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羊城后视镜》与我

时间:2024-05-20

陈嘉斌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读书到工作,我一直扎根在广州这片热土上,对于羊城的风景物事,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尤其是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等,更是我独自寻求安静时,流连忘返的选择。神圣宁静的烈士陵园,古朴的越秀山镇海楼,屹立在珠江边上的永安堂、还有那带着浓厚民国遗风的海珠桥……都是我最爱的景点,也是经常按下相机快门的地方。

或许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出于对家鄉的那份情怀,就连书架上一些描写和介绍广州的书籍,我也格外珍爱,除了买回来反复阅读之外,还不时根据书上的介绍,寻找一些自己没有去过的景点。《羊城寻旧》、《羊城风华录》、《羊城讲古》等等书籍,都是我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掉的旧书。

而其中有一本最特别,那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羊城后视镜》,记得几年前在北京路老新华书店大重修之前,我无意中发现的,当时就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住。“羊城后视镜”,顾名思义就是回看过去的羊城。而作者杨柳,我记得是很多年前《羊城晚报》专版《羊城沧桑》的主编,当时还是手机没有盛行的年代,报纸仍然是老广州人茶余饭后首选的读物,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资深的报社编辑,一个特别的书名,注定铸就不凡的经典。我记得当时翻开《羊城后视镜》的第一篇老城纪事,说的就是广州第一个地标式历史建筑海珠桥的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陈济棠初建,到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撤退时炸毁老桥,到1950年重建通车,叶剑英市长主持通车仪式等等,书上都作了详尽的记述,图文并茂地记录着海珠桥的每一段历史,让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人重温记忆,也让没有听过这段历史的年轻人缅怀过去。

而作为老广州的我,与海珠桥也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当年我第一份工作在河南江燕路,海珠桥是我每天的必经之路。无论天晴或风雨,晨光中的铁栏杆,雷电下的圆拱形钢架,都是公交车窗外最美的风景。后来我在广东教育书店工作,负责海珠区学校的教材征订工作,同福路上的五中、南武中学都是我必须去的地方。虽然那时地铁已经四通八达,但我觉得总缺少坐在公交车上观望着充满历史色彩的海珠桥那份喜悦,

还有不远处矗立在海珠广场上的英雄雕像,它仿佛在深深地凝视着广州城每一天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如今广州早已经高楼林立,但是这些历史的痕迹依然有着它无法替代的魅力。

正如***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曾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羊城后视镜》的序言中张汉青先生也写道:“叩问历史风情,挖掘文化积淀”,广州的文化钩沉、文化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作为广州的一份子和南方传媒集团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更应该带着使命感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广州”“羊城”这部大书,去探索,去描绘,尽己力为广州的历史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