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时间:2024-04-24

贺卫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高度重视我国的扶贫工作,将新时期的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指导方针,深刻回答了扶贫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补齐扶贫工作短板。精准扶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精准扶贫 制度 自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担负着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贫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举措努力来减少贫困和消除贫困。从建国初期的救济式扶贫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式扶贫战略的实施,再到新时期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都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明确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不断寻求脱贫新思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一、生产力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贫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引起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严重的两级分化,资本家一极“财富的积累”,而作为无产阶级劳动者一极的“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坠落的积累”。正是这种经济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导致社会权益上的不平等。因此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了一些原则性的构想,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共同享有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等,为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关系方面,更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因此“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存在着差异等系列因素影响。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原则构想存在着现实上的差别。因此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要求和现实指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精准扶贫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结合的过程,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又要立足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直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化解和解决。

二、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贫困是一种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包括经济收入方面的贫困,又包括缺乏脱贫能力方面的贫困;既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原因,又受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彻底消除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贫困源头进行科学分析,在扶贫举措上要精准施策。

我国在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扶贫对象不清、目标不明、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同时贫困居民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灾至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困难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创新扶贫工作思路,转变扶贫工作方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思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我国的贫困问题,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扶贫工作方针不断明确,扶贫举措不断得到细化落实,努力补齐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扶贫思想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具体的工作举措。***总书记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在2015年6月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六个精准”工作方针,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扶贫举措上,***提出了“四个一批”的精准化措施,即“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为扶贫工作作了全局谋划和科学安排,有力开拓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新局面,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精准扶贫着力于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就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的论断,在当前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当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因此我国扶贫工作的中心在农村,扶贫的重点在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关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健全扶贫工作体系,积极寻找脱贫致富道路。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将党的科学领导和与人民群众才智的发挥结合起来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重点在于解决“准来扶”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体现,能够将人民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行动中,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上,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中央统筹,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指导机制,扶贫责任得到真正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扶贫工作中负责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各地方扶贫工作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制定本地区的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农村基层扶贫工作实践中,实行第一书记制度,负责指导本村扶贫工作的具体落实,也是贫困群众干事党的扶贫政策的重要途径。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将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干部选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总结扶贫工作经验,完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扶贫工作层层细化落实,责任到人,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有效提升了扶贫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怎么扶”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优势。“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批贫困县相继摘帽。但是在广大老少边贫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缺乏创造收入的能力和资源,因此贫困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仅仅通过单纯物质层面的援助和扶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状况。因此在扶贫工作方针上,不仅要“扶资”,更要“扶智”,不仅要重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保持高度关注。要转变扶贫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方法。改变原有的“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要以绣花的精神实施“精准滴灌”。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中央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贫困问题的倒逼机制下,要不断进行实践工作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的彰显

***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全面”的原则,贫富差距过大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地方,一个人掉了队也不是社会主义。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要在戰略全局中宏观把控差异,做出精准化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在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中,党和人民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模式,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产业扶贫等举措来实现脱贫致富。在扶贫工作机制上,“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参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各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方针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等阶段。当前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并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扶贫工作“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既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的彰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