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 慈善法的实施为慈善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法律保障。慈善文化的大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氛围,催生更多的慈善行为,培育更多的慈善主体,从而推动慈善法的有效落实。浙江慈善事业具有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本文认为应构建浙江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弘扬机制。传承和创新慈善文化,建立和培育符合现代标准的现代慈善文化观念。拓展浙江慈善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与知识普及。
关键词 慈善法 慈善文化 培育机制 弘扬机制
基金项目:课题:该项目属“2016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慈善法实施背景下的浙江慈善文化培育与弘扬机制研究”, ZMYB201636。
作者简介:白云浩,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63
浙江是全国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慈善大省,浙江省的慈善事业发展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当前浙江省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发展阶段,培育符合国情、省情的现代慈善文化将大力促进浙江省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已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为慈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培育与弘扬机制是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有机体系的核心机制之一 ,因此构建符合浙江特点的慈善文化培育与弘扬机制十分必要,这也将大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一、实施慈善法的大背景与发展慈善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文化水平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事业发达程度。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文化包括慈善意识、慈善活动、慈善组织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包含观念、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慈善文化仅指慈善观念。 大力发展慈善文化,增强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慈善事业是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方式。慈善文化有利于提升人们道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會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弥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慈善文化大发展对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贯穿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慈善文化出现了“断层”,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因此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慈善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慈善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是慈善法的实施为慈善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充分的法律依据,因此发展慈善文化发展必须要在法制范围内有序进行。慈善法作为慈善领域的专门立法,在构建和弘扬慈善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用,制定了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款,最终的目的是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发展慈善文化事业必须要以慈善法为依据,慈善法为促进慈善文化事业发展制定了许多具体内容。例如: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慈善法规定了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慈善法注重保护受益人和自愿者的合法权益。慈善法制定了国家弘扬慈善文化和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的具体措施,注重发挥各类学校机构在慈善教育、慈善人才培养和慈善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新闻媒体在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慈善法还构建了慈善行为激励机制,国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慈善组织和个人 。贯彻和落实慈善法应成为今后慈善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着力点。
二是慈善文化的大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氛围,催生更多的慈善行为,培育更多的慈善主体,从而推动慈善法的有效落实,促进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慈善文化发展与社会慈善意识关系密切,慈善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公众慈善意识的提高,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从而引导更多的人从事慈善行为。慈善文化与慈善组织关系密切,慈善组织通过与政府、企业、社区和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发展慈善文化事业,形成慈善文化氛围,培育慈善文化品牌,树立典型慈善人物。随着公众慈善意识的提高和全社会慈善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培育出更多的慈善主体,必定会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浙江慈善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浙江传统慈善文化底蕴深厚,民国到现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浙江籍的慈善家群体,如民国时期的著名浙商朱葆三、虞洽卿、盛竹书、周金箴、秦润卿、方椒伯、袁履登等在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界极为活跃。现代以来捐巨资助学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大王”邵逸夫等都是海外浙商慈善名人。当代浙商涌现出马云、鲁冠球、宗庆后、李如成、王振涛、李书福、郭广昌、庞升东、梁信军等慈善名人,浙商也是每年胡润慈善榜的主要群体之一。浙江现代慈善事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慈善扶持体系健全完善,大慈善的理念日趋成熟,慈善组织快速发展,社会捐赠稳步提升,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品牌项目层出不穷,形成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大发展的格局,具有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
(一)浙江慈善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浙江慈善文化组织完善,慈善文化工作和慈善文化社会网络基本形成。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市、县(市、区)慈善机构全覆盖,工作网络已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慈善工作网络基本形成。这些慈善文化社会网络的建设为浙江省慈善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民政部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浙江有10个城市获得五星级以上慈善城市,占全国十分之一。2014年,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浙江有16城市上榜,占比14.68%。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市、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各类慈善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建立慈善分会(工作站)5629个,企业分会619个,还有慈善超市400余家,各类基金会426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慈善义工队伍超5600个,注册义工25万人。各级义工组织遍布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每年组织活动数万场。
