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赵倡文
我一直想去陈廷敬的家看一看,倒不是想去看它有多么荣华富贵,而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的石苑里有一批康熙皇帝的手书石刻,几乎占据了石苑的一面墙壁。相传那些石刻是陈廷敬把康熙皇帝在日常办公或闲暇时随意书写的墨宝收集起来,勒石成碑,在辗转从北京运往山西老家途经我的家乡时,由于山高路远而散落在民间的。每当看着这些石刻我就不由想:“陈廷敬到底是何等人,竟能亲近皇帝到如此地步?”
“五一”小长假,坐落于山西阳城山坳里的皇城相府游人如织,高高的围墙、参差的垛口,猛一看倒像是谁把长城的一段搬到这大山里边,拱卫着里边巍峨的建筑,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府,说是城堡似乎更为贴切。
从相府的大门进入,迎面是四柱三门的高大石牌坊,上面镌刻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基座上瑞兽环拥,不仅有狮子滚绣球等常见的雕刻,更有狮子两两相搏。新奇的造型,自然不知其喻意,还是请个导游讲讲为好。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顺着西南角的一个小小院落准备登上相府的院墙。导游讲,这小院是相府管家居住的地方,匆匆而过,“思过室”“慎事房”之类的门牌还是映入眼帘,顾名思义,思过室是相府主人为惩戒触犯家规的仆人而专门设置的,进入其中的仆人,也就是被关了禁闭。刚刚开始相府之游便让我领略到了相府规矩之大,管理之严,心情也不由为之肃然。
登上院墙,发现这院墙真的是长城的浓缩版,垛口、女儿墙、藏兵洞、箭楼等等设施一应俱全。站在院墙上向里望,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没有屋脊的建筑,导游说,整个相府占地72亩,16座院落,640多间房,唯有此处的建筑没有屋脊走兽,并且檐口也内敛而短小。原因很简单,这里居住的是相府的小姐,没有屋脊走兽寓意着这些女眷要恪守妇道,不求出人头地,但求温柔贤淑。寓意是美好的,把这没了屋脊的建筑与周围起脊的房屋比较起来,显得是那么瘦小柔弱,真的像一个听话的大家闺秀,安安静静地立在一旁。在怜香惜玉之余,也让我感受到了相府文化内涵之深,连建筑也体现着阴阳与治家之道。
沿着院墙曲曲折折一路走来,河山楼始终高耸在相府的正中,辗转来到楼下,十余丈高的建筑要想目睹它的全貌就必须仰视了。河山楼从外观看上下笔直、浑为一体,而它的内部却分为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石碾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相府之外,是战乱时避敌藏身之所。在明末战乱不断的年代,一个靠挖煤、冶铁发家的商人,要想保全性命、看护财产,一切都得靠自己,外有高大的院墙,内有避敌之所,真真是万全之策。相传曾有800人被匪徒围困楼中长达10余天,却都安然无恙,令匪徒不得不空手而归,河山楼真的是陈氏族人的保命之楼。
仰望河山楼,在被它高大的气势所震撼的同时,也为它那内里倒八字的建筑风格所折服。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整个建筑下厚上薄,有人做过测量,河山楼最下面的墙体厚达2米半,越往上墙体越薄,到最上端墙体只有两砖厚。这种倒八字型的建筑形式,既能抵御敌人的攻击,又有利于建筑的坚固。导游讲解的是它的建筑风格,而我却从中品读出相府这座最高建筑的深刻寓意——当初相府的当家人在修建这座建筑时,是不是用这下厚上薄的建筑式样告诉子孙,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家族,必须得把根基扎牢,才能屹立于世!由此说来,与其说这是一座建筑,倒不如说它是陈家无言的家训。
走过河山楼,向东蜿蜒就来到了世德院,这是陈廷敬出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陈家辉煌的起点。当陈廷敬出生时,他的名字中并没有这个“廷”字,这个“廷”字是因为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所以朝廷特意给他加了个“廷”字,以示区别。
世德院整个院落不大,可它却有两个门可供出入,一个是宽大、起台阶的正门,一个是位于边角的、低矮的、仅容一人通过的侧门。这正门自然走的是主人和客人这些有身份的人,而仆人则只能走低矮的侧门。这是世德院的特别之处,这一大一小两个门,把人的等级划分得无比清晰,在讲究平等的当代社会真的不能容忍它的存在,可仔细想想,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教育,你想走侧门吗?肯定不想,怎样才能走正门呢?那只有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有许多种,可对于少年来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书读明白了,知识增长了,靠脑力劳动挣钱,赢得的不仅有财富,还有地位,这就是“劳心者治人”;而小时候书没读明白,长大了从事不了高科技,大多只能靠体力挣钱,受制于脑力劳动的人,这便是“劳力者治于人”。现在看来,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人的等级之差,可不能否认的是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生存环境还是有差别的。大概陈氏家族在初步完成财富积累的同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定要让子孙后代苦读圣贤之书,这就又有了陈家的南书院。
南书院是专供陈家子孙读书的地方,它创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两进的院落,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宽敞明亮,严谨整肃。“日知书屋”的匾额高挂在门楣,站在院落里静静聆听,仿佛从屋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这书声稚气未脱,却朝气冲云宵,陈廷敬就是这读书少年中的一员。
知识改变命运。在南书院打下深厚功底的陈廷敬,从这里走出后便一飞冲天,他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等职,还成为康熙皇帝的老师。如果说这些只是人生浮云的话,那么他的官德人品却如相府中根基扎实的河山楼,数百年矗立不倒,至今还使他的子孙后代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荣耀。
相府院落道路曲折,透过窄窄的小道,转个弯就会别有洞天,中和居、树德院、陈氏宗祠、点翰院等等建筑都大气非凡,直让我感叹旅游的时间太短,欣赏不了其中的全部精华。遗憾是有的,不过这些建筑中包含的人文气息却始终令我难以忘怀,尤其是在每个过道的门楣之上,都镶嵌有石刻的匾额,或书“知止”“守拙”“达德”“礼贤”,或曰“息游”“和谦”“拱辰”“归仁纳义”,这些取自儒家经典、言简意赅的文字,不仅装点着相府的门面,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陈家的子孙和我们这些游人,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做人。看着这些匾额能想象得到,在这种良好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陈廷敬,成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成为一个受到皇帝尊敬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氏宗祠有一副对联曰:“积德一门九进士,荣恩三世六翰林。”在走马观花游览完相府的大部分建筑,领略其严谨的家风后,真的知晓这对联是陈家的谦虚之辞。试想,如果陈家的子弟不像河山楼那样打下坚实的根基,不以文化立身,哪有进身之阶,哪有资本受到皇帝的恩赐?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孜孜不倦的求学与攻读。
走出去,再回望相府,看人山人海、进进出出,我猛然想到了六盘山上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账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能来到相府是缘分,可真的不知有几人能在相府的进进出出中,学到相府之家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编辑 花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