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地处理。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为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提高,科学教学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目前我们也发现当前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课堂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多;动手少,思考少,因而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上许多观念和方法都有待提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如何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小学实施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
在教学中,所有老师都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磁铁游戏》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和隔着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步骤:①玩“磁铁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识别信封里的各种物品,然后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最后归纳得出磁铁的性质“磁铁能吸铁”;②小节目激趣,设计布娃娃在桌上跳舞的小节目,引起学生质疑后再析疑、解疑,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③知识应用“巧取试管铁钉”验证上面结论,让学生在玩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玩中融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生活性,学的有趣,学的充实。
二、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學,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三、有效地指导交流
课堂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率高,才能有学生学的效率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归纳和小结,学生的思路就会清晰。
科学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指的是教师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从指导的时机上说,要做到适时。介入过早,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从知道分寸上说,要做到适度,指导要做到恰如其分,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说;学生能观察到的,教师决不提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提示。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较复杂的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温度计》中,我们同一个实验模式需要反复操作,要求学生尽量克服误差,得出数据,从而找到物体变化的规律。这一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做到尽量完美这的确有点困难。我采取的是先同学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这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就感。再在巡视同学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或个人,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再次指导实验过程,并向学生提出要求: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还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步骤。因为把握好指导的度,就能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们就能有效地收集详尽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事物真正的内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例如、《植物的果实》一课的合作学习:学习目标:①了解植物果实的基本构造;②初步学会解剖果实的技能;③培养根据事物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学习材料:苹果、梨、甘蔗、芋头、萝卜等实物。组织形式:每四人一组(甲、乙、丙、丁)自由组合。分解任务:甲(组长):负责解剖果实和写实验报告。乙:负责比较剖开的苹果和梨在构造上的共同点。丙:负责找出所带学习材料中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丁:负责将丙找出的果实分成干果和肉果两大类活动过程:每组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每个成员在组内将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交流,再由组长写成实验报告交给老师。这样既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又体现出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所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那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会有很多,这也正是我们科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牛虹娟,大专学历,小教高级,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