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述评

时间:2024-04-24

摘 要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在诸多领域中,政治学方向的现代化研究成果丰富,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整理,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进步等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本文从政治现代化涵义、发展阶段和目标、衡量标准与模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现代理论的阐释,并进行了评价与总结。

关键词 政治 现代化 述评

作者简介:徐蓉晖,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77

政治现代化研究最早是从西方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从政治现代化的概念厘定、涵义、特征、评价标准、实现条件、阶段划分等方面着手,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政治模式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理论。代表人物有:亨廷顿、阿尔蒙德、艾森斯塔特等。中国学者对政治现代化研究起步较晚,较少有研究单独探讨政治现代化,通常将其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探讨。我国学者往往将其置于中国语境下,致力于探索我国今后的政治道路,其代表人物有罗荣渠、冯钢、包心鉴等学者。

一、政治现代化涵义

国内外有关政治现代化的研究略有不同。西方研究者大多从更为宽泛的政治角度解读其概念,往往将其等同于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社会整合与以及政治合理合法化等内容。不同的学者对政治现代化的具体解读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了四种理解。第一种是部分论的解读。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中的充分体现,即经济现代化在政治领域中的“折射”;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一般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现代化等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第二种源于历史发展视角,将其视为某一国家或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种解读的视角是落在发展落后的国家上,如亚非拉国家中经济、政治都十分落后的地区。政治现代化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不过是向西方先进的国家学习发达、完善的政治制度的过程、阶段。第三种是指标论的解读。顾名思义,这种解读就是将政治现代化具体为一个个指标,只有每个指标达到某个合格程度时,我们才能说该国家实现的政治现代化。这些指标包括识字率、政治参与度、制度化程度等,大都具有描述性和经验性。第四种是等同论的解读。在政治学中,有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两个概念。在西方学者眼中,二者是可以等同的,政治现代化就是政治发展,或说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

不同于西方学者,国内的学者们绝大多数从一些具体的角度对政治现代化进行解读,比如从民主、政治参与、法制建设、社会历史变迁等方面。比如包心鉴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由专制到民主的过程,是现代人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目标而实施的政治改革。

二、政治现代化发展阶段和目标

我们知道,现代化理论立足于西方社会,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为范本来阐释现代化的过程,分析的视角仅仅局限于西方社会,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话语霸权的一种体现。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目标设定中,也处处体现了现代化理论的这一特点。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按照奥坎斯基的历史划分方法。奥坎斯基基于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将政治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联合、工业化、福利国家、经济富裕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他认为应该需要一个集权性政府来控制全局,以便形成统一、稳定的国家治理形态。在国家控制的过程中,政府也开始重视教育与各类经济机构,比如银行。开始有企业家参与政治活动。第二阶段中,达到经济目标是最主要的,舉全国之力发展经济,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注重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及商业化倾向。第三阶段中,国家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开始着手关注权力、消费、服务的分配问题。第四阶段中,国家经济富裕,经济水平极高,人们生活水平极高,国家的关注点在于技术革命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保证技术成果得到进一步发展。奥坎斯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由于不能形成统一、稳定、有力的政治系统,因而也迟迟得不到发展,始终在工业化边缘徘徊,在第一阶段踏步。

然而,奥坎斯基提出的“政治发展论”存在很多不足,因其直接将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不加区分与改进地移至“政治领域”。奥坎斯基的理论价值大大打了折扣。从奥坎斯基的理论中,处处可见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子。他对西方政治演变历史的概括或许到位,但强行将西方政治发展模式生搬硬套进第三世界国家,未免太过狭隘。在西方社会,其政治发展确实有按阶段逐一展开的特点,但这要结合西方社会当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来分析。而如今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历史条件已经转移,当初西方社会逐一面临的问题,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可能同时遇到,需要完成的任务具有了同时性的特点。分四个阶段完成的任务通通呈现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面前,不仅要稳定政治环境,还要推进工业化,同时关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例如分配问题、公平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因素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无法单独去解决,必须放眼全局,综合考量。

纵观政治现代化发展阶段与目标,大都以西方社会为摹本,可解释的空间过于狭窄、单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目标的一般性和共性的简单化、绝对化,否定了特殊性和相对性,忽视了政治现代化的多样性,使得第三世界的政治现代化发展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归纳总结出适合第三世界国家的模式。而我国学者对政治现代化发展阶段和目标的回应较少,大多从历史学角度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三、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标准

不同研究者日益形成了均衡政治现代化的标准,主要从结构分化程度,政治参与度、能力与世俗化程度四个方面出发。西方学者一般应用功能分化程度来评价某一政治体系达到现代化水平的状况。一般说来,功能分化程度与政治现代化程度成正比。结构分化也是衡量某一国家政治现代化状况的重要的指标,它来自阿尔蒙德发表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年)一文。阿尔蒙德主要从“角色分化”与“次体系自主性”两个方面来理解某一国家的政治结构分化程度:角色分化是原先某一个承担多项功能的角色分化出新的角色,而分化出来的新角色又独立承担了某一个功能,因而更为专业。比如有专门负责考核官员的、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专门负责上传下达的组织等等。这些新的、专门化的角色又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结构和次体系,各种角色在自主性这个前提下形成互相依赖、影响的网络关系,即次体系自主性。如果没有次体系自主性,只是单纯的分化出新角色,那么这种分化只流于形式而无实质了。一个政治体系中,角色分化越彻底、次体系自主性越高,那么,某一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水平也越高。endprint

