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冯小琴
【摘要】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大,它一方面可以拓寬学生的知识视野,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及阅读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大。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教法的不断改进,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由于在实践中学生缺乏主体观念,自学能力很差,因而体现出的问题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死记硬背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主要从更新学习观念抓起,实施主体性教学,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改变从前以教为主的灌输模式,向着以学为主的方式改变。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学为主 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极需要受教者充分发挥其潜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实施主体性教育,并以此为教育的核心,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及其主体意识的提升,来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主体性阅读的基本环节
1.人为设置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阅读兴趣的不同,面对同一篇文字,所获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理解层面也会很不一样。因此,在阅读资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提供资料的出处或者来源,对于节选文章要尽可能提供原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进行体验课时,其场所最好选择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地方,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发挥网络优势,对相关资料的信息进行查找,来提升学生对阅读资料的理解深度。作为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环境或者平台即可,而不需要对其进行点评或者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作为学生,就是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下进行资料原文的通读,对文章的整体进行感知,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2.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每一篇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勇于发问。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资料的理解。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采取组与组之间竞赛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效果。特别针对枯燥的文言文阅读,由于理解难度很大,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方式,进行逐句讲解,边讲解边进行问题的提问,以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尽量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或者利用多媒体电教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等。教师对问题中的焦点问题要进行讲解,而学生则可以利用聊天者的身份进行互动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互动,来实现资源共享及观点的沟通,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3.提升品位,发挥想象。根据教学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及语感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丰富其精神世界。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解及思维能力,增强审美,深刻体验语言在使用中蕴涵的文化及意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件幸福的事。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在感知中体验经典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洞察及感悟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很多教材,由于缺乏对学生语境的训练,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上,对其整体特点的把握不强,在进行微观分析时,语文教师要针对作品进行艺术特点的赏析,运用扎实的语言功底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
二、完善阅读策略
1.对教学手段进行扩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课文音乐剧、讨论会以及答辩会等方式,营造一种情境进行语文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给予他们个性发展的平台,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由于教学是一种互动行为,作为师生之间合作的群体性行为而言,其中又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为了强化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名著擂台赛形式,按照一定专项分配给学生具体的任务,积极引导他们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在每一次活动中,素材可由学生自己收集,整个程序学生自己掌握,活动中所有问题均由他们自问自答。也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提升他们的情境表演。
2.开放研究型课堂。开放,即做到课堂与课外的沟通,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进行综合性训练及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讲解时,教师要找准研究点,可以对其建筑风格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文化氛围的塑造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其中的景色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可以查阅各种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也使之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
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主体性阅读,既可以通过自选资料进行,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或利用网络课堂等形式进行。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很重要,目前,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这种新型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带来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