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詹凯 周新梅
摘 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了异化,包括:自我定位不清晰,从众心理突出;片面强调舒适就业,胜任能力不匹配;追求面子就业,约束自身就业面,等等。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本文结合新形势,重点从高校和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念 异化
基金项目:该文章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CSZ16017)“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詹凯、周新梅,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55
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据人社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95万人,较上一年增长了30万。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就业难”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与“就业难”相对应的,部分企业却遭遇着“招工难”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从高校学生的角度看,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是其中一点。因此,本文拟从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异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异化的表现
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也是马克思非常重视的一个概念,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 ”。有学者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 ”,也就是说,主体与其产物:客体产生了变异关系。对于大学生(主体)而言,就业观念也是其一种产物(客体),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和看法。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该综合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实际能力后,树立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会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同学等诸多因素影响,产生不契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观念,这一观念又反过来影响其就业。可见,这其中也存在着一种变异关系。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不清晰,从众心理突出
评判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升学、求职、自主创业……但是,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到大都只会学习,并不注重其他综合能力的提升,面对大大小小的抉择习惯了依赖,依赖父母、师长的决定,导致对自我的定位始终不清晰。于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出现了“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其实,部分同学考研并不是自己真的喜欢学术,想在某一领域有进一步的发展。只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众加入考研大军,以致于现在不少研究生毕业以后依然十分迷茫。对于考公务员、盲目地追求一线城市等现象,也是如此,部分同学盲目从众,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十分被动。由于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就业观念异化,反过来影响学生就业,这在目前的大學生就业过程中非常常见,必须引起重视。
(二)片面强调舒适就业,胜任能力不匹配
当前,90后甚至是95后的学生已成为应届毕业生的主力。在这部分群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的影响以及相对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较好,以致于在就业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舒适的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用人单位对于专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缺乏实习实践经验,他们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与他们所中意的用人单位的标准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就业难”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舒适就业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目前,许多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鼓励其“先就业,再择业”。受到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要有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就直接签约。此后,这部分学生便不再参加招聘会,寻找更好的机会;同时,对所签约的工作也不作深入了解,导致入职之后,发现工作与自己所设想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便想离职。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追求相对舒适的工作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否则,一旦工作与能力不匹配,要么“高不成,低不就”,要么,对工作不满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三)追求面子就业,约束自身就业面
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于1996年6月在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体面的劳动”这一概念。所谓体面的劳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我国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2015年,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尊重劳动者就必须让其“有尊严地劳动”。然而,我们部分学生却把“体面劳动”、“尊严劳动”异化为“面子劳动”,在就业的过程中过分地看中“面子”,而不是劳动的本质。在他们的观念中,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也就随之分为三六九等,因此,找工作最好找那些工资薪水高、社会地位显著的工作;对于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等一概不考虑。殊不知,他们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约束了自身的就业面,使得就业缺乏个性。
二、对策与建议
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多方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之外,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周边的同学都会有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异化提出相应的对策时,要联合多方共同努力。为了提高针对性,本文的对策和建议更多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入手,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高校层面
1.以新生导航为起点,引导大学生广泛学习
当前,由于受到实用主义思潮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们的功利主义日益凸显,过分强调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过分强调实用价值。因此,他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忽略了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导致人为限制了就业面。为了帮助大学生广泛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入学之初就加强引导。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的“第一课”,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航”作用。刚入学时,同学们对大学的一切懵懂而又好奇,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入学阶段的“新生导航”,引导大学生广泛学习。一方面,高校可以联合系室老师、辅导员、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多方力量,加强专业教育,帮助其对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生主题班会等途径,倡导同学们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广泛阅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通过广泛学习和实践,大学生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定位,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2.以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帮助大学生自我定位
当前,到了毕业季,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仍是部分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是改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开设这一门课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督促自己坚定地用行动地实现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并不重视,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课程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随之结束了。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强化考核,充分发挥 “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确保课程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做一次就一劳永逸了,每一位学生的生涯规划都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实践、认知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因此,在大学四年间,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强化跟踪,及时帮助学生进行修订,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们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以后,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匹配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盲目从众就业的现象。
3.以就业能力提升为推进,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徑。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实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邀请专业的老师,以课程或者讲座的形式,全方位教授同学们就业技能,包括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调试,等等,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第二,邀请优秀的校友返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工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第三,积极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在校大学生在实践提升自己;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或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多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多方位的专题培训,有利于大学生胜任能力的提高,结合科学的自身定位,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学生层面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是条件,推动发展。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异化现象的改善,社会、家庭以及高校更多的是引导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也要积极努力地去提升自己。笔者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习
这里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学习将伴随其四年,专业成绩的好坏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还是倾向于招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因此,作为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业课程学好。二是加强就业政策的学习。当前,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创新创业、灵活就业、应征入伍、基层就业,等等。通过学习,大学生们可以全方位了解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也可以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有借鉴地吸收。三是重视经典阅读。对于专业学习来说,经典名著看似为“无用之书”,对专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显著。但正是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积淀文化底蕴,而且能帮助其提高审美趣味,实现“精神成人”。因此,大学生们可以多读“无用之书”,争做“有用之人”。
2.强化实践
实习实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安排,加强专业实习,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通过高校就业网、人才交流中心网站、学校老师推荐等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习,提前学习用人单位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从而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好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匹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只要社会、高校、家庭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党和政府加大引导,从大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背景。同时,大学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行动上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更好就业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注释:
俞吾金.“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2).95-105.
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学术界.2000(3).45-4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