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梁晓声:一支笔,写尽人世间

时间:2024-05-20

梁晓声,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数十部作品。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展示了一代知青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梦想,深情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群体树立起一道不屈的精神丰碑。近日,这位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创作的《人世间》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再次引发强烈共鸣。

●母亲的文学启蒙

1949年9月22日,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人家众多的大院里。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五个兄弟姐妹,省吃俭用维持着清贫的生活。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崇尚力气,希望孩子将来能靠力气吃饭。但母亲侧重在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乐于将它们讲给孩子们听,讲时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梁晓声从五六岁起,就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等故事。那时,电灯垂得很低,母亲一边在灯下给孩子们缝补衣服,一边用凄婉的语调讲着那些凄婉的故事。几个孩子趴在被窝里,露出脑袋,瞪大眼睛凝神谛听,讲到可悲处,母亲与孩子们唏嘘一片。

“如果誰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这是我的幸运。”梁晓声说。

●从兵团战士到著名作家

1968年,高中毕业的梁晓声,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由于喜欢写作,梁晓声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麦种》《向导》,开始展露文学天赋。1974年,他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从此真正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文学创作初期,梁晓声将自己的一篇作品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周晓红。那时的文学编辑,浑身上下都透着情怀二字。周晓红读后对梁晓声说,我很不舍得,但我觉得这样一篇小说,这样一个题目,把它发在你家乡的刊物更有意义。这篇周晓红忍痛割爱后来发表在黑龙江《北方文学》杂志的作品,就是梁晓声的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之后,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学里的家乡,相继创作了《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知青题材小说。通过电视剧改编,梁晓声把雪城、松花江、太阳岛等哈尔滨的城市符号宣传了出去。“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尔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主要是在于他童年时的经历和印象,每个建筑、每个街道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梁晓声说。

●《人世间》: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写了数部知青系列小说后,梁晓声说,自己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更有年代感的作品。 这样一部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长篇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梁晓声一写就是50年的历史跨度。它就是梁晓声最新推出的作品《人世间》。

全书115万字,上、中、下三卷本,梁晓声都是手写的。一座北方省会城市,五口人的周氏普通家庭,十多位平民子弟的人生,在3600多页的稿纸上跌宕起伏。

在《人世间》里,我们看到,近50年里出现过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动向和重要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对《人世间》中的各类人物,都发生过深刻的人生影响。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可以说,在 《人世间》,我们读到了“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现实主义的温情书写

从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茅奖作品《人世间》,梁晓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再指向某个单一的人群,这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全方位的调动。而平实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是梁晓声作品永恒的主题。

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他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由此看来,梁晓声身上的思想者形象和知识分子情怀,形成了其现实主义的温暖底色。这种现实主义既包含着平民视角,更饱含着理想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仅要写社会是怎样的,还要写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才是现实主义的意义所在。

(一航整理)

梁晓声访谈录

问:您的小说为什么始终立足平民、聚焦大时代中那些平凡但又让人感到温暖的“小人物”?

梁晓声:生活当中,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改变时代,改变社会,改变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但是一个小集体,有那么一个有温度的人,大家都会愿意和他在一起,有困难都会跟他倾诉,那么即便他没有主意,他的几句话都会安慰我们。所以我个人觉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朋友多起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问:您是怎样理解“文化”这个词的?

梁晓声: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问:听说《人世间》是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最终却获了茅奖,您怎么看?

梁晓声:四十多万字一本,一写还写了三本。在一个视听时代,人们会有时间读吗?但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写上部时,年代和题材都比较敏感,既然决定写了,就放下了得奖的想法。《人世间》我写得比较诚实、切实、朴实,写出了我愿意达到的效果,对时代的把握也比较全面客观,坚守了我的初心。写完后我原本只求可以出版,意外的是,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国作家协会、评论界, 甚至很多年轻读者的喜爱,我很欣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