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有效提问成为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

时间:2024-05-21

林型通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引领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目前教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常常是为提问而提问,缺乏提问的有效性,因而本文主要从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入手,谈谈构建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有效提问;有效课堂;标准;基本要求;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提出的问题“假大空”,缺乏思維性

“假问题”是指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含金量”低;问题大而空,不具体,缺乏针对性。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气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随意、盲目,目标不明确,多是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对分析性、创造性问题涉及不多,缺乏思维性。这类问题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学生无须任何思考即可回答。

2.提出的问题答案以教师为主,缺乏启发性

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指向不明,问题过多、过难,虽然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与机会,但是由于设问没有找准情境与教学目标的连接点,设问与情境没有内在联系,缺乏启发性,一旦发现学生的回答无法与自己预设的答案对接时,就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提出的问题不精炼,缺乏新意性

提出的问题重复相似,问题设置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缺乏新意,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影响学习质量。由于问题缺乏新意,没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因而一节课往往会成为一些“精英”学生的表演舞台,那些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一节课会主动地多次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默默无闻”,直至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课堂提问本末倒置,缺乏主体性

袁振国老师曾提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传统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随着学生年龄增大,问题越来越少。由于教师在课堂设问时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往往会出现的情形是一堂课中与教师频繁提问相反的是学生提问严重缺乏,表现上感觉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实际上是问题越教越多。

二、衡量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标准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角度不一,标准也不同。笔者认为,衡量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有的教学行为和策略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和实施的,因而有效的提问应依据教学目标,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关键处、考点处设问,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3.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从多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

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发挥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让课堂更加有效、高效,应遵循的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实效性

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要真实,要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

2.创新性

设问既要源于文本,还要源于情境,又要超越文本,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地设置问题,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从而引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对文本与情境做深入的、多元的探究。

3.引发性

能引导启发学生,巧妙安排“问题矛盾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良好的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4.适度性

提问的适度性,一方面体现在创设问题时,既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的特点,更应当针对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使学生感到唾手可得。另一方面是指问题提问的数量要适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问题的质量往往要比问题的数量显得重要。

5.开放性

开放性,一是指问题的开放性,它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还可以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指提问对象的开放性,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避免少数精英学生和表现积极学生独占课堂回答的时间,从而使课堂变成少数人的课堂。

6.梯度性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

四、有效提问的方法

问题设置是有效提问的先决条件。教师应以具体的学情为基础,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性与策略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提问活动。主要的方法有:

1.控制“度”,化难为易

要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

要做到化难为易,还要选择好提问的切入点,提问的切入点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启发思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一节课中知识点很多,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要在知识的重点处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其次,要在知识的生长点提问。在生长点处提问,可以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第三,要在“认知冲突”处提问。“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在此处提问,能让学生产生企盼、渴求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把握“量”,循序渐进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一定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讲究“法”,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针对精英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讓学优生“吃得好”,又让学困生“吃得了”。例如,对学优生提问时可以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对中等生提问时可以选择理解性等一般类问题,对学困生提问时可以选择基础性的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4.动之以“情”,因势利导

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当然也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学会注意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应及时予以反馈评价。教师在进行课堂及时评价时,既要有鼓励性评价,也要有否定性评价。评价要以理解、尊重和关爱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和打击学生积极性为前提,注意评价方式和技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教师的课堂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课堂将因此变得生动高效、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魏宏聚,杨润勇.中小学教师技能研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

[2]孙杰远,叶蓓蓓.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