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楼建峰
【摘要】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需要我们教师去耐心地引导。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创新性,如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动力,特别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挖掘、引导。作为初中科学教学,其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创新性,它不但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学生在课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一个不情愿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必须精心地准备每一节课,设置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必须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思考几个问题:当塑料吸管斜插入水中时,为什么在侧面会看到吸管在分界处弯折?人们透过玻璃鱼缸看金鱼,为什么鱼看起来会比实际的大?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的时候,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事物,而且在发散性思维的参与下,还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创设出某些还没有在现实中出现的事物,这就是人类的想象。人类常常借助想象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设想和推测,这就是猜想。任何一个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经过科学家的大胆猜想。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出了“黑洞”的学说等等。所以教师也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接受课本中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自己体会到猜想时发现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科学课堂知识的传授中,在讲完最基本的观点、概念后,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去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至于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无关系,要紧的是这一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从手机录音里听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判断一个鸡蛋是生是熟?灯泡的灯丝在什么时候会被烧断?对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能够采取哪些办法进行控制?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亲近感和熟悉感,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爱思考爱发问的习惯。
四、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意识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師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观察?到底观察什么?怎么样进行仔细观察?比如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的不同现象,并对这两种现象进行总结,实验之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消失,沸腾之后气泡会变大,破裂。
在探索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最难的问题就是电路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设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补充”这个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五、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课外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小发明、小实验、自制一些需要的教具等等。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些个作品进行展览和评比,这样不但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会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总之,对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迫切需要的,这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有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转变,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几代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宗杰.心理学教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邵宗杰.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俞国良.创造性思维与训练[M].华艺出版社.199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