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蕾
被称作“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圖》也如《兰亭序》一般,命运多舛
距离杭州市中心30多公里处的边郊地区,名叫富阳。富阳过境有富春江。1347年,78岁的占卜佬黄公望开始在这里泼墨绘制《富春山居图》。据说画了将近7年,完成此画后不久便驾鹤西去。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崭新境地,因此被誉作“元四家”。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最受推崇,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图》作为其代表作,被视作文人画的典范。
黄公望本姓陆,6岁时被过继给一90岁黄姓老翁,因“黄公望子久矣”而得名黄公望,字子久,晚年取号一峰,“大痴道人”。其前半生为吏却被牵连入狱,出狱后寄情山水,50多岁才开始习画,凭借人生况味冷暖感受良多和天生悟性,黄公望书画才情在晚年时流露出耀人光彩。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清苦的生活,靠卜卦维生。据载,周遭农人、渔民看到他经常住在山洞、泉水边,经常用瓦盆喝酒,经常没有由来地狂笑。他的大笑在旁人听来如仙人的声音,八十多岁还是一副“童子脸”。
其人痴癫,其画淡雅,谓画者传奇。而被称作“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也如《兰亭序》一般,命运多舛。
《富春山居图》画成后便赠与同门师友郑樗(无用师)。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儿子将画藏匿。后来此图在市上高价出售,沈周无力购买,凭借记忆遂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明末收藏此画的吴洪裕深爱此画,临死前嘱家人焚其陪葬。在画卷被投入火中后,吴老爷闭眼,全家妇孺扑上痛哭之际,一旁的侄子吴子文箭步上前迅疾将画卷拣出,拍灭燃火,并抄起一替代品投入火盆。
被烧后的画卷断成两段。短的约占原画的八分之一弱,上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构图亦独立完整,自成一画,称“剩山图”。长的约占八分之七弱,保留了原画的大部分内容,从中可见原画之风雅玄妙,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无用师卷和剩山图的边缘各有一半印章,合在一起是“吴之矩”,就是烧化之人吴洪裕的父亲。研究者猜测,吴家将烧断的两幅画合在一起,盖了吴之矩的骑缝章,这一枚印章,成为日后两画相认的凭据。
其后两段画作命运迥异。《剩山图》流落民间,长年无踪。而《无用师卷》在乾隆年间登堂入室,但因乾隆皇帝早先拿到仿本而认赝为真,《无用师卷》被埋没在乾清宫西暖阁中。
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派遣专家鉴别筛选,将《无用师卷》与其他50多万件(包括档案)故宫文物一起带往台湾。《剩山图》则在民间流转数载后,被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吴湖帆识得。据说吴湖帆当时正在南京路剃头,头剃了一半,听说此画,便抓着卖画人之手,倾家荡产十万大洋买下。1956年,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兼职的沙孟海先生经过反复劝说,花了三五千元,从吴湖帆处征集到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转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