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邓成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90后;就业
当前,“90后”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群体。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90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更加复杂、更加严峻。“90后”成长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的择业观、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90后”大学生就业偏好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人都是有偏好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如此,大学生就业偏好是作为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期望的目标。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在就业目的偏好、就业地点偏好、薪酬偏好这三个方面,调查问卷也按照这三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中就业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而对就业地点的调查考虑学生有多种选择,设计了打分的方式,按倾向程度从5~1打分。
本课题组在武汉在校大学生中发放了550份问卷,全部回收,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35份。受调查学生的男女比例平衡,各专业都有涉及,而且考虑到对就业倾向的相对稳定性,对象选择了高年级学生。
(二)就业偏好调查结果及分析
1.渴望实现个人目标与自身社会价值。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鲜明的时代背景,所以“90后”大学生较少受到物质匮乏等困境的影响,在就业的目的上更多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对学生就业目的偏好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0.5%的同学选择了以“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为就业目的,13.3%的同学选择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体现自身社会价值”为就业目的,有12.3%的同学选择“为建设家庭奠定基础”,因为生存需要而就业的同学为11.5%,以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仅占9.5%。还有2.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2.工作地点上偏好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去就业,但是学生仍然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对工作地点的打分上,平均分在3分以上的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学生更偏好去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南方沿海开放地区,均在3.5分以上,对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偏好略低,为3.33分。而中西部地区和乡村打分均在3分以下,“中西部的大城市”为2.60分、“中西部中小城市”为2.34分。而“乡村”最低仅为2.12分,即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愿意回农村发展。
3.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我们根据现在的普遍工资水平,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这五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薪水的心理预期并不低,可接受薪酬在“3000~4000元”的人数最多,占了48.6%,其次为“2000~3000元”有22.9%的同学选择,有16.7%的同学选择了4000~5000元,还有11.8%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选择1000~2000元的同学为O%。迫于生活成本的高涨或是由于自身良好的经济背景引导,很多大学生对收入的預期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相比偏高,会导致一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90后”就业指导策略
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偏好不断变化的趋势下,我们要认真对待,并从政府、高校及个人方面等加强引导。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国家应当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保障。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各项就业政策,但是在某些方面要不断地完善。首先,对于自愿前往基层或西部等落后地区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政府应该给予返还学费、免除上学贷款等补偿措施。对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加强执行力度,执行到位。其次,对于那些积极接收毕业生的中小企业,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支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鼓励企业接收更多的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政府应该在创业贷款、审批程序及审批费用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必要时应该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指导。
(二)高校完善师资队伍,做好职业指导教育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高校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效果相对比较显著的地方。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1.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学问,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了解职场技能、就业市场信息,还要从心理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因此,打造一支专业队伍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
2.建立一套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在毕业前进行教育,而是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随着专业认识的加强、职业意向的成熟,从整个求学过程加强他们的就业指导。因此,应当建立一套贯穿四年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接受到相应的指导。
3.不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报告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不定期从校外聘请相关的学者、企业家、有一定成就校友来学校举办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前景、经验交流等报告会,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社会上的第一手信息。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课程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的提高,在求职过程中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文字材料的撰写都成问题。此外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与竞争认识不足,缺少社会经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积累社会知识与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敢于向传统的观念挑战,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