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带同龄学生的“90后”博导

时间:2024-05-20

黄淑芬

实验室里崭新的通风橱内,装着各种颜色反应液的烧瓶摆放整齊,橱窗上写满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旁的旋转蒸发仪在有序运转。“90后”唐从辉,穿着一身蓝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带着他的“90后”“00后”学生在做实验。

1991年,唐从辉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的一户普通家庭,从小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读高一那年,有一次上化学课,化学老师讲到苯环时,说明苯环的化学结构是凯库勒结构,是为了纪念发现它的化学家凯库勒而得名。紧接着,化学老师话题一转,对学生们说:“希望有一天,你们当中也出现一位化学家,研究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写进教科书里,我们在书中相遇。”唐从辉坐在下面,对老师的一番话深有感触,从那时起,他就和化学结缘,定下了以后走化学研究的方向。

有了目标,唐从辉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上化学课,他不仅喜欢提问题,而且做作业他又喜欢钻研难题。课间休息,他一次次地向老师请教。做实验,他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化学成绩突飞猛进。

高考后,唐从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专业。有了专业的导师,还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唐从辉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不过,高中时学到的化学仅仅是一些皮毛。第一个学期,唐从辉的化学实验分数就落后于其他同学。当看到试卷上的成绩,他有些不相信,但事实由不得他不相信。

那天,坐在学校的长廊里,他的耳边又一次响起高中化学老师的话:希望有一天,你们当中也出现一位化学家。一股热血直冲他的大脑,他心里默默地为自己鼓劲:“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化学家。”他回到教室打开课本,埋头开始做化学试题。在复习方法上,他整理出核心知识点,这样对每一道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有一次是周末,同学邀请他一起去黄鹤楼游玩,他婉拒了同学的邀请,一人待在化验室做实验,一遍不过再接着做第二遍……凭着这样的拼搏努力,唐从辉的成绩很快直线上升,他的成绩排名登上了化学系的头名。

就这样,四年过去唐从辉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博。北京大学是数一数二的名校,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做实验既辛苦又枯燥,经常需要加班熬夜,这时,唐从辉又会想起化学老师说过的话,他更有了动力。从北京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他获得了去德国和美国深造读博士后的机会。唐从辉并没有对成绩沾沾自喜,他觉得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在国外,唐从辉眼界大开,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毕竟国外的教学方法与国内有所不同,让唐从辉有些难以适应。不过这还可以解决,难的是科研难题给他所带来的压力。但是,他一想到高中化学老师的那段话,马上振奋起来。他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转身就投入到实验中。如果做实验太累,他就停下手中的活,去听一下音乐。通过这样来释放压力,他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而在习题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不仅仅问导师,而且还用一个个实验去破解求证。凭着这样的干劲,他在班里成绩突出。陆续地,他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上多次以第一作者发文。

2020年,唐从辉取得了博士后学位。这时,他的母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回归祖国,回到母校,为国内培养出更多像他一样的优秀科研人才。唐从辉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母校。他知道既然已经选择了从事化学科研工作,就必须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当年在实验室中称教授们为“导师”的唐从辉,现在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中坚力量,他拥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能够独立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经费使用、人事安排,也有了一群叫自己“导师”的“90后”“00后”学生。

有记者问唐从辉是如何一路登上巅峰,成为带同龄学生的“90后”博导的?他淡然地说:“成功的高度取决于你的梦想有多大,成功的深度取决于你的热爱有多深,而对于成功的金字塔来说,只有努力才是最坚实的一块块砖。”

(编辑  雪彤/图 潆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