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

时间:2024-05-21

摘 要:教学价值观研究是教学论亟需深入关注的领域,开展教学价值研究,需要以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参照,特别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家庭本位、教师本位、轻视学生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伦教育和道义教育,忽视自然和实用性知识教育,是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价值观;传统文化

教学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教育属性与教育需要的满足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态有哲学、文学、伦理等,主要流派是儒家、道家、佛家。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不仅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也是如此。

一、传统教学价值观的概念

中国传统教学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传统教学价值观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的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

二、传统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的个体价值

1.学生发展的价值。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通过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观,人们会时刻把“三纲五常”铭记于心并自觉去践行和维护。家庭本位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家”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庭的血统、门第、个人所处的辈分、出生的顺序基本上都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家庭本位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的一个特点,是因为传统的家庭与社会具有同构性。

传统教学价值观以群体为本位。这种价值观的优点体现在群体重于个体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价值观倾向造成的一个重要不良影响:人从主体地位下降为客体附属物。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主体是包融于外物之中的,人只有在整体性中,才能昭示出自己的存在和全部意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个人隶属于家庭、家庭隶属于社会、社会隶属于最高的家长——皇帝。这使得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使人们深信不疑。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多是围绕着以上的内容,学得好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念中,伦理道德的养成也被视为是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学生学会修身、以礼待人、遵循“三纲五常”,就是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教学对学生的价值所在。

2.教师的发展价值。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地君亲师”确已包括在上引《荀子·礼论篇》之中,先师钱宾四先生也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强调教师是人类获取真知的源泉,突出教师的地位,因此教学中应当“师云亦云”,听从老师的安排,否则,“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教师发展的价值在家庭本位社会体系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难免会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的塑造、打磨的工作,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只能言听计从,不允许有一点背叛。

(二)教学的社会价值

1.重人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念中,伦理道德被看成是教学的主要价值。这也是当时社会要求的体现,因为当时教学的功能主要就是培养治人之人。而治人之术在德不在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善也;以德服人者,则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明人伦”,成为“内圣外王”之人,以实现“修己以治人”“修己以安天下”的愿望。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教学本位的价值观念,致使我国传统教学在知识获得、个性养成、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人伦特性。在知识上重视伦理、人文知识,忽视自然、实用性知识。只有那些和修身养性、修己治人密切相关的道德礼仪信条和圣人的传世宝典才能视为是知识。尽管孔子曾要求“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但在董仲舒看来,其实质是“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所,在于仁义而理之。”在人伦气氛笼罩之下,我国传统教学在内容上忽视技术教育和实科教育,在人才素质上缺乏竞争意识、功利意识、权利意识,使得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随处可见。

2.重道义。以儒家价值原则为主导的传统教学价值观的社会思想是和谐的宗法等级关系,人格理想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仁人、圣人,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重义轻利。孔子“罕言利”,孟子更强调“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当然,儒家在某些方面也谈到了利,并不一味地排斥、否定利,特别是先秦儒家有时甚至还较注重利,不过它的立足点不在利上,而在义上,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浓厚的尚义主义色彩。

總而言之,传统教学价值观重视教师的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人伦及重道义,忽视自然和实用性知识教育。传统教学价值观对于我们现今的教学价值观仍有不少借鉴意义,例如重视道义教育、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等,我们可以吸取优秀的传统教学文化,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J].教育史研究,2004(2).

[2]雷福亮.传统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转换[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3]晋银峰.论教学文化的形成机理[N].周口师范学院院报,2010,01:1.

作者简介:

翟淑娟(1988—),女,壮族,广西百色市人,教育学硕士,单位:百色学院,研究方向:教学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