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欧德良 谢铭 林海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石,亦是高校历史教学培育核心素养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史学论文写作教学休戚相关,贯穿于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各个环节。本文拟对高校史学专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做了开拓式探究,以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有更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功能;途径
1 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批判性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渗透至高校教学各个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历史教学研究亦如火如荼地进行,此类研究主要涉及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应用。然而,高校历史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尤其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中如何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更是付诸阙如。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史学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孕育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史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两臻其美地同时提升,为高校史学专业论文写作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
2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史学论文写作教学
2.1批判性思维能力概念界定
当今世界,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材是各国高等教育培养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是建构于无知的确定性与有知的混乱性之上的高级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二:(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学科知识,但又孕育具体各科知识之中。(二)批判性思维除却能力层次外还有更高的层次,是一种敢于挑战与置疑任何已成就结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应该从批判性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思维心态二个方面着手方能取得曲径通幽的效果。
2.2史学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我们知晓,爱因斯坦认为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在于如何训练大脑的思维。历史教育在今天一日千里的大数据时代,知识识记已远非往昔那么重要,历史知识搜索查找易如反掌。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在于培育思维能力。令人遗憾的是,当今高校历史教育的短板恰恰正是思维能力的匮乏。当前高校历史教学教育理念把教学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普遍弱化历史知识的融汇贯通与思维能力的培育。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多以教师上课笔记为标准,很少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遑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岌岌可危,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没人认为史学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休戚相关。然而,研究却表明,史学论文写作是培育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论文写作课程是高中作文过渡到大学专业写作的必要步骤。通过史料搜检、文本细绎、史料勾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从始至终贯穿于史学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这门课程旨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献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找到有力的论据,如何条理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中融入批判性能力培育,在写作课程中渗透批判性思维能力各项技能,可以达到提高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与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双重目标。
2.3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模式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与实践
(1)论文的题目的确定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应體现研究的可行性、新颖性和独特性。论文选题是论文创新性的起点和关键。从论文选题角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创新意识,首先要敢于突破个人的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不拘泥于某种结论和形式,拓展问题意识,才能发现创新点,萌发创新选题。然而,本科生思维方式距离论文自主选题还有不少差距。大学生思维方式可分为三个前后贯通的阶段:第一阶段为盲目相信的阶段,即无知的确定性。刚从高中升学到大学的时段,多处于这个层次。多年应试教育让学生认为学到的知识都是正确无误的。这是一种无知下的确定性。第二阶段为“有知的混乱性”。经过大学一个时段的学习,学生的头脑里充斥了各种知识,包括很多对立的知识。[3]但学生处于知识的漩涡却不能辨别事实真伪。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知识让学生一头雾水,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只能望洋兴叹。绝大多数学生就停留于“有知的不确定性”而不能再前进一步。而史学写作课程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高级阶段的有效路径。史学专业学生在检读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必须对前人论述做出综合评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评判别人研究就不是被动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结论,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发轫。学生提出论点后,只能是一种假说,还须对这个假说能否成立做出严谨的论证。此论点能否找到足够的史料支撑?即使有了史料的支撑后,能否运用新的材料抑或新的思路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材料能否经过千锤百炼的锻打后能否形成实证材料? 而这一切均需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已往的结论提出疑问与挑战,在用分析建设性方式论证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孕育而生。
国人囿于现实生活的惯性,对学术写作亦采取“理性的适应”,缺乏对学术“理性的征服”。在史学论文题目确定的过程,学生基于“理性征服”能力的匮乏,很难对传统论点做出颠覆性的论断。我们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形成“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理性精神,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阅读文本进行审视性阅读,让学生在领悟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原有文本进行分析、推理、评价甚至创造,从而为论文写作找到适用的题目。
