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杜冰
传统美学观对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启迪
○杜冰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和独特美学的思想。这对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具有艺术理论指导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理论内涵。从对事物认知上,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形而上哲学含义,是一种融合的思想;从伦理道德意义上,它反映了人类真、善、美的积极态度,是“天人和德”的品德思想,展现出中华民族博大精神的品质与胸怀;从审美意义上,它体现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审美思维方式——“天人合艺”的独特审美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维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是统一的,是万物生命的有机联系,存在于自然的生命过程中,同时体现着艺术生命精神。
中国画的传神写意、以形写神描绘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中国画融合着西方造型语言的特点,是中西艺术的美学延伸。中国画分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代表的三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大师都有所传承和突破,其中以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最为突出,而人物画作为其中的一个体系,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宋朝以前的工笔人物画到之后的文人写意人物画发展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中国人物画已经走过了自身发展的特殊历程,形成了自身的特殊现象。可以说中国画在绘画理论和绘画语言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是一个具有生命意义审美发展的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审美活动中的“天人合一”就是体现创构意象,“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展开。中国画讲求形神,而水墨人物画更应讲究形神兼备。中国画家并不单单以描摹客观物去表现绘画的能力,也不仅仅用依靠提取画面的符号元素进行一些抽象视觉制作,中国传统艺术是包容了这两方面,在更高的画艺基础上将它们两者辩证统一地联系起来。中国画的画理中无不渗透着形与神的对立统一。老子讲“有无相生,难以相成”,表现在中国画画理中是对立统一,而形神正是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注重形还是神则成为人物画的一个争论点,然而中国哲学又讲究统一阴阳,所以形神兼备又应运而生,如中庸、天人合一、意境、意象也皆属此。这种中和,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艺术的一大特性,也就是“形神兼备”的审美标准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神与物游”,指人的精神与自然的会合交融。形神关系既然是中国画画理中的一个对立统一的范畴,而何为其形神,其实形与神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形既是物象之形的视觉整理,又是画家的心象在画面上的具体组织落实。神的概念也不单指对象之神,而是对象之神与画家主观之神的统一。无论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毕竟是传神的物质基础,得意忘形,却不能真的大象无形,形存神存形亡神亡。一个生命如果形体消亡,那么它的灵魂以神为寄托,另一方面,神是形的主宰,形的目的,形的生命。不为了神的形,确是毫无意味的形,没有神的形好比行尸走肉。所以,不要忽视了这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一种此消彼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形就是神,神就是形,神形不可分割,形神互为其根,相得益彰,每个形都是神的形,而神须是有形之神。因此,中国画首先需要解决问题就是与造型相关形神的问题。形神关系是中国画寻求的一个独特标准,现代中国画中所强调的形神关系,要从形象上表现出其性格、心理、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内容有直接联系,不是单纯的从表面形象上刻画。要把握好中国画中形神关系,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还要体悟到中国画中形神关系的独特特质,它是画家本人与所表现的客观对象在灵魂上的碰撞,是两者精神的契合,从而形成了中国画中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①
中国艺术之原理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国画中无不体现“道”的存在,如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立范畴如“形神”,“笔墨”,“天人合一、天人合艺”等,而由于现代水墨人物画是一个新兴画种,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而衍生出来的,正因为西方绘画因素的融入,再加上人物画是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所以它形成了个体的独特精神。现代水墨人物画在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讲求的“形神”、“笔墨意韵”、“天人合一、天人合艺”等思想内容之外,也在这些思想之上开发形成了具有水墨人物画自身意义上特有的“形神”、“笔墨”、“天人合一、天人合艺”概念。依照这些特色与传统之对比,“立足现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人合艺”,就能够建立当代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形式语言。
天人合一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既是哲学命题,又是美学命题。在中国哲学角度讲宇宙不仅是纯粹的自然形态宇宙,而是一种天地参化的普遍的生命现象。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内在永恒的特质,它孕育着自然洋溢的生命气韵和大千世界盎然的生机。人作为“天地之气、万物之灵”与自然宇宙共同衍生出真、善、美之价值观,是“天人合一”渗透的宇宙意识,是自然万物与心灵世界的契合,是审美体验的崇高理念与精神境界的合一。
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源于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出“道”万物生成之本源,其本质含义就是精神与道合二为一。这说明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相契合的精神所在,此思想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更深入的发展,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唯一,万物与我并生”的至高的精神境界。“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它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标志性确立。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一切从真实的客观出发,从对人的感动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和从形式出发。在艺术活动中,“天人合一”侧重主体内在精神的表现,是古代传统艺术重人的主体生命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例如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包含更多的生命活动,人是天地之物,万物之灵,当一个画家面对天地参化,芸芸众生时,他所表现的艺术作品既要源于自然,又造于自然,参赞化育,以笔补造化,致力于表现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中“气”、“韵”、“神”、“势”。正如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地,山水之间既是心灵的净土,生命的乐园,也是灵魂与精神的回归。以人之性通山水之情,以人之精神通天地之精灵,并与之性情、精神相慧通。
人物画是艺术的灵魂,不是简单的状貌,是灵魂、精神、意念的碰撞,穿透一个陌生的形象外壳,在精神深处,灵魂在画面上重新合而为一,这正是人物画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是传统艺术中自我与对象精神合一的结果。如果不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交织,就无法做到“以形写神”。人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世间最具灵性的动物,因为人类拥有思维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正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情感,世间万物也就被赋予了主观的艺术生命,他们也就成了艺术家们所描绘的对象。人作为其中的描绘主体,同样也成为被描绘的客体。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组群组成的,通过人表现出来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和历史、自然、文化、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人作为思维意识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情感与审美意识,这种各尽不同的情感产生了风格不同的历史佳作。
