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认草木,写草木,我最大的爱好。有朋友报以“呵呵”。
“呵呵”的含义,我懂。
不敢说其中有不务正业的隐喻,但无以改善物质生活的意思还是有的。翻译过来,识草木,无用耳。
不怪朋友,因为自古就有“玩物丧志”的训诫,谁因物松懈,谁被物玩偶,一个个说来,真是血泪斑斑,可以千夫所指、千年万年地控诉啊。
但是,孔夫子说:“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
为何?翻遍典籍,孔子并没有为这句话给出答案。
近代,钱穆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说“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甚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原来是为了“广大其心,导达甚仁”。是说,通过与大自然经常地亲近、接触,以培养一种诗化的关系,扩大他的同情心,美化他的心灵世界。
从知识体系而言,亲近自然,认识草木,是博物学的范畴。
对于博物学,我不想做学术上的解释。我说说我的理解。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学问,人放下主宰世界的高高身段,重新审视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一种亲切、和谐的关系,并以此对大自然进行一番探究。这个过程,是诗化的,丰盈着人的内心世界。
人不是常谈诗和远方吗?博物学就是诗意和远方。
作为一门学科,博物学关注大地,以及大地上的林林总总。自然而然,自然生态是博物学不可回避的关注重点。我突然想到,构成自然生态主体的草木到底是什么?
有人视草木为草芥,有人把草木尊崇为神袛。在我看来,草木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它们就是人类生活中普普通通、却又很亲近的一员。实际上,人类对草木的认识,并不全面、充分,有些领域还处于未知状态。文学引领时代,不仅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在于很有必要纠偏一种价值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常的便利、交通的快捷和科技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改变,人类享受着现代文明。但在这个过程,人类远离了自然,“也愈发地妄自尊大了”。这是价值观的偏差,很有必要纠偏。
1993年,李青松老师在国内首次提出生态文学概念:“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把自然作为抒写对象,主张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与担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生态文学除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他的作品,融入了他朴素的哲学观点,充满着哲学意味的“近道”和“布道”。这些年,李老师的确在“布道”,他牵头成立了中国林业生态文学作协,引领一大批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本人创作生态文学,完全是李老师开蒙和引路。通过生态文学创作,我与草木的关系得到了升华,我的生活纵深了许多。
李老师提出,要摒弃某种固有的价值观,在更深刻的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新的价值观,提醒正确去认识人与草木,人与自然的关系。
草木芬芳。在喧嚣的人世,不仅要聞到草木的芳香,更重要的是,生活要生发这样的芬芳。以草木为伍,把草木植入生活,融入血脉,一路芬芳。唐人权德舆说:“鱼鸟乐天性,杂英互芬芳。”我很喜欢“互芬芳”三个字,人与草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就是“互芬芳”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