公民参与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的最基本要素是“社会的各个集团在超越于村镇层次之上参与政治,而且可以创立组织这种参与政治的新制度(例如政党组织形式)”。 例如,艾森斯塔特就从公民参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公民参与可以使社会和谐有序运作;再如,日本学者蒲岛郁夫也认为其不仅可以化解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教育公民与培养社会资本。

能力是政治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政治体系进行结构分化后,每个人的角色更为专业化,并且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出色地完成自己角色所应承担的任务。因此,通过分化,个人能专心于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中,这使得这项工作的完成质量、完成效率大大提高,进而从总体上提高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工作能力。鲁恂将政治能力归纳为创意、动员与生存三种能力。其中:创意能力是指对于国内外新出现问题的适应或其解决能力,以充分保证国内稳定与国际交流;动员能力是为了实现公众的期望,充分调动人力、财力、物力,以便国家建设与社会稳定有序,并促使集体与个人协调发展;生存能力旨在通过意识形态教育促使政治体系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促使大众产生有利于政治体系发展的行为和态度。同时,政治体系为求得长远的发展,还要有接受反对者批判的能力,不断改进不足之处,阿尔蒙德将政治能力归纳为有关政治输出的提取、分配、管制、象征能力四种类型。

世俗化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不只如此,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及其程度越来越低,而对社会现实越来越关注,其行为也越来越理性。这在另一方面,又导致其对政府领导人也不再苛求其“尊严”或“神圣性”,而是基于其工作绩效。总得来说,世俗化也就是政治上的“祛魅”,政治的合法性不再来自“神授”或家族血统,这就使得政治上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参与意愿越发高涨。这些能帮助制定政策的正确性。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都与西方学者看法相似,只是表述上略有不同。例如,李元书将政治现代化归纳为“政治结构分化及其功能的专门化”、“政治运行制度化与法治化”、“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参与的大众化”、“政府能力与效能的提高”、“政治稳定”、“行政管理的科层化”以及“防止政治权力超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

四、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基于不同国家所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结合以上政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相,就形成各种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模式。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及其方法,学者们将其划分为不同模式。以下,将从比较国内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论点,探讨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亨廷顿在对政治现代化模式进行区分时,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探讨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模式。亨廷顿经由权威合理化、结构区分化、参政扩大化三个要素来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通过比较这三个要素存在的差异,亨廷顿区分出了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欧洲大陆模式与第二种英国模式相似,它们都是要实现公共权力的集中,不同的是第一种权力集中于国王,而第二种是集中于议会;与以上二者不同,第三种是强调职能融合与权力分立的美国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亨廷顿经由政治参与、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平等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政治现代化模式。包括:一是自由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通过学习美国的发展道路、努力发展自身经济和社会、普遍提高大众的社会福利以及尽可能实现财富的分配公平来维护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二是中产阶级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城市中等阶级处于优先的地位,该阶级的政治要求将会被率先考虑,因为这样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短期的政治稳定。三是专制的模式。这一模式与中产阶级模式正好相反,主张压制城市中等阶层的政治诉求,通过经济平等来争取其他阶层的支持。四是大众的模式。这个模式与其他模式不同,它不追求经济发展而刻意维持低的经济增长率,以此来保证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率和平等。第五种,技术统治的模式。这一模式下,突出强调经济的发展而选择忽略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低政治参与率。除此以外,还有革命政权模式,这一模式下政治参与率迅速增长,在革命后财富再分配,经济增长与经济不平等共存。但这一模式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

国内学者罗荣渠教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历史角度和经济形态的角度来划分现代化进程。与此相对应的,在区分政治现代化模式中,罗荣渠教授考察了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性与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这三个因素。罗荣渠教授从历史起源将政治现代化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源的现代化,即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所需的力量完全来自社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外源的现代化,即由外部环境影响后引起内部思想以及其政治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变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内源还是外源现代化,它们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只是它们对外部环境的反应程度不同。根据现代化经济形态的不同,罗荣渠又将现代化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其发展格局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构成的;二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其发展格局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构成的;三是混合式现代化类型,其发展格局是由“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的。罗荣渠教授的区分避免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样本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了現代化的模式。在探讨政治现代化模式时,要注意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要看到生产力才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同时也要认识到,上层建筑的作用。

五、总结

通过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梳理,我们对政治现代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和目标、衡量标准、模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成果丰富,理论创新点较多。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专门研究的学者较少,创新的地方较少,但在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研究中,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理论。endprint

政治现代化理论,能用系统的、结构的、功能的方法分析政治领域的各类现象,扩大了对政治的研究范围,不再是对某一细节问题的分析,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每一个问题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整体。可以说,政治现代化理论给各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参考。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政治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首先,西方学者的研究总是从西方社会出发,试图以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去解释所有国家,无法解释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以及多元化,第三世界国家无法直接使用其理论。其次,政治现代化理论更多的是在描述“怎么样”,而没有在解释“为什么”,现有研究对该理论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此外,衡量那些现代化的标准究竟是其原因还是结果,该理论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政治现代化理论仍属于一种线性发展观,总是以一种进化次序来理解政治发展,总是用进化的原理去构想一种应然状态,却未能解释清楚这些应然状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确证应然状态、传统政治向现代化政治的推进是一种什么原理等问题。

总之,政治现代化理论存在着一些理论困境,这些问题不光是政治现代化理论才具有的,现代化理论同样也有这些困惑。但瑕不掩瑜,政治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包心鉴.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研究.1994(5)

冯纲.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国外政治发展理论述评.社会学研究.1988(2).60-71.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37.

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6.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0-173.

参考文献:

[1][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美]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4][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美]阿爾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印]K·沙尔玛.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