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岁末

时间:2024-05-20

以二换三的

小小象征把戏

把一个行将结束和另一个迅即开始的时期

融会在一起的无谓比喻

或者一个天文进程的终极,

全都不能搅扰和毁坏

今夜的沉沉宁寂

并让我们潜心等待

那必不可免的十二下钟声的敲击。

真正的原因

是对时光之谜的

普遍而朦胧的怀疑,

是面对一个奇迹的惊异:

尽管意外层出不穷,

尽管我们都是

赫拉克利特的河中的水滴,

我们的身上总保留有

某种静止不变的东西。

诗歌赏析

每年的年终岁尾,人们的心情总是格外复杂,想到时间一直在向前走,带来未知的期许,心里总会有些遐思与感伤。在诗人顾城笔下,十二月如同童话般色彩明丽,而博尔赫斯则不太一样,他的作品像迷宮一样精巧。思考他的诗作,不是向外寻找意义,而需要向内进行思索。

这首诗运用了诗歌创作中惯用的逆反对比。一开始,作者就对时间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那不过是年历上数字的变换,不过是宇宙中一个不起眼的天文进程,是什么让作者不惧怕时间的流逝呢?在最后部分“赫拉克利特的河中的水滴”这里,作者给出了答案: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句话的根本在于变。万事万物都在更替,人在不断衰老死亡,无物常驻。可是,一定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更改的,那也是我们得以对抗时间的武器。

人心不比万古星座,有极易凋零的一面。但是,人的心灵又毕竟不同于飘飘残叶,它执着,它寻求,它追索,它保藏着一份历劫不溃的珍宝。这份珍宝,还会超越具体生命而发射四际,即使一个生命消逝了,它还会在其他生命中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永恒的。

博尔赫斯把人的心灵不变的一面列于后面,作为重心,显示了他在变中追寻不变、在凋零中追寻永恒的积极姿态。他是想告诉我们,不是要看着时间的一去不返,对此无能为力而心生惶恐,而要做时间的主人;即使岁月的风霜让人改变了模样,人对未来的期待不会变,对春天的向往不会变,成长的梦想不会变。

诗人故事

提到博尔赫斯,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他的多重身份,他是诗人,是小说家,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作品之中经常出现“时间”“梦幻”“迷宫”“镜子”等词汇,甚至有人说,读他的文章及生平,就是一种“走迷宫”的体验。

博尔赫斯的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这样一座“迷宫”,他让自己小说的人物选择了所有的可能性。于是,这本小说里每个结局就如分岔那般,在迷宫中蔓延出去,充满抽象的思索和天马行空的幻想。

1955年,博尔赫斯因为眼疾失明。但他并没有放弃阅读和写作,而是以口述形式,继续在纸上创造无穷的时空。

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只看得见黄颜色和明暗——博尔赫斯却凭借独特的幻想美学构建了一座人类思想的迷宫。他的作品篇幅之精约,有如水晶的结核,而意蕴之神秘广远,又如孤光自照的夜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