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建华 刘慧 叶雄 杨越
54.小平除了上学和干活之外,有他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儿童的地方。他是一个典型的“孩子头”,至今家乡还流传着他小小年纪就胆识过人、不信邪说的动人故事。
55.距小平家半里地的石坝地矗立着一块石碑,石碑基座为一只大赑质,是嘉庆皇帝为表彰邓家先祖邓时敏所建的。当地人对此非常尊崇,还流传着一些令人敬畏的神话,认为石碑摸不得,也攀不得。
56.有一次,小平与几个小孩子在石坝里玩耍,他看着硕大的“神道碑”,对小伙伴们说:“我们爬上去耍好不好?”小伙伴们都被吓坏了,纷纷拒绝说:“爬不得,爬不得,爬了要肚子痛。”
57.邓小平却壮着胆子说:“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试试”说着他便爬到石头赑质的脑袋上,坐在上边踢打着两腿喊道:“快来呦!好玩!好玩”
58.其他小伙伴惊叫着跑过来说:“贤娃儿,快下来,你要惹祸的,你惹了祸我们也跑不了!”小平若无其事地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怎么奈何我!”其他小伙伴又害十白又羡慕地看着他。
59.邓家老院子北面不远处,有一座小石桥。此桥是按照川东传统造型修建而成的单拱石桥,桥长约四米,宽两米,高约两米,桥面平坦,石板铺面,石桥的下边则是一条潺潺的小溪。
60.童年的小平经常打着赤脚,挽起裤脚,提着鱼篓,领着一群小伙伴下溪摸鱼、掀石捉蟹。有一次,小平和几个小伙伴在溪中捉蟹时,有个伙伴不会捉,被螃蟹钳住了手指,痛得哇哇大叫。
61.小平帮助小伙伴取出小手指,用小嘴轻轻吹气,并不断地安慰他,直到他不痛为止。然后小平召集小伙伴们,告诉他们掀石捉蟹的方法和技巧,这让小伙伴们打心里佩服他。
62.在小桥上游不远处,由于地势低洼,形成了一个大池塘。天气炎热的时候,小平便约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池塘里游泳嬉戏。有趣的是,池塘的形状与中国地图颇有几分相似,可见那时的小平已经“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63.1911年,邓小平的家乡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地人民愤怒抗议清政府企图将川汉、粤汉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的丑恶行径。
64.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了前往总督衙门请愿的群众数十人,激起四川人民的更大愤怒。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党人也纷纷行动起来,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65.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义爆发。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川东一带也有同盟会起事。邓绍昌一度加入大汉蜀北军政府,驻扎广安。邓小平到军寨里住过几日,革命风潮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6.民国四年(1915年)秋,刚满十一岁的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入学后,就读于该校第十二班。
67.学堂的建筑是原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以后,广安人蒲殿俊以紫金书院为主体,将培文、渠江、甘棠书院合并,建成这所高等小学堂。
68.当时广安县有几十万人口,只有这唯一的一所高等小学。学校规模并不大,每次招收的学生名额也比较有限,全校均实行新式的班级授课制,每班学生一般在二十人左右。
69.学校离牌坊村有十几里路,邓小平平日住校,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在校期间他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生活、学习都全凭自觉。这期间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70.当时的校长朱纪常、学监周克先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小平所在的十二班班主任是清末秀才李腴膏。在这里,他学的科目比北山小学堂多得多了,除国文、算术外,还有历史、地理、理化知识等。
71.邓小平最喜欢的是理化知识这门课程。因为以前没有学过,他感到很新鲜,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这门课,可以了解很多日常物理现象和化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眼界更开阔。
72.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知识的不断扩充,邓小平逐渐对事物有了科学的认识。在他读高等小学堂的时候,就发生过劝阻同学“割肝救母”,避免悲剧发生的故事。
73.小平有一个同学叫李再标,出生于广安富商之家,也是个十分孝顺父母的孩子。有一次李再标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十分着急。由于他读了不少旧书,深受封建禮教的影响。
