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佳作赏析

时间:2024-05-21

陈志泽 主持

[法国] 列那尔

苏建平

佳作赏析

陈志泽 主持

蟋 蟀

[法国] 列那尔

是时候啦!黑昆虫游荡够了,停止散步,回去细心修补他乱七八糟的领地。

首先,他耙平狭小的沙子通道。

他锯下细屑,洒到住地入口处。

他挫倒那株专给他添麻烦的大草根。

他休息了。

然后,他给他的微型手表上发条。

他完事了吗?表打碎了吗?他又歇了一会。

他回到屋里,关上门。

他用钥匙在精致的锁里长时间转圈。

他又在倾听:

外面没有一点不安的声音。

但他还是不放心。

他好像抓着一根小链条一直下到大地深处,装链条的滑轮刺耳地响着。

什么也听不见了。

寂静的田野上,白杨树像手指般伸向天空,指着月亮。

他锯下细屑,洒到住地入口处。

(选自《世界文学》1981年4期)

[陈志泽 赏析]

这里介绍法国著名散文诗人列那尔(1864~1910)的一篇经典散文诗《蟋蟀》。

作者对于蟋蟀的熟悉程度可谓登峰造极。如此观察细致入微,感觉惟妙惟肖,不知道作者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可以这样近距离地捕捉蟋蟀的生活习性,不知道作者又是如何生成这般可爱的童心与童趣——与其说是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蟋蟀,不如说是作者把一种儿童对蟋蟀的微妙感觉搬到纸上来了。

“是时候啦!”作品用成年人的口气,很干脆、新颖地为作品开了头,紧接着把蟋蟀的进洞,想象为“黑昆虫游荡够了,停止散步,回去细心修补他乱七八糟的领地”,将极小的生灵写成游玩够了,要回去“修补他乱七八糟的领地”的将军一样的人物,让读者仿佛看到那迈着大步匆匆行走的模样。用“乱七八糟”来形容“领地”,用“细心”来刻画小东西的微小动作实在是太庄重却又是轻巧的描写!再往下的描写:“他耙平狭小的沙子通道。他锯下细屑,洒到住地入口处”,这又是很周到,很有步骤、很耐心的活儿。“他挫倒那株专给他添麻烦的大草根”,就是力气活了,完全是伐木工人的职业性劳动的刻画。然后,他累了,“他休息了”,其实仅仅是蟋蟀停止了鸣叫,不动了(也许是觉得有什么动静)。这是一幅幅人类劳作的“套用”,却那么恰切,那么生动,那么逼真,让人忍俊不禁。

蟋蟀的“品行”还用了其他很细小的细节来表现,作者竟然可以用三种声音来感觉蟋蟀。“他给他的微型手表上发条”“他用钥匙在精致的锁里长时间转圈”“他好像抓着一根小链条一直下到大地深处,装链条的滑轮刺耳地响着”,用人类的行为来描写蟋蟀,用儿童的观察与感觉来表现蟋蟀,格外生动,格外新奇。

作者不留痕迹地采用“相反相成”的手法取得艺术效果的技巧令人赞叹。作品以写“动”为主,到了结尾处来个“寂静的田野上,白杨树像手指般伸向天空,指着月亮”的描写,却形成“静”的效果。“他好像抓着一根小链条一直下到大地深处”“白杨树像手指般伸向天空,指着月亮”,一个是“下到大地深处”,一个是“伸向天空,指着月亮”一下一上,反差巨大,效果鲜明。“相反相成”的更凸显得艺术效果。一篇极短小的散文诗,描写如此细腻动人,形象如此形神兼备,实在罕见。

司马迁:在层层叠叠的图书馆里

苏建平

从床上滚下来的那一刻,从刀下滑出来的那一刻,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要缩小,尽可能地缩小。

这来自于对宇宙的观察:星星们挂在天空,只是一个个小点。

在这一刻,他看清了自己的身体,看清了身体所来与所去的地方:大地。

所以,他选择了尘埃的命运。或者,尘埃的命运终于把他等到了。

在时间上,他走进了黑夜。他缩小为一个影子。这影子令他欣喜。

在空间上,他走进了一个坟墓:埋葬书的地方。现在他打算用这些书来埋葬自己。

他开始闻:竹简的味道,刀笔的味道,绳索的味道。新鲜的与腐烂的,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生与死的味道:他的粮食,他的血液,他的空气。

