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傅文韬
摘 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加之众多知识点偏理论,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当中会感觉到相当困难。要想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效率,则必须具备基本的解题能力与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因此,在高中物理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加强对物理解题策略的训练,文章便针对这一训练方法展开分析,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物理;解题策略;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3-0250-02
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中的关键学科,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点,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非常吃力,所以在解决物理习题时会显得效率低下。实际上,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当懂得如何转换固有思维逻辑,基于问题整体展开分析,采取最为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简而言之便是由整体到局部,以思想指导行动,唯有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才能够提升解题能力,在面对物理习题时才能更快、更正确地完成解答[1]。而解题策略并非先天得来,其完全是经过后天的训练得来的,所以训练物理解题策略也有一定的方法,笔者将对这一训练方法展开分析,发表个人见解。
1 物理解题思维障碍的个人见解
纵观现实情况来看,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的解题障碍有片面性障碍与隐含条件障碍等等,其中隐含条件虽然能够透过题目文字的叙述找出,但并不是极为显性地去表达其所要传达的信息,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因此如何准确挖掘并掌握问题句子中文字的深刻含义,才是高中物理解题的关键所在。而片面性障碍则是实际物理解题过程中对部分已知、有用的条件有所忽略,造成在解题过程中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正因为这种思维方面的不缜密,导致解题过程中难以找到解题的具体方法。此外,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无法正确运用解题策略也是存在的重要障碍,具体表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与解题策略并未充分融合,导致遇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会变得茫然失措,不知从何下笔。
2 常见的物理解题过程方法
在面对高中物理学科的题目时,要想采取科学合理的流程对其进行解答,首先要重视问题表征阶段,也即是对问题的构成要素予以分析,并且将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及定量、定律、公式等进行密切融合,这便是解决物理题目的基础环节;其次则是采取情景分析,物理学科知识唯有建立在生活情境中才有深刻意蕴,所以在对题目的了解过程中需构建与题目相关且可反映现实生活的情境图,以情境与原理及方程进行结合并推进解题;最后,便是选择适当的策略并将其良好应用,包括等效代替法、转换法以及图像法等等。
3 物理解题策略的训练方法分析
3.1 认真审题,构建模型
物理学科中的建模思想,也就是将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展开简化处理,等效为理想对象,参与到理想过程当中。对于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较为常见的模型思想主要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对象模型,在这一模型当中重点包含质点、弹簧振子等等;其二为过程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重点包含了变速运动、匀速与弹性碰撞等等[2]。所以,我們在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大局着手,对题目中所给出的情境深刻分析,将蕴含其中的物理对象模型及过程模型提炼出来,进而把握实际的物理问题。
具体来讲,要想更快更好地构建物理模型,第一步,要结合题意将对应草图画出来,草图能够真实反映出题意中的物理过程与情境,草图完成后我们便可对其展开详细分析,这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过程中,从中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物量关系,将原本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化,抽象的问题具象化;第二步,将较为经典的模型予以利用,对较为繁琐的物理场景展开整合,能够让我们原本较为陌生的模型转换为较为熟悉的模型,如此一来便能够更有把握地解决物理问题;最后一步,有些物理题目中会有很多的物理对象与物理过程,此时我们需要保持足够耐心,通过多次斟酌与阅读去理解题目意思。
比如,在压缩的轻弹簧上金属块m卡在矩形箱中,同时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矩形箱的上下底板位置,显示的数字为F上和F下,而且在箱子的竖直方向中金属块并未脱离上顶板,同时在箱子以a=2.0/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位于上下底板中的压力传感器显示数字为6N、10N,如果F上=1/2F下,该箱子会如何运动,在这一过程中g=10m/s2。在解答这道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其展开分析,便可得出F上mg+F下ma,且在这一定律当中F上=6.0N,而F弹=F下=10.0N,从而能够分析得出m=0.5kg。而在该物理题目当中,通过分析题意我们能够找到最关键的因素便是金属块未离开上顶板。所以,对于这一因素我们要深入理解,首先要知道弹簧额形变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此过程中电梯下底板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的显示数值并未发生改变,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所有的解题思路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因此,在F上=1/2F下=5N时,我们通过牛顿定理可得出F+mg-F=ma,此处的a数值为0,所有我们便可获知该运动状态为直线匀速运动或是静止状态。因此,我们面对物理题目一定要认真审题,把握题意之后构建模型,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3.2 重视思维训练
在面对物理问题是,我们需要基于全局去分析题意,从题目中较为显性的未知与已知条件中去找出隐含的隐性条件[3]。此外,通过题意的深入分析,将已知与未知条件进行综合,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找到解题思路。可见在物理解题策略的训练过程中,还应重视思维训练,对解题思路的规律予以掌握,才能够提升解题技巧与解题能力,并非盲目性对题目进行解答,而是结合身体、思考以及深化反思。具体来讲,物理解题策略较为多元,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取假设法、临界值法、数学模型法等思维训练法。
比如,对数学模型的解题策略展开思维训练,由于高中物理学科内容中的极值与市场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数学计算及推理能力能够为物理解题奠定良好基础,以数学解题思维去对物理过程的本质进行揭示,激发自身的物理思维。在这我们以三个处在同一平面共点3N、6N与8N举例说明,对其合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求解。因此,我们便可以数学思维去分析便能够知晓共面只能够构成三角形,因此合力的最小值也即是0,所以合理求出合理Fmin=0,Fmax=F1+F2+F3=17N。
3.3 加强整体法解题策略的训练
所谓整体法也即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建成整个系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涉及到力学知识的解题会经常用到整体法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在对整体合外力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整体作用力归属于系统的内力,实际上可不作考虑,只需要对整体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进行考虑[4]。
比如,将物体A和B放置在水平光滑桌面上,已知mA= 1kg,mB=5kg,两者之间存有一根不可拉长的细线进行连接,细线质量可忽略不计,同时A与B分别受到水平的左拉力F1=10N与水平向右的拉力F2=40N,在左右拉力的共同作用下物体A与B两者间细线拉力是多少。
解题:从题意中我们可得知细线不会被拉长,所以A与B会处在共同加速度的状态,加速度为a,对于物体A受到现象有拉力F与F1作用,所以也即是F-F1=mAa,可得出F=F1+mAa=10+1*10=20N,因此,所有F=20N。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唯有加强对解题策略的训练,才能够提升解决习题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于误区及不合理环节要全面分析,及时改变解题思路与找到适当解题方法,通过做好审题建模、展开思维训练以及利用整体法解题,让物理习题都能够更快更好的得到解答。当然,文章只是本人的浅显见解,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为同学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起到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成洲.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之我见[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5):57-57.
[2]徐永强.高中物理力学题解题方法之我见[J].未来英才,2013,(24):77-77.
[3]谈志刚.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之我见[J].理科考试研究,2014,21(13):54.
[4]孙海桐.高中电磁学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之我见[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4):6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