74.李再标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她的病。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他决定割肝救母,幸好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刀子只在他的胸脯上留下一道口子。
75.小平听说以后马上前去探望。他问明了事情原委后严肃地对李再标说:“你是接受新学的学生了,怎么能这么做呢?肝子是药物吗?能治好你母亲的病吗?你割了肝还能活命吗?你死了母亲会更难过的。”
76.小平这番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劝说,让同学李再标听了之后羞愧难当。小平又当即安慰他道:“你要相信科学,再不能这么做傻事了,赶快找医生给你母亲医治,这才是做儿子的真正孝心。”
77.李再标终于醒悟过来了,于是请假回家伺候母亲,并找医生给母亲看病。小平相信科学,制止同学“割肝救母”的事情受到了赞扬,一时引得县立高等小学堂师生广为传颂。
78.1918年的夏天,十四岁的邓小平从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广安县唯一的一所县立中学,与他同时入学的还有后来一道赴法勤工俭学的叔叔邓绍圣。此时这所中学已经创办七年了,校长为郑泳菊。
79.在这所离协兴场约八公里的广安县城的新式县立中学里,邓小平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只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乡间青石小道。进入县立中学,邓小平被分在第十班,座位在第一排靠中。
80.学校开设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邓小平个子虽小,但成绩优异,每门学科都是优秀,尤其偏爱文科。他平时话不多,但出言则很幽默,且关心国事,深得同学喜爱。
8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中旬,消息传到重庆,重庆各校学生谋划创设川东门生救国团,向周围各县投递消息,团结行动。重庆各界的爱国举动,对川东各县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88.1919年9月,邓小平和当时同在广安中学学习的叔叔邓绍圣、同乡胡伦一起来到广安渠江东门口码头,乘船赴重庆求学。就这样,一个比广安更大的世界展现在了这个胸怀大志的少年眼前。
89.1920年7月,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和严格考试,邓小平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并取得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资格。随后他回家乡与亲人告别,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广安。
90.当年8月27日,邓小平和同学一起乘“吉庆”号轮船沿江东下,历经八天时间航行抵达上海。在上海办理好各种出国手续后,于9月11日乘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走上探索人生的道路。
91.1927年,邓小平经过五年多的法国勤工俭学和近一年的苏联学习后,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几经辗转回到了祖国,很快投身到国内的革命洪流中。
92.从那以后,邓小平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抗战时期他在华北领导敌后战争,痛击日寇。解放战争期间,他又北定中原,南荡残寇,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93.虽然邓小平自1920年离开广安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然而拳拳赤子之心,浓浓故乡情结,又怎能了却?革命和工作的间隙,他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四川和广安,也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94.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大西南工作,为了更好地照顾继母夏伯根,1950年便将其接至重庆一同生活。夏伯根是嘉陵江船工之女,她勤劳善良,勤俭简朴,把邓小平的弟弟妹妹抚养成人。
95.1951年,邓小平家人全部离开广安后,按照他本人的意见,老家房产、田产交由当地政府处理,分给乡亲们。邓家老院子做过公共食堂、保管室、文化站和幼儿园。
96.1951年6月,西南民族学院在成都成立,邓小平曾两次为该校题词。同时他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指出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的关键之一,是在于各民族都有一批热爱祖国,并能联系群众的干部。
97.1952年7月,邓小平奉调中央,曾多次来川视察工作。1958年他视察隆昌气矿时,鼓励职工克服困难多打气、多产气,为国家做贡献。他在川北看到大炼钢铁导致农田荒芜时,严肃地对陪同领导说,这是农业的大失败、大垮台。
98.邓小平十分关心家乡百姓的生活。“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广安许多人外出乞讨,连县委大门口的梧桐树皮也被饥民剥去吃光了。得知这些情况后,他对家乡人民给予极大关注。
99.1977年,邓小平看到“广安人均粮食二百八十八斤,全县数以万计的人外出乞讨”的材料时,心情十分难过,立刻在材料上批示:我那家乡为啥那样穷,请有关部门帮
100.1978年,邓小平在成都首次会见了家乡的代表,见面就问起广安的情况,并叮嘱县委领导说:“广安是个农业大县,现在是九十万亩,人均才八分地,所以一定要搞好农业生产。”
