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21

兰浩

摘 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语言的优劣也对课堂教学的好坏也有着直接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本文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教育性、鼓励性几个方面来论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指的是语言要富于描绘性,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感。这样的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内容上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最能体现的方面便是课文朗读。例如笔者在选择范读《珍贵的教科书》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不同的感情,学生如何快速进入课文,教师范读时的感情和语调极为重要。课文第一个部分是“盼书”,范读时注重一些关键字的重读,这个部分朗读是缓慢的,在读“我们多么渴望能有一本教科书啊”时,要重读“多么渴望”,以读出“盼书”的感情。第二个部分“取书”,这个部分大多是“我们”和指导员的对话,要读出指导员和“我们”知道有书时兴奋的感情,这个部分是欢快的,语调要快一点,带着微笑读这个部分,可以使自己更能融入这部分的情感,继而带动学生的感情。第三部分是指导员为了护书而牺牲,这个部分总体上是沉重的,写了很多“我”和指导员的对话,“我”说的话应该是焦急的害怕的,读“我”的话时可以快一点,带一点点哭腔。指导员因为受伤了,他说的话应该是虚弱而无力的,可以慢一点,声音小一点。而旁白,可以将语速读快一点,显实敌机轰炸时的紧急和危险。当然,条件允许的话,课文可以配乐朗读,效果更佳。通过充满感情的范读,使知识寓于文情之中,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深厚的感情中受到感染,如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将学习视为乐事,学而忘倦,获得美的体验。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到课文的感情,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教师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导语的启发效应,利用故事、谜语或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倾斜的伞》时,首先便是猜了一个字谜——平字一去上盖人(答案:伞),由字谜导入课文,激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同学们先认真的听读课文,边听边感受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学生回答的就是书上的两幅插图——爷爷为“我”撑伞和“我”为爷爷撑伞),笔者把两幅插图,放到屏幕上,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幅画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再提问:同学们有注意到伞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倾斜的)。最后,我说:“我们课文中有一个词可以来概括你们说的,这个词出现在最后一段,你能找出来吗?(温情)。以两幅画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这是一把怎样温情的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最后课文上完了,因为那天正好下雨,我结合实际情况问:“同学们,今天正好下雨,你在上学的路上有看到那一把把倾斜的伞吗?”然后我出示课件,展示了六七幅在雨中倾斜着的伞,这是一幅幅让人震撼感到的图画,让学生们在感动之余,我要求学生们好好回想你自己从哪里感受到了父母亲人的爱。

三、教师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普通话标准,我国规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得低于二级甲等,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字正腔圆,如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清晰可辨,用词符合科学,没有任何歧义,语意鮮明,使学生有强烈的美感。

要做到准确性,其次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有透彻而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简洁准确的教学语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然后要避免没有意义的重复。

最后,在授课时将方言词汇与语法和现代汉语区分开来,因为很多方言词汇与语法是和现代汉语不搭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把“湖南”说成“福南”、“淹死”说成“浸死”;或者说普通话时将方言的语法代入了,像“我晓不得”“答案给我讨论出来”“做生活时要专心”。而授课时语法上也容易犯错误。主要有:搭配不当,例如:“对绘画的兴趣更加增强了”;成分残缺,例如:“你们将来的职业是幼儿园”,“就拿我们原来的学校,现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这样的错误对所有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而言是种致命的缺陷。对于这些错误,我在上课的时候会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批改作文时来纠正他们的语法句法错误,也会要求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回答一句完整的话,例如:“你认为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时要回答“我认为……”

四、教师语言需要具有鼓励性

为了使班上学生在上课时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又不怕学生回答不出来,我采取的是以下做法:第一,在拼读生字、组词时,这种简单的,我会找基础不好的学生来。第二,在举手人数多的情况下,我会找举手次数不多的学生回答。第三,在一些问题容易答错或回答不了的,我会找班上悟性、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按照这样的做法,班上的学生都能够顾及到。当我叫基础不是很好或者不经常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加大鼓励的力度,表示他们回答的很好,老师希望他们下次也能够像这次一样,大胆的回答问题,就算答错了也没有关系,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胆量。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黄济,劳凯声.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向阳.一堂课的灵魂:教师语言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