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践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4-24

田维霞 潘景余

摘 要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新世界的前提,更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坚持理论自信的表现,充分发挥了实践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创造性作用。

关键词 实践范畴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作者简介:田维霞,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景余,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86

每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和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符合当前和本国实际情况的理论指导,而理论指导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检验,实践范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乃至人类发展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范畴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含义及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提出

马克思1845年就提出了关于具体的、辩证的实践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实践是一种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观是批判的继承之前所有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是对黑格尔的合理内涵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的继承和发展。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和社会功能

1.实践的主要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从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人所用的工具以及主体通过工具所作用的具体对象等都是客观实在的。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有限,所以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但是人的认识又是逐渐深入的,所以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其次,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所以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首先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其次根据所制定的目标从而实施计划,最后通过各种途径达到目的。人类的每一次行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动物式的本能活动。

最后,实践具有继承和创新性。实践的继承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前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来进行劳动。创新则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上总结出来的新的实践成果。

2.实践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所从事的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为了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最终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现实世界。实践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规范世界,改造世界。

第一,认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直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

第二,解释世界。解釋世界是获得“真理”的过程。解释世界的过程是人们对所获得的“真实”、“真相”即所见、所感、所知世界的说明、阐释。

第三,规范世界。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有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指导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上升到最高层次的理论,一方面用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以此来规范实践。

第四,改造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践的内在精髓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使世界成为“所有人的联合体”。

二、实践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各国的进步发展都建立在实践的前提之上。

(一)实践在中国发展道路中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的许多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落实。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一,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所有国家的各种现实状况。在实践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来分析和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造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实践,找到正确的特色道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以不能照搬理论来解决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我们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

(二)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实践的主力军,不但要改变阶级地位,而且要改变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诚如学者所述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在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使社会主义在新时期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实践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的应用

(一)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前提

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课题,是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科学的承认和肯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体现。如果从理论去理解实践是无法使实践获得切近生活的表达的,所以应该要从实践活动本身来理解实践,要脱离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绝对精神作为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因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感性的、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使这种思想获得了格言式的表达:“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生产实践看作“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实践是共产主义社会里面,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实践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标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阐释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重要性,马克思赋予其基础性的地位。正如学者所言,“只要人们仍然停留在近代哲学所信奉的、单纯的、抽象认识论的维度内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就会处在被遮蔽的状态下。” 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首先,实践的过程中即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人类,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其次,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改变了自己的身体结构,随之产生了语言,也相应的产生了各种复杂的生产关系;再次,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人类便开始过度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最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和自然界遭到的极大破坏,人类才开始认识到自然对人生存的不可替代性,提出人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这些社会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也是基于对人类、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实践探索。马克思所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理论观,从思维内部寻找真理标准的局限性,找到了“实践”这个唯一可以最终辨明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指导,在应用这些理论治理国家事务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地根据具体问题经过多次实践来论证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实践中成就了有我国特色的理论自信。

(三)实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保障

第一,要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更加深刻的认识指导中国超越性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一直作为理论标尺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步伐。毛泽东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之后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了适时的理论,解决了我国各个阶段的发展劫难。这些理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对前人的继承,也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和创新。但所有的理论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要坚定理论自信,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范畴的内在联系。首先,实践活动是理论认识的直接来源。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党才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家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其次,理论体系又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当前乃至今后的任何发展阶段又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論体系的指导的结果,我们将始终如一的遵循着具有时代性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第三,要坚定理论自信,必需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实践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届领导人都致力于我国的长足发展,提出了很多社会大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无论是经济、政治或是在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在以高涨的态势不断进步,各届领导人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仆后继。面对各种棘手的时代问题都能够沉着应对,制定出当前社会发展的理论支撑。认识到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维持现状,但是这是我们明确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我们党始终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使群众的最大利益得到保障,始终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满足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无论那个社会阶段的发展都要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和突出地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更加和谐美好的今天,我们更要将***的“四个统筹”战略布局应用到极致,为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高、更有力的发展平台。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冷梅.论马克思伦理学的存在论基础.伦理学研究.2009(1).73-7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4.

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哲学动态.200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