借助于它们,他忘却尘根。肉体的尘根。

可是他伸出手去,高及星辰,或远至天边,抓住了另一条勃动的巨大的根。

山川皆在胸中,人物皆在奔跑,事件正在重演。而文字和书籍,正在等待着更新。

寂静的时刻,神秘的启示跳进他的心,语言的潮水涨起。

他这样告诉自己:

他们习惯于灭根。灭根无损于他。他要自己创造出一条巨大的根来,给无根的历史续上。他把这条巨大的根命名为:太史公。

这一刻,他成功地缩小了自己:躲进了太史公的影子里,化成了一个个细小的文字。

这些文字一直在人间游荡。

(选自《散文诗世界》2017年1期)

[陈志泽 赏析]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曾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却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何以散文诗的形式抒写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苏建平先生的一章《司马迁:在层层叠叠的图书馆里》我以为是一篇难得的散文诗佳作。

“从床上滚下来的那一刻,从刀下滑出来的那一刻”指的是司马迁受宫刑,作者却回避了历史事件的纪实,一开头就进入散文诗诗性的氛围中。那一刻司马迁就立志要从世事纷争里消失,发奋完成他尚未完成的史籍著作,但作者笔下的文字是“他要缩小,尽可能地缩小”,还是散文诗的虚写,还是诗的笔触。

宫刑是一种常人无法忍受的打击,然而司马迁却在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折之际作出一个抉择,他从此将自己看得很不重要、很渺小,“这来自于对宇宙的观察:星星们挂在天空,只是一个个小点”。以星星的形象来观照他的“小”,别具诗意,体现本质,恰恰体现司马迁的伟大、 崇高。

“在时间上,他走进了黑夜。他缩小为一个影子。这影子令他欣喜”,以“走进了黑夜”暗喻他面对严酷的黑暗,他走他必须走的路,仍旧是散文诗的虚写,浓缩了实写吃力而不讨好的许多内容,“他缩小为一个影子。这影子令他欣喜”与作品的开头“他要缩小,尽可能地缩小”开始有了呼应。

“在空间上,他走进了一个坟墓:埋葬书的地方。现在他打算用这些书来埋葬自己”是进一步的叙写,将司马迁义无反顾的坚定志向与其著书立说的行为特点表达得既恰切又动人,具有悲剧美。

“他开始闻:竹简的味道,刀笔的味道,绳索的味道。新鲜的与腐烂的,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不正面叙说他如何大量读书,为著书立说做准备以及如何呕心沥血履行他的神圣业绩而只是写他在闻“生与死的味道:他的粮食,他的血液,他的空气”,这样的“避实就虚”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妙笔啊,将司马迁的精神风貌写绝了。

我想至此读者已能感受到作品虚写的特点了,作者采用一种说反话、说新话、说诗话的写法,造成独特、别具艺术个性的表达效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作品的上部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刻画司马迁的品格与精神风貌的话,接下来的下部则创造了的根的意象,显得集中、凝聚,凸显出作品的题旨。

作者笔下的根具有双重含意:一是“肉体的尘根”,二是“另一条勃动的巨大的根”以及“自己创造出一条巨大的根”。

作者写司马迁“他伸出手去,高及星辰,或远至天边”,诗意地刻画与赞美他“抓住了另一条勃动的巨大的根”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写他“要自己创造出一条巨大的根来,给无根的历史续上”,如此刻画人物,表现历史虽是虚写却十分扎实而深刻,内涵丰厚。

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散文诗文体诗性的本质特点,即使写的是悲剧也写出诗美。

“这一刻,他成功地缩小了自己:躲进了太史公的影子里,化成了一个个细小的文字”。

直到作品末尾,作者都不忘以小见大,一脉相承地写司马迁的“小”,小到“化成了一个个细小的文字”,其效果却是刻画了司马迁的大,这是作品的显著特点,我想是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