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郝景芳:给科幻文学注入诗意光芒

时间:2024-05-20

郝景芳,天津人,小说作者,散文作者。2002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6年8月,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这个由世界科幻协会设立的在全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大奖。

从物理学霸到科幻作家

常常有人用“年轻”“温柔”“诗意”等词汇描述郝景芳,许多网友也感叹“她随便拿出一段经历,也够我们艳羡好久”。

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2002年,她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又在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陆续拿下硕士与博士学位。同年向杂志投稿,开始写作生涯。

对于写作的热爱,郝景芳多次提及:“寫作给我一个可以安静进入的空间,我一直会记得写作对我的意义,它是我在困难的日子里养成的生活下去的习惯。”她所说的困难是指步入大学后的“危机感”,在强手如林的清华大学,她曾经对物理的自信和骄傲被一步步击碎,而写作于她而言似有治愈般的作用。

郝景芳从高中起就喜欢看《科幻世界》,看刘慈欣、阿西莫夫等作家的作品。她说:“后来喜欢写科幻,是因为科幻给人更多可能性,给我一个离开现实、生活在形形色色世界里的机会。这种想象空间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与单一,我也仿佛生活在多个平行宇宙中。”

《北京折叠》传递人间冷暖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2012年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初稿发布在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科幻版上,郝景芳并没对这部作品报以获奖的期盼。在她看来,一部小说写完后,它就是脱离了作者的存在,“它的命运与我无关,几乎没有一刻挂念它的死活。”直到它获了奖,郝景芳的感觉是:像是得知了某个在远方的游子的近况——原来你最近过得还不错。

作品设定了三个相互独立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第一空间里的上流人物享有完整的一天24小时,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和第三空间的底层工人则各自分到一天里的白天和夜晚。每到清晨,大地翻转,城市折叠,不同阶层的人在完全隔绝的时空里过着各自的生活。跨越阶层的通道极其狭窄——并且需要铤而走险。短篇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主人公老刀是第三空间里的一名垃圾工,在一顿早饭就要100块钱的第三空间中,老刀的月薪只有可怜的一万块钱。为了送捡来的孩子糖糖上幼儿园,老刀铤而走险去其他空间给人送信赚钱。他从第三空间到第二空间,再来到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回去。故事里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但这种平凡却让小说显得真实,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

寻找科幻文学的诗意表达

郝景芳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偏向于“无类型文学”。她说,如果将小说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那么纯文学或主流文学更多关注现实空间,并表达现实空间;科幻或奇幻文学则关注虚拟空间也表达虚拟空间。而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它借助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她把这类作品称为“无类型文学”。即在科幻的设定之外,她会用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人物和完善故事,通过细致平实而富有质感的文字,传递人情悲暖。

“我一直很喜欢郝景芳的作品。我感觉她的作品和其他的科幻作品相比有一个特点,她给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这种诗意让人既感觉有古典的味道,也有现代、前卫的感觉。”2015年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表示。

如今,郝景芳优雅温暖的笔触、诗意的风格得到了更多读者的认可。此次获奖更是一大肯定与鼓舞,但她看得较平淡,“科幻作家很喜欢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不管好坏,是幸运还是不幸。”郝景芳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感慨,“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