中国传统艺术的产生至今,历经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中国文化,政治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近现代外来文化对它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变化,导致社会群体不自觉变化后对它的影响等等的一系列的特殊问题,才造就了中国艺术发展至今的特殊性质,也因为支撑和造就传统绘画灵魂的“本源”存在特殊性,这些因素一经变动,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面貌就随之受到影响。因此,这种“本源”互相推动而产生变化,最终达到中国艺术表现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这样在贯彻着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理念前提下而又有着自身独立精神,最终造就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艺术审美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艺”的具体呈现,是自然物象与情景交融,即物我交融。庄子所谓“游心”其本质就是天人合“艺”的艺术至高境界,它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精神所在。②“天人合一、天人合艺”是人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上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和审美趋向,这是人以山情水性去体悟自然的天巧地灵,则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天人合一”生命情调产生的审美趋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呈现的最佳状态与庄子的“游心”境界有异曲同工之意,这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确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和独特品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在道德、理念、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与价值体现。③钱穆曾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哲学思想对人类文化的最伟大贡献,是整个华夏传统文化思想的回归”。④中国古代艺术注重在审美创作中建构天人共感,弘扬主体心灵,提升艺术品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物我交融,造化与心源的和谐有机统一,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夫画,天地变通之大法也。”主张自然的韵律与人的生命节奏之间的契合贯通,正是天人合“艺”至高的境界,形成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心灵,以生命为本位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可以说“天人合艺”是“天人合一”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延伸。
中国画作为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就有其本身不可替代的艺术符号性,也有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共同性,特别是中国笔墨人物画恰逢这个时代出现,已经说明了它存在的历史意义,因为我们所处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与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所以,立足现实,深刻感悟生活,体味正真的生命意义的“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承古开今,是当代中国艺术走向未来的主要任务。中国当代艺术要具有民族化的气派和独特精神,事实上有两种选择:一是中西结合,吸取西方的文明与文化的理念,结合西方艺术的精神与真谛;二是旨向中国传统复归,汲取传统艺术之精华。而这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面的许多先驱,林风眠、徐悲鸿、蒋兆、卫天霖、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等艺术大师已经成为这条道路的开辟者,今后中国艺术是否能沿着这个开端继续走向理想之地,能否创造出来既区别于自身传统又不同于西方,属于这个时代的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佳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自觉与信念。
当代书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充分显现着浑然天成、天地合一之气,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结合西方传统造型与空间的要素,从造型、笔墨、构图、技法、意境、情感方面创作出复古、诗意、空灵、隐逸、惆怅的意境,并将时代精神注入到作品之中。国画大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合璧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挥洒自如,后期作品常以点、线、面造形,作品具有挥毫泼墨的写意感、点线面的构成感、几何块面的抽象感,他将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吴冠中先生在中西结合和中西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后期,涌现出一批也当代写意书画家如孙奇峰、霍春阳、范曾等书国画大师,孙奇峰的写意花鸟栩栩如生,粗犷中不失细腻。霍春阳画到无心方为大道,其“无心”正体现着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崇高美学思想,霍春阳的作品激活了传统,他发扬了中国写意画所表现的超越精神的传统,这为他在异化威胁中重建充满自信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渊源。范曾作为一代书画大家,他的艺术就是生命精神、天地神韵、品格气质的融会贯通。工笔画大家何家英的作品具有写实风格独特的审美观念,作品凝聚着“大美”,这种舒展的柔美中带有阳刚一面,既蕴涵着一种气度,品格,也有着细腻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作品《初春》、《清明》、《叶》、《若云》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新时代给予我们新的的气息,立足于现实,深刻挖掘社会生活中赋予生命意义的精彩片段,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美学精神的中国艺术,为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今后不懈的努力和思考来赋予新时代的中国艺术之独特精神。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精神的启迪
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是一种艺术生命模式,促进了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形成,它是世间万物的主体意识、宇宙意识、神韵意识。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是在整个宇宙中由天、地、人三者组成的和谐统一,富有节奏韵律、秩序井然的宏观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天与人、人与物和谐感应,共同融合为生命整体,作为全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不仅深刻影响了现代乃至当代的政治、伦理、道德,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乃至当代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
“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协调天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不管是中国古代儒家还是道家的传统哲学思想都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发展到美学领域就是吸取其哲学思想的精华,达到“心神合一、心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艺“的物我的境界,这是华夏诸艺术门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命合一”的思想模式。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与天地自然的节奏存在着同构关系的生命模式,这种生命模式是中国艺术的精神特质的体现,也是中国艺术流传不息、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本身的“存在方式”就蕴藏着巨大的时代价值。⑥当代中国艺术要研究、挖掘、体验、感悟传统艺术的“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的继承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的“天人合一”思想给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对当代艺术理论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参考。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①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②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③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
④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5)。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⑥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