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鲸鱼为何“集体自杀”?

时间:2024-05-20

书禾

10月初,阿根廷动物救援组织“海洋世界基金会”在48小时内成功将两只搁浅的未成年座头鲸放归大海。从现场的照片可见,救援队用挖掘机、牵引绳,“对抗”着鲸鱼身体的庞大重力,将两只鲸鱼送回家园——即使是未成年,这两只也各有7、8吨重了。

而在此之前的7月,我国台州居民也在当地沿海发现了12只搁浅的短鳍圆头鲸,同样是人、机器出动,挖坑蓄水、运送冰块,又将伤势过重的鲸鱼移送附近的海洋馆疗养施救……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少鲸鱼搁浅的故事上演。早已能将载人航天器发射到太空的人类,却常常在这些搁浅的深海精灵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集体自杀?

为什么鲸鱼在海洋生活得好好的,非要冲到陆地上,且大多数时候都是集体搁浅?

在许多报道中,人们会称这种行为是“集体自杀”:海洋生物一定要冲向陆地、且每次搁浅的数量都不唯一,看起来仿佛就是在奔赴一场策划好的“死亡之约”。

但事实可能恰好相反。鲸鱼冲向陆地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扑向死亡,这是一场误会。

和人类用眼睛来探看生活环境不同,鲸鱼几乎都生活在海下200~1000米左右,抹香鲸更是常常出没在2000~3000米的深海。深海能见度低、几乎没有光照,所以鲸鱼是靠自己的回声定位系统做“眼睛”,辨识身处的环境、判断前进的方向。

回声定位系统的正常运作,仰赖鲸鱼身体机能的健康。如果因为生病等原因影响了回声定位系统所需器官的性能,鲸鱼的“眼睛”就会失效,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一项美国海洋研究所的数据就证实,很多搁浅的抹香鲸骨骼出现过坏死的现象。这可能源于它们在捕食过程中突然上浮,气压差压迫到神经、阻塞毛细血管,进而使肌肉缺氧,伤害到骨头。一旦其身体内部产生了如此剧烈的动荡,回声定位自然也会失灵,它们就会冲到岸边引发搁浅。

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自身机能出现问题之外,自然界对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深海,没有足够明亮的参照物做地标,鲸鱼及许多海洋生物判断方向的方法是依据地球磁场。而一旦磁场发生某些异动或变化,鲸鱼来不及反应,定位系统也会失灵。

1997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出现了约300头鲸鱼的集体搁浅——也是在同时,太阳黑子出现了强烈的异常活动,地球磁场也发生了紊乱,产生“地磁暴”,让鲸鱼的“眼睛”失灵。由于方向把握不清,鲸鱼才冲向了岸边。

那么,为什么鲸鱼总是集体搁浅?

鲸鱼总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大部队”的行程要依靠领头鲸确定。一旦领头鲸受到影响发生了导航错误,整个鲸鱼部队就会跟着一起搁浅。

7月在台州搁浅的短鳍圆头鲸,就是领头鲸的声呐系统受损导致的。这种习性也给后期人类参与的施救,造成了新的障碍,因为领头鲸受损后,人类即使先解救了其余鲸鱼,也不敢将它们贸然放归海洋——放归的鲸鱼可能还会循着领头鲸所在的方向,再次冲上海岸。

除了自体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回声定位失灵,还有一种对搁浅原因的猜测,与鲸鱼的进化有关。

鲸是从陆地生物演变而来的,而从能够在陆地上生活,到完全隐于深海,是极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漫长的时光是“中间形态”:鲸鱼可以同时在陆地和水中生活,陆地上有风险就逃到海里、海洋中有天敌就游回岸边。

这种“海里不行就到岸上”的思维,或许铭刻在如今常居海洋的鲸鱼体内。一些科学家认为,鲸鱼搁浅恰恰是在海里受到威胁后远离威胁、寻求保护的一种本能行为。捕食中遇到惊吓迅速上升、遇到天敌后逃窜,都可能让它们重回岸边。

这种推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很难获得证实。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局是:鲸鱼早已不是曾经的陆生动物或处于“中间形态”的“两面手”,搁浅,对鲸鱼来说是致命的。

