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济学家炒股会赚钱吗?

时间:2024-05-20

梁捷

在很多人心目中,经济学家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什么证券市场、银行利率、物价指数、外汇期货等,都充满数字。

既然经济学家整天就做这些事,必定总结出很多经验,应该非常擅长根据当前的经济数字来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现实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

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经济学家也是如此。几乎没什么经济学家准确地预测到这场危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摸不着头脑。

事后諸葛亮是容易做的,经济学家很快就给出了很多种理论解释,充满了老百姓无法理解的数学公式。但这些理论能否准确预测下一次的金融危机呢?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敢做出这种承诺。

当然,媒体也总能找到一些经济学家,似乎比较准确地预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再翻翻这些经济学家的发言记录,发现他们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总是唱衰美国经济,预测金融危机即将到来。

连续预测了很多年,终于碰上了一次。这样的历史记录,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信任这些经济学者。

绝大多数严肃的经济学家都会承认:“我们不会算命,无法预测未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于未来并没有肯定性的知识。”

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开玩笑说,“我们经济学家对过去发生的5次经济危机预测准了9次”,这也是经济学家无奈的自嘲了。

经济学家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觉得很丢人。这倒不是经济学家的脸皮特别厚,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的无知,这种诚实反而是一种美德。

我们不妨做个类比:气象学家的天气预报是否准确?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抱怨:天气预报怎么又不准,说好晚上才下雨的,结果下午就下了。

我问过一些气象学家:“你们对自己的预报到底有多少信心?”他们的回答是,取决于你想知道多久以后、多大范围内的天气状况。比如说,你想知道上海在未来3小时以内的天气,那么我们的预报是非常准的。但你要想知道一周以后上海的天气,那么恐怕就没那么准确了。

所以,“准确”这个概念,跟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估有关。我们会说:预报未来3个小时的天气有什么用?我抬头看看天空,对未来3个小时天气的预测也八九不离十了,如果乌云密布,那很有可能马上要下雨了。只能预报短时间的天气,要你们气象学家干吗?

气象学家会告诉你,如果研究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大,那么影响天气的因素就越多。各地的温度、湿度、风向、降雨,都会对天气产生复杂影响。

除了自然现象,还有社会事件,这同样在我们的控制之外。

5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当选已经导致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一系列的变动,可谓影响深远。也许对于美国人民而言,特朗普的当选并非完全偶然,但对于其他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他的当选与我们过去的行为选择几乎无关,确实是偶然的。

除了这些外在的不确定性,我们再来看看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不确定性——

很早以前就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总是会表现出两种类型的变化。

第一种变化叫趋势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40年前还是非常低下的。但这40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生只能拿几十元工资。到9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200多元工资。到2000年初,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1000多元工资,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近万元的工资。刨去通货膨胀的因素,人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经济活动除了这种趋势性变化以外,还存在周期性变化,即经济活动有时会繁荣,有时会衰退;有时一个产业大爆发,比如互联网产业曾快速扩张,不缺钱只缺人,任何年轻人只要会写代码,马上按照年薪30万元签合同,第二天就来上班;但是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大规模裁员,哪怕是为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也照裁不误。

但是这个周期是多长呢?一两年还是三五年?每一次周期的影响又有多大?是只影响个别企业,还是影响整个产业,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又产生了很多分歧。

很多年前就有一位经济学家指出:我们的经济周期可能是由很多不同长度的周期叠加而成的,最短的周期三五年,中等长度的周期是十来年,最长的周期可能长达60年。所有经济周期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有时候短周期的波峰碰上了长周期的波谷,相互叠加,彼此抵消,经济生活中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但如果很不幸,各种长度的经济周期的波谷正好叠加在了一起,宏观经济就倒霉了,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几乎所有人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是经济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

此外,经济活动中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特点,叫“自我实现”。

举例来说,我们并不知道明天上海是否会下雨,可是不管天气预报明天是否会下雨,不管有多少人相信上海明天会下雨,这与明天上海是否下雨这件事本身无关。

它是一件独立于我们判断预测以外的事件。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明天会下雨,明天就真的会下雨,那我们就必须承认古代的巫术求雨是有效的了。

但经济学与气象学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所有人认为天要下雨,天并不一定会下雨;可所有人都认为某只股票会下跌的时候,这只股票就真的会下跌。

因为一部分持有这只股票的人会大量抛售,而另一些并不信邪的人也看到这一点,股票价格会因为那些人抛售而下跌,自己如果继续持有这种股票,也会遭受损失。既然如此,那也只能跟着抛。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最初只是一个很小的雪球,但是它在滚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意识到,他们已经无法阻止这个雪球的滚动,无法阻止这只股票的下跌,既然如此,他们就只能跟着其他人一起抛。

到最后,所有人的心理预期、所有人的担心就变成了事实。雪球滚得很大,把一切阻碍它的东西都摧毁了。所以经济活动背后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魔力,这是经济学中最有趣、也最难以预测的部分。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一个炒股票的高手,从股市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你们一定以为凯恩斯是一个整天钻研数据的狂人,错了,凯恩斯从来不是这样的人。他甚至对具体数字都不大关心。

但是凯恩斯自己说过,他每天起床以后会看看报纸,会好好想一想,智力中等的普罗大众会怎么看今天的新闻,会怎么操作今天的股票。

凯恩斯自己是专家,但他并不关心专家的意见,他只是尽力把自己的智力降低到普罗大众的水平,尽量去猜测一般人的想法。只要猜对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有针对性地操作,就可能赢得巨额的利润。

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普罗大众总是很希望知道专家的想法,可真正的专家,却在盘算普罗大众的想法,而普罗大众并不知道,原来自己对于股市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胡俊达荐自《环球人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