101.邓小平接着向县委领导询问广安目前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了解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甚至还谈到了农业生产中的选种育种工作,要求农技人员培育种子基地,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102.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过春节,期间他在成都金牛宾馆第二次接见家乡代表。他语重心长地嘱托家乡代表说:“你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这句话也成为今天广安人的重要精神动力。
103.当家乡代表谈到广安最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时,小平同志显得特别高兴。为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关注,他还先后为广安“萃屏公园”和“凉滩电站”题字,并同家乡的亲人们一同合影留念。
104.春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邓小平十分想念舅父淡以兴,于是便邀约舅父到成都一起过春节。他和舅父长时间地谈起自己小时候在故乡念书及游玩的情形,还送给舅父一件棉大衣,以表孝敬。
105.家乡的人民始终惦记着邓小平同志。知道小平喜欢喝家乡的米酒(四川又称醪糟),协兴场有一位老大娘,曾徒步数公里专程到渠江取了渠江水,回家后亲手酿成甜酒,封好后背到邮局寄往北京。
106.邮寄的时候,老大娘反复地叮嘱邮局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家三辈人为邓小平酿制的甜酒,听说小平小时候最爱吃这醪糟了,拜托你们一定要把它寄到北京。”
107.广安的柚子远近闻名,邓小平也特别喜欢吃家乡的白市柚。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他仍然为此津津乐道,称赞广安的柚子香甜可口。
108.家乡人民知道小平同志喜欢吃柚子,每年都要给他送点白市柚,但小平同志每次都坚持非付钱不可,并通过在成都工作的妹妹邓先芙交给广安县委。
109.因为送柚子还在广安发生过一场美好的误会。广安白市林场的职工出于对小平同志的敬爱,每年都把果园里最大最好的柚子给小平同志留着,早早包好催促有关部门送给小平同志尝尝。
110.后来,林场的职工听说广安收了小平同志按照市价买白市柚的钱,他们非常生气地说:“小平他老人家日夜为祖国和人民操劳费心,有了他的好政策才有了柚子的丰收,小平吃几个柚子你們还收钱,像话吗?”家乡的人民就是以这么质朴的方式爱着自己的亲人。
111.邓小平曾多次安排子女回家乡广安看看。第一次是女儿毛毛(即邓榕)回广安。回京后,毛毛向父亲摆起家乡的“龙门阵”,小平同志听得很兴奋,连连点头。
112.第二次是小平同志的大儿子邓朴方受小平同志委托,经中央批准,回到广安看望了家乡人民。当邓朴方把家乡人民的热情、质朴、憨厚、期盼以及家乡的情况告诉小平时,他陷入长久的思索之中。
113.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也许是对他离别广安后再未回来的最好解释,因为他早已把对故乡的爱融入到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之中了。
114.著名作家马识途曾为邓小平故居题写了五十六字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115.邓小平在晚年还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发展,嘱咐说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根据这一谆谆嘱托,广安全体干部群众发扬创业精神,掀起了建设伟人家乡的高潮。
116.1993年广安设立地区,1998年广安撤地建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广安已经成为川东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市域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日新月异。
117.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邓小平故里成为了万众景仰之地,游人与日俱增。人们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赶来,在这里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
118.邓小平生前曾在北京亲手栽种了六棵树,分别是石榴、白玉兰、紫藤、紫杉、连翘和丁香。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这六棵树全部被移植回广安——它们成为小平情归故里的美好象征。
119.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广安在市中心专门修建了思源广场。一尊铸刻着“实事求是”几个大字的巨型宝鼎屹立在广场的北边,广场中央的悠悠水流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对伟人的不尽思念。
120.巍巍华蓥山,留下了小平儿时的脚印,也给予了小平最美的广安时光。滔滔渠江水,奔腾不息地涌向嘉陵江,汇入长江,奔往洒下伟人骨灰的大海。广安的山水养育了小平,也永远眷恋着自己的游子…《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