二是创新慈善方式,采用慈善市场化运作模式。浙江在全国首创了“企业留本冠名基金”,企业以冠名的形式,采用“留本捐息”的方法向慈善总会认捐一定数额的善款,用于社会救助。设立“慈善留本冠名基金”,为企业提供了参与慈善事业的平台,使更多的困难群众收到慈善救助。截止2016年,宁波市鄞州区共有316家企业建立“企业留本冠名基金”385个,385家爱心企业中,雅戈尔、培罗成、向阳、杉杉、奥克斯、伊司达、国骅、盛光、博威、三生等10家企业的“企业留本冠名基金”规模均在10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上的约有20家,基金总规模达到7.35亿元。 2016年,杭州萧山区留本冠名慈善基金总金额达 15.6亿,9成来自萧山区本土民营企业,基金的收益全部用于“六助一赈”,即助老、助困、助孤、助学、助医、助困和赈灾。 2015年杭州余杭区已有13家企业在余杭区慈善总会设立留本冠名基金,累计金额达1.62亿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留本冠名基金已经成为浙江省慈善机构善款非常重要的来源,对慈善事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是各级慈善组织筹集善款的重要来源,民营企业家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成为慈善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持者。截至2016年9月,浙江全省经各级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4.62万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8.1个,“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各类慈善组织募集善款超过220亿元,发行福利彩票604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71亿元。
(二)浙江慈善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代公民慈善意识尚未形成。大多数人的慈善观念停留在个人修身方面和个人功德层次,尚未上升到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范畴。公民慈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认为慈善是少部分有钱人或者道德高尚者从事的事业,普通民众缺乏参与感,尚未形成现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没有形成慈善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的慈善观念。
二是慈善专业性的理念尚未形成。现代慈善应该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来办理。慈善事业运行过程复杂,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慈善组织承担着筹款、分配、运行和管理等众多职责。目前慈善工作多由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承担,很多人员不具备专业慈善所需要的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等专业知识,影响慈善事业科学、高效发展。
三是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慈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慈善机构属于民间组织,慈善事业主要应该由民间力量推动。长期以来,慈善活动多由各级民政部门牵头组织、各地慈善总会和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半官方运作机制。
从慈善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民间慈善组织发展成为具备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的慈善主体,政府应该起到监管、督查等辅助作用,逐步退出主办慈善发展的角色。
三、浙江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弘扬机制的构建
一是构建浙江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弘扬机制。政府要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是加强慈善法律和制度建设,为慈善文化发展营造较好制度环境,发挥规范引导作用,提升民众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和参与热情。政府要依法监督和管理,引导慈善事业加强自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慈善组织在慈善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加强自律,健全和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提高运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区、学校)以及所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要积极参与慈善文化事业的建设。2016年10月28日,浙江省慈善联合会在杭州成立,它就是在搭建发展平台、加强行业自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的成立标志着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依照慈善法要求构建慈善行为激励机制,慈善行为激励机制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激励。“浙江慈善奖”是浙江省公益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主要表彰在慈善事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从2006年到2016年,按照每两年一次的周期,“浙江慈善奖”已连续开展了五届评选表彰活动。“浙江慈善奖”通过下发通知、发布公告等形式全面开展宣传和动员,通过积极发掘和推荐当地有突出事迹和典型示范作用的爱心人士、机构和慈善项目,在全社会倡导了互助友爱、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弘扬了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传播了爱心正能量,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浓郁的慈善氛围,有助于慈善文化的发展,对浙江省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二是传承和创新慈善文化,建立和培育符合现代标准的现代慈善文化观念。现代慈善文化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融合西方慈善文化的优点,同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最终形成浙江现代慈善文化。浙江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大慈善家,如民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兼慈善家朱葆三、虞洽卿、秦润卿等,现代的慈善家包玉刚、邵逸夫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在海内外的浙商群体,与此同时,浙江也形成了与之紧密联系的慈善文化。浙江慈善文化的内涵概括為:“务实、创新、向善、包容”。浙江慈善文化的弘扬要抓好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这两个阵地,培育公民的现代慈善观念。重视学校教育,注重慈善价值观念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课堂教育,志愿者活动、先进慈善人物事迹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慈善理念;更要学生参与到志愿者和做义工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人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个人道德初级阶段由家庭伦理道德塑造,夫妻是家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夫妻行善是家族慈善传承的重要支点。在社区开展慈善讲座、慈善交流、社区义工等活动,培育社区慈善文化,在社会成员建立现代慈善理念。
三是拓展浙江慈善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与知识普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路径,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大力宣传和推广慈善文化,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最大程度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例如“浙江慈善奖”获提名对象名单和简要事迹在浙江民政厅、浙江阳光慈善网等网站公布,宣传了典型慈善人物和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依托腾讯大浙网接受公众投票以及公众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投票等方式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注释:
邵培樟、舒振宇.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原论.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4).
窦玉沛.慈善事业与文化建设.社会福利.2012(1).
武菊芳、薛涛.关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温波.和合文化视域下现代慈善文化构建.江西社会科学.20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主席令第四十三号).中央政府门户.2016年3月19日.
慈善事业的浙江印记.浙江日报.2016年3月31日.
鄞企385个留本冠名基金总规模达7.35亿.鄞州工商联网站.2016年6月6日.
15.6亿留本冠名慈善基金,9成来自本土民营企业.萧山日报.2016年11月4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