大队村小的小学同学,在袁玉兰18岁时,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1975年10月,张宜华参军离开家乡时,他对恋人郑重承诺,从部队复员后,就和玉兰举行婚礼。

张宜华的部队在四川泸州。同饮一江水的两地,绵绵思念如滔滔长江水。在部队,张宜华和袁玉兰通过信件倾诉相思。张宜华在部队勤奋努力,很快当上了班长。在部队期间,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

1979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二,长江边的忠县乡下,袁玉兰和袁妈妈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农活,袁玉兰那天还准备提笔给好久没收到来信的恋人写一封信去。但这天,24岁的张宜华在一场战事中壮烈牺牲了。

袁玉兰和袁妈妈得知消息,是1979年的3月了,公社和部队来人在大队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那是一个肝肠寸断的季节,50岁的袁妈妈,几近崩溃,常常抱着儿子的遗像以泪洗面。

袁妈妈把儿子的遗像挂在床前,这一挂,就是多年。

“他是英雄,他走了,我来替他给你尽孝!”

1979年7月,袁玉兰陪伴袁和菊去了一趟泸州张宜华生前的部队,战友们齐齐围上来喊:“袁妈妈,袁妈妈!”袁妈妈摩挲着战士们的头,泪水流了又流。

从部队回来后,看到孤苦一人的袁和菊在家憔悴消瘦,袁玉兰不顾家人和村里一些人的反对,当即收拾好简单衣物,来到了袁和菊的家里,那天她在门前高声喊:“妈妈,我现在就搬来和你一起住。”袁和菊出门,一把搂抱住袁玉兰,身子颤抖着。

那时,大队里开起了一家榨菜厂,袁玉兰是厂里的生产技术员,白天,她在厂里劳动,晚上就住在袁和菊家里,和袁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床前,是张宜华身着军装的照片,母子俩隔世凝望。有时半夜,袁和菊起床,怔怔地望着儿子的照片,袁玉兰就起来陪伴袁妈妈,柔声安慰。

袁玉兰时常安慰袁和菊说:“妈妈,宜华是为国牺牲的,他是英雄,他走了,我就是你的儿媳,是你的女兒,我来替他给你尽孝!”

1979年10月,在袁和菊的坚持下,通过亲友介绍,袁玉兰和忠县下游的万县(现为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码头上从事搬运的彭国政认识了。彭国政性格忠厚,在和他交往时,袁玉兰就坦然相告:“如果你要和我结婚,我就要把袁妈妈带到家里一起住,我要伺候她到老!”

彭国政在心里认准袁玉兰的,就是她的这种重情重义。彭国政就一句话:“行,我力气大,能养活你们!”

彭国政和袁玉兰,也是一对有缘人。彭国政比袁玉兰长一岁,但他们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农历十月初十。婚后,彭国政随袁玉兰和袁和菊一起在忠县石宝镇居住。

夫妻俩相继生下了儿子和女儿。彭国政和袁玉兰都喊袁和菊“妈妈”,两个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袁玉兰和丈夫就手把手教孩子叫“奶奶”。在这个和睦相亲的家里,一声声“妈妈”“奶奶”,让袁和菊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愈合,阴霾在悄悄散去,她有时望着儿子的照片独自喃喃:“儿啊,我也有孙子孙女了。”

“妈妈,你要活到100岁啊!”

1987年9月,袁玉兰带着袁和菊从忠县搬到了下游的武陵镇居住。彭国政在码头给货船搬运货物,这个憨直的男人平时寡言,用脊梁支撑起一个家。见丈夫辛劳,袁玉兰也来到码头干起了搬运临时工。袁玉兰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女人,她扛的货物,有时比男人还重。后来,袁玉兰又在武陵镇上相继开起了副食店、小馆子,维持着一家老少的生活。

让袁和菊妈妈生活好、心情好,是袁玉兰和丈夫最为牵挂的事。儿子牺牲后,老人听力日渐下降,后来接近于全聋。袁玉兰给袁妈妈配上了助听器,这样和她说话,就不靠大声喊了。“儿子”儿媳孝顺,儿孙绕膝,老人的笑容也多了。

袁和菊喜欢吃糯米类食物,袁玉兰就变着花样给老人做来吃,醪糟阴米,红糖阴米,糯米汤圆,蒸糯米饭……还有红烧肉也是老人爱吃的,袁玉兰特地去外面找镇上的厨子学手艺,她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喷香可口。

冬天的晚上,袁玉兰和丈夫轮流给老人打热水洗脚,夏天,天天给老人洗澡。冬天天冷,袁玉兰买来毛线给老人手工编织围巾、帽子。在袁玉兰的家里,手工编织的围巾搭满了两个衣架,材质从羊毛到绒料,颜色从紫到红,还有新潮的黑白豹纹。冬天到了,怕老人冷,又担心电热毯不安全,袁和菊取暖装备堪称齐全。老人的加绒睡衣三套,孙女送的;白天用彭国政买的木制取暖器烘脚,袁玉兰还准备了两个电热水袋,用途分明:一个白天暖手,一个晚上暖脚。

不过还有一件沉甸甸的心事,同时在袁玉兰和老人心里悬挂着。张宜华牺牲后,袁玉兰和袁妈妈从青丝到白发相守着,却不知道张宜华烈士魂归何处。多少个梦里,婆媳俩一同去寻找烈士的英魂。

2019年12月16日,梦想成真。在张宜华生前战友和万州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带着袁和菊老人沉沉的心愿,袁玉兰踏上了云南屏边的军人烈士墓园。

在张宜华长眠的墓园,林木苍郁,红五星熠熠闪耀。那天,袁玉兰把头深深地埋在墓碑上,双手一寸一寸抚摸着,双眼饱含泪水,轻声说:“宜华,我做到了,你为国捐躯,我帮你照顾好了妈妈!”告别墓园时,袁玉兰把当年为张宜华扎的一双鞋垫放在了墓前。

而今,袁和菊老人在袁玉兰夫妇的照料下,日子越过越快活。2023年1月29日,一家人还欢欢喜喜地为老人过了94岁大寿。

一天,袁玉兰给袁和菊梳头,她俯在老人耳边说:“妈妈,你要活到100岁啊!”袁和菊连连点头说:“要得,要得!”

(编辑 高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