(2)论文材料的搜集整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家傅斯年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论文题目确定以后,就得全力以赴搜集整理材料。史料搜索与整理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若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指引,面对烦冗芜杂的史料,我们只能扼腕长叹。同时,论文搜集整理的过程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前述,批判性思维是人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是约定俗成地接受前人的结论,而要勇于对被接受的结论做出新的论断。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做历史研究只能依据逻辑,对前人的记述进行甄别,比较、选择,穿透史实的表象,从而把握历史的内在律动。[4]这一切均需对可能相互矛盾的史料以及既定性的结论发出疑问和挑战,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和稀泥式调和不同的观点与材料。历史总还得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具体事件,不能因为有不同的理解,就否定了事实本身的存在。
论文材料的搜集整理需要围绕主题展开。若是具体史事考证,我们就得按照时间把没有歧义的史料排列组合,梳理出具体史事的发展历程。史学论文首在还原历史的具体轨迹,首先得弄清4个W(何人、何事、何地、具体过程),然而,史料本身不会说话,而遗留下的史料可能也是一鳞半爪,甚至史事记述亦多有舛误。在搜检整理史料过程中,若是有分歧的史料,我们就不得不对此进行考证,排除不实的史料;若是涉及人物思想研究,我们还得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考察,把历史人物前后左右之书全部疏通后,其思想脉络自然呈现。在此过程,蕴含置疑、选择、比较、甄别等批判性思维元素徐徐氤氲而生。
此外,我们引导学生编排史料时要慎记,一定要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澄清史事,绝不能从已有的结果倒推史实始未。因为当事人在面临历史选择时,胜负未卜,意味着各种结果均有可能发生,这会深刻地影响历史当事人的择决。以往某些史家囿于认知局限性,往往从结论来推断史事的历程,这会抹杀历史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而要从事实发展历程来推论史事,我们必须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因此,学生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学生的批判性能力在此过程亦得到有效的提升。
(3)史学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学论文写作过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极其关键的步骤。历史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片断,不可能为我们留下完整的历史画面。史家应做的事就像画家构图,把半隐半现的历史信息片段拼凑在一起,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面。在组接史事的过程,学生还得把貌合神离的史料聚集在一起,去调停史料各方的争执,折中各方的分歧,综括各方的智慧,辩驳各方的错误。在构织史事网络、还原史事脉络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慢慢萌芽乃至发荣滋长。
在历史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分析性写作训练;在写作初期,笔者引用名家文章做典范,让学生析解名著章节构成,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论点,如何构建材料论证观点?如何总结前文,使文章能够前后互应,从而构成完整的叙事。本人课堂训练中,要求学生把论文大论点分成若干小论点,一点一点考察各小论点间是否有严密的逻辑性,什么样论文结构方能推断出可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还能衍生出何种推论?学生学会文本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后,作者意图就自然而然清晰明了。只要学生知晓复杂文本的基本结构,就能更深层次发掘出文本下的内在脉络。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写作深度的挖掘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其次、创作性写作训练;布置与论文相关史料阅读范畴,先给学生论文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线索展开分析与推理,续写论文。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一个小论点,进行自由式主题写作。这种创作性写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史学想像力与创造力。再次、研究性写作训练;这是更高层次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感兴趣的史料,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自己提出观点,自己论证观点,自主得出研究结果,进而形成研究论文。在此过程,学生必须抛弃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绝对性思维方式。部分学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出于思维偏颇,为了证明自己绝对正确,喜欢把历史“讲得整齐划一、粗暴绝对划一,粗暴排斥可能有的任何不同方向的判断,不承认有交叉、重叠、渗透与互动的复杂情景”,歷史是复杂的多面体,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那种学术思维方能把握历史的真理。这种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甄别、推理等批判性能力。
(4)论文完成后批改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学生论文完成后,还须批判性反馈于学生,这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具体而言,学生写作采取三稿形式:学生修撰一稿,同伴互评二稿,教师批阅三稿。最后,学生依据同伴与教师反馈意见,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学生批判性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如何对论文互评没有底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评判的视角和标准做出示范性指导。史学论文的评判标准就是仨:考据、词章、义理。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运用以及史事考证三个方面进行评判与反馈。在内容结构方面,教师要求学生互评时列出文章框架结构图,且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进行有效的评介;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汇的流畅性与得体性评判;在考据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厘定史事与叙事完整性给予有效评判。笔者一般会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评判细则,让学生按图索骥,有章可循。从文章的切题性、文献资料检索与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研究水平与设计能力、成果的价值与创新性等维度列出具体的标准,且由学生给出分析建设性的意见。同伴互评后,学生依据修改意见再行修改。最后,教师批改后反馈意见于学生,学生最后修撰完成上交定稿。通过同伴互评中框架分析、提出意见、修改完成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史学论文写作标准的反思,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习惯,促使批判性思维技能得到提升,进而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已唤起历史学界的重视。然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校史学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的应用与实践却无人涉连。我们在高校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应该大力渗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心态与习惯,使史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得益彰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查菲著.姜丽蓉等编译.批判性思维[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301.html
[3]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301.html
[4]欧德良.超越性思维在高校通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18(6):86-90.
作者简介:
欧德良(1976-),男,湖南辰溪人,河池学院历社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