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昭陵六骏
西安保存有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群。西汉时期的有十一陵,唐代的有十八陵,宫妃臣将的墓葬就更多了。这些陵墓的宫室,大多没有发掘,原有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去。唯有陵墓前的大型石刻,许多还安然依在。它们展现出我国古老历史文化的光辉。
我国很早就有大型的石雕像,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则是西汉时期的,而它又以茂陵边上的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为代表。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青年军事家,十八岁统帅军队,六次出征,在与入侵的少数民族匈奴作战中,建立过卓越的功勋。他于二十四岁时不幸病故。汉武帝对他的逝世非常悲痛,特意把他安葬在自己早已修好的陵墓旁。
“马踏匈奴侵略者”,是霍去病墓前最著名的石刻。马首高昂,雄壮挺立,威风凛凛,象征着汉王朝的威武。马腹下仰卧着一个匈奴老叟,右手握箭,左手持弓,被压得狼狈不堪。两者神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概括了霍去病出征作战、抗击匈奴的威势与功绩,是一座纪念碑式的雕刻作品。
霍去病墓前的所有石刻,都是按照石头的自然形状顺势雕造的,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粗犷、浑厚而传神。“跃马”表现了骏马起立飞跃的一刹那,动态强烈。“伏虎”用石料本身的粗糙,表现出逼真的皮毛感。有的作品,只是稍加雕琢、点到而已,就把安详的牛、机警的虎、人与熊搏斗的神情,活生生地表现出来。
“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石刻,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
六骏是六匹战马,都为李世民打天下立过战功。六件石刻,每件表现一匹马,相传是由大画家阎立本画的图样。马鬃打着结,身上中的有箭,散飘的马尾捆缚在一起,整体是出征冲杀的装扮,神采逼真。每件作品上都有李世民题的赞语。
根据历史史实,这六匹马的名称、色泽和战斗经历是这样的。“特勒骠”为黄色,是李世民打败宋金刚时的坐骑;“青雅”为苍白杂色,是李世民平定窦建德的坐骑;“什伐赤”,纯赤色,是李世民出战王世充、窦建德的坐骑;“飒露紫”,色紫燕,是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时的坐骑;“拳毛埚”,黄马白喙,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的坐骑;“白蹄乌”,除四蹄外周身纯黑,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果的坐骑。“六骏”之中,只有“飒露紫”这幅石刻里出现了一个人的形象。他并不是牵马人,是著名的将领丘行恭。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的时候,有一次李为了试探对方的虚实,只带了少数人马悄悄出阵。突然间,王世充的军队拥了过来,飒露紫连中数箭继续冲杀,但随行部将除丘行恭外都已冲散,李世民陷入了困境。就在这个紧急时刻,丘行恭张弓四射,挡住了敌人,并把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骑,为飒露紫拔去流矢,徒步冲杀,保住李世民安全突围。
可惜,这一组石刻中的“飒露紫”和“拳毛埚”两件石刻,几十年前被劫到国外,陕西省博物馆现在陈列的是复制品。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有两个高大的石碑,都是全国的“第一”。
一个是述圣记碑。在封建社会,帝王陵前本来不立什么颂扬性的碑记,墓室中也不放墓志铭,据说是因为皇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去表达。述圣记碑却打破这个前例,成为帝王陵前的第一块碑。碑为七节组成,榫卯扣接,所以又叫七节碑。碑文由武则天撰写,八千余字,对李治的“文治武功”大加歌颂。
与述圣记碑对称并立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立碑而无字,这是另一个“第一”。据说武则天生前有遗言,说她的功过由后人去评,用不着自己去说,这倒也有些政治家风度。无字碑到了后来成了有字碑。宋、金时代,许多游人在上面题了字。这其中,有一位是金太宗的弟弟,他来此游览,见乾陵残破,便加以整修,还写了《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这篇记事文章就刻在无字碑上,是用女真文写的,旁边还有汉文译文。这是金代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的事情。女真文早已绝迹,这段碑文却成了研究女真文字的宝贵资料。
顺陵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之墓。武则天称帝后,曾经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将其墓地改称为顺陵。因为它不是名正言顺的帝陵,体制较小,但就其石兽雕刻而言,高大精美,堪称唐陵石刻之冠。
走狮和天禄是这里大型石刻中的佼佼者。走狮分雌雄,造型夸张,突出狮子雄健的特点。以雄狮为例,连底座高3.5米,长3米,昂首阔步,肌肉隆起,呈现着行步时的威武状态,刻工不仅追求细节精致,更着重强调整体气势。天禄又名独角兽,头似鹿,却仅有一只弯曲的角,身似牛,足蹄似马,并长有双翅。这种奇特的形象恐怕是鹿的想象变形,取其谐音“禄”,以示吉祥。两只天禄,一个较朴拙,一个较严谨,双翅刻成卷云纹浮雕,更为整个石刻增添了生气。它们的形体都很高大,连底座在内,高4.5米,长4.2米,兽腹下面可以容纳好几个人,是用一块巨石雕刻的,气魄很大。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