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人做饭烧什么

时间:2024-05-20

佚名

在“没有煤气和天然气”的中国古代,古人一个重大的生活难题,就是“烧火做饭”。明朝人王德章的诗里就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

两晋南北朝的炉灶,灶眼明显增加,灶身和烟囱也是越加越长,火门也越来越小。隋唐年间,中国传统炉灶的灶眼也改成了一个。而这些改变,都是为了增加炉灶的封闭性,提高炉灶的温度,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省燃料。

一部中国古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古人“争燃料”的历史。生火做饭的燃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的来源就是木柴。不过,可别以为古人的“燃料资源”储量很雄厚,事实却是,一代比一代缺。

由于人口的增长,需求的扩大,以及战乱和土木建设等多种因素,中国古代的林木资源其实一直都在减少。南北朝年间,东魏王朝在邺城建造宫殿时,就苦于缺乏木材,竟把洛阳宫殿的木材拆了凑数。朱温灭了唐朝后,竟把长安宫殿民居一股脑全毁掉,沿着渭河把木材拉走,也是因为“缺木料”。

而从隋唐年间起,古人“缺柴”的问题越发严重,盛唐年间,长安周边就已没有巨木。宋代从太行山麓到江南地区,大片的林木都已砍伐殆尽。乡间的老百姓为了生火做饭,竟把有着重要经济利益的桑树枣树都砍了当柴烧。

乡下尚且如此,城里人的生火做饭,当然也更困难。所以白居易笔下“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会被“白衫儿”强行抢走炭,唐王朝一度给官员实行“配额”,五品官员每天才配二斤炭,取暖烧饭时都必须省着用,老百姓自然更难熬。唐人姚合更哀叹“小市薪柴贵,贫家砧杵闲”——由于买不起柴火,穷人家的劈柴用具都闲置了。

而在号称“富宋”,传说中“市民经济”丰富多彩的北宋都城汴京,“缺柴”更是一百年来的公认难题:宋真宗年间的冬天,汴京城里的木炭一度涨到每秤二百钱。甚至为了抢购官府的“半价炭”,汴京城里还上演了多人死亡的“踩踏事故”。

明朝建文年间,当燕王朱棣扯旗造反,掀起震惊天下的靖难之役时,他的燕军曾在真定城外二十里,俘虏了砍柴的樵夫。这个细节也就意味着:明初城池需要的柴火,竟要从城外二十里砍来。

到了明朝隆庆年间,京城的柴火需求量暴涨到四十八萬吨。这还是供应充足的帝都,在明朝中后期富庶的松江城,一百斤柴火可以卖到一钱银子。许多地方因为缺柴,在淡季时甚至要“裂门以炊”,砍了木门当柴火烧。

也正因柴火的稀缺,所以也带来了古人“生火做饭”里的又一巨大变化:烧煤。

中国人应用煤炭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汉时代。但煤炭的真正普及,还是要到明代。比如柴火需求量巨大的北京城,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时,就已经是“皆石煤代薪”。

清朝时期,煤炭在城市燃料里的比例也进一步扩大,乾隆年间仅北京周边的煤窑就有七百多个。可以说在这时,昔日处于次要地位的煤炭,已成为古代城市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从柴草到煤炭,仅仅一个“烧什么”的话题,就是古代城市生活的无尽画卷。

(高广平荐自《传奇故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