无论会否最终得到救助,一头鲸鱼离水搁浅1小时左右,其肾脏、骨骼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这种巨大的损伤,除了离开海洋造成的全身干燥,以及体温上升带来的类似人类中暑的病状之外,搁浅对鲸鱼最大的威胁在于它们自己的体重。

在海洋中,受到四面八方的水压护持,鲸鱼得以拖动自己庞大的身躯自由遨游。即便是体重上百吨的蓝鲸,在大海的呼吸吐纳间也显得游弋自如。

但是到了岸上,庞大的躯体只有接触地面的那一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水中立体的鲸鱼,到岸上看起来像是一“滩”,又因为它长期生活于海洋,其肋骨、胸腔极度脆弱。

如果不能快速返回海中,鲸鱼只会呼吸越来越困难,最终窒息死亡;贴着地的骨骼,还会在重压中被折断,扎破内脏,导致鲸鱼死亡。即便是重量较轻的幼鲸,骨骼内脏不会受到自体重量的威胁,但长久的贴地和依旧不算轻便的自体重量,会让它们因体液循环无法正常进行,只能缓慢走向器官衰竭致死的痛苦结局。

搁浅的鲸鱼会死于自体重量的碾压,而不幸在陆地死去的鲸鱼,更会因为庞大的体重有产生爆炸的可能:死亡让它们体内的器官停止运作,残留的各种气体会在鲸鱼体内极速膨胀,最后在承受力较弱的腹部发生爆炸。这种爆炸既是模样惨烈的“血腥现场”,也是对陆地自然环境的巨大威胁。

难辞其咎

在台州鲸鱼搁浅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的施救思路、善良的渔民和极通人性的鲸鱼;在阿根廷救援队的施救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令人放心的、鲸鱼回归大海的一幕。

人类运用自己的文明产物——那些巨大的机器、无限趋近真正海洋环境的人造海洋馆、细心和怜悯,来想办法救助“误入歧途”的庞然大物;对于实在无法救助的,还会实施人道主义的安乐死,看起来无可非议。

但作为自然的入侵者,即便在鲸鱼搁浅这件看似是“自然之手”主导的事件上,人类的诸多行为也难辞其咎。

为什么鲸鱼的回声定位会失效?为什么生病的、冲上岸边的鲸鱼越来越多?

人类的行为干扰了海洋本来的平静,扰乱了鲸鱼的“视线”。人类的军用声呐,大多以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鲸鱼接收到这类信号,会认为是它们的天敌虎鲸,就会中止正在进行的捕食等动作,快速逃离。

这种逃离常常慌不择路,一不小心就会冲到海岸上。军用声呐日夜无休,在一些常年有军用船只出没的海域,鲸鱼的内耳甚至普遍产生出血现象,严重损害了鲸鱼的回声定位平衡,鲸群会完全丧失辨别方向的能力。

此外,海洋的污染也对鲸鱼的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在一些搁浅致死的鲸鱼身上,科学家曾提取出高浓度的有机锡毒物——它们是海洋船只船底的涂料。

在许多影片与故事里,我们都会看到鲸鱼追逐着人类船只打闹嬉戏的祥和景象。但残酷的事实是,溶于水中的有机锡涂料,是侵蚀鲸鱼神经系统和内脏的毒药,让鲸鱼无法辨别方向,直到搁浅。

2018年,一头领航鲸搁浅。临死前,它吐出了5个塑料袋。它离世后,人们在它的胃里发现了重达8公斤的、纠结在一起的80个塑料袋。2017年,一头抹香鲸在我国深圳搁浅并死亡,它的体内有30多个塑料袋……

在關于鲸鱼搁浅的“返祖论”里,人们推测鲸鱼在海中遭遇不测,需要重回陆地生活。它们要逃避的“不测”、它们承受的巨大痛苦,是否来源于这些噪音、燃料与垃圾?今日温情施救的人类,是否才是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

保护环境、避免其他生灵的牺牲,虽系老生常谈,但哪怕是减少使用一个塑料袋,也可能会帮上忙——我们能做的,确实还有很多。

(刘峰荐自《看世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