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借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推广防灾减灾文化

时间:2024-05-21

赵佳宾++孟凡平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防灾科技学院借力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和推广防灾减灾文化,是作为特色行业院校的只能体现,也是创新防灾减灾教育机制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尝试。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内容为核心,差异化推送,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常态化与主题策划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模式。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防灾减灾;宣传;防灾科技学院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在大学生中的全面普及的大背景下,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高校圈中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平台。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1月,32家省级教育部门中,23家开通官方微博,22家开通官方微信;75所直属高校中,73所开通官方微博,全部开通官方微信。“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各类活跃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更是高达3316个。在各大高校中,微信平台拥有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家长以及校外群体在内的庞大用户群,以其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联互动功能强大等优势迅速超越传统媒体,成为每所高校发布信息、增进情感、文化宣传、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为适应和充分利用这一媒体平台的发展,防灾科技学院作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的,国内唯一一所以防灾减灾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在开通官方微信平台后,积极探索如何将防灾减灾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融入微信公众平台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内容为核心,差异化推送,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常态化与主题策划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模式。

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推广防灾减灾文化的优势

1.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兼具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的双重属性和功能

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具有一种天然的“黏性”,这是因为微信主要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方式来添加联系人,这种强关系传播的特点使得微信具有一定的私密化社交媒体属性。因而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是具有大众媒体“分众传播”、几何式扩散等特点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有着自媒体传播的点对点、点面结合的精确传播优势。信息经过微信公众号一次推送后阅读和多次朋友圈分享,使得师生、朋友、同学等现实生活中的具有交集的熟人在微信中关注或分享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集聚效应又使得分享的内容更易于迅速传播。通过阅读官微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获取资讯,了解校园,沟通情感,激发共鸣,极易对高校官微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产生依赖。

2.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制作和发布的更加及时高效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制作和发布模式,“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在新闻现场”的新形态使得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更为迅速。这一特点使得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更便捷和及时地将高校生活中的新鲜事发布出来,相比于校报等传统纸介媒体,线上传播的微信平台能用最短的时间将新鲜事发布给受众。

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平台对受众的吸引力至关重要。高校微信平台的内容往往是以学校活动或特色主体为主导,贴近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关注热度较高。在形式上,微信公众平台融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较于传统校园纸介、广播等媒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点击阅读的兴趣。

二、借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宣传防灾减灾文化的意义

1.特色行业高校职能和营造校园文化软环境的体现

作为以防震减灾为办学特色的行业高校,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宣传防灾减灾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营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防灾科技学院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的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防灾减灾文化,也是营造特色校园文化软环境的重要途径。让在校的学生增强对这所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也让社会更多的群体了解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2.创新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机制的尝试

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要“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主持召开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也指出,“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覆盖,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防災减灾文化或安全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往往是在遇到重大灾害的时候,才会发现对灾害的思想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日常生活中关注度较低的防灾减灾文化和知识,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创新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机制的大胆尝试。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在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中,要坚持改革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理念思路和内容形式的创新,也包括方法手段创新,同时还强调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因此防灾科技学院以防灾减灾文化内容创新为核心,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这一新兴的手段,将学生互动、主题文化教育和专业学术探讨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传播正能量的思政教育工作,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防灾减灾这一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借力高校微信平台宣传防灾减灾文化的举措

1.以内容为核心推进微信公众号平台差异化发展

“内容为王”是媒体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即再好的平台所传播的是内容,如果没有新引人注意力的内容,再好的平台优势也发挥不出来。防灾科技学院在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和运营上,把推广和宣传防灾减灾文化作为一个特色内容核心来重点打造。在内容的体系的建设上,着力国家减灾政策法规、实时地震灾害报道、学院与地方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安全常识教育以及国际国内救灾史研究等内容。与其他高校微信公众号相比,通过在内容上突出防灾减灾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形成独特风格,提升了学院微信平台的差异化发展空间,增强了这一公众号的认可度。

2.内容的专业性与推广形式的趣味性并重

防灾减灾内容上的吸引力较低,读者的兴趣度不高,相比于校园文体活动、招聘就业信息、校园风景,甚至于娱乐新闻等,防灾减灾类型的微信推送内容更需要在推广形式上改进创新,以增强读者兴趣。在立足专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读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用“一图读懂”形式讲解如何应对突发地震灾情、用网络流行话语编辑文章标题、转变话语风格使专业性术语通俗易懂、精选图片、视频配合文字描述等。此外,在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推送时机上,合理规划推送时间节点,避开重要节庆日等主题,以增强防灾减灾内容的吸引力。

3.常态化与主题策划相结合

常态化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是将日常发生的关于灾害的新闻、学院开展的防灾减灾演练与地方中小学的培训等内容用图片新闻、短评、简讯的方式推送,以适应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主题策划则是选择重大纪念日、重大灾害事件,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剖析和挖掘内容,增强防灾减灾文化的推广力。例如,每逢“512”国家减灾日,平台都会结合国家减灾日的主题,策划微信推送的内容,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提供意见。通过常态化与重点主题策划的方式,既可以做到防灾减灾文化传播的日常存在,避免防灾减灾宣传“五月来,六月走”的现象,又能够突出重点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唐钧,郑雯.培育防灾减灾文化,全面应对社会风险,《中国减灾》,2015年5月上.

[2]李艳平,郭继华.微博在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传播价值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四期.

[3]王赛,王东.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和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四期.

[4]吴婷.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十九期.

作者简介:

赵佳宾(1987.0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孟凡平(1988—),女,山东泰安人,北华航天工业学生处思政办干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