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梦断盘山

时间:2024-05-21

尹昶发

提要

本书揭示了一个千古迷案——燕太子丹之死。

战国末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直逼燕境。太子丹危局中采取李代桃僵之计,远遁漠北,苦撑待变,以东山再起……

此计当时瞒过了秦始皇,也瞒过了司马迁等历史学家。

真相却被一个牧羊人从一古墓中发现……

楔子

在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227年,秦王执政二十年的秋末,秦都咸阳城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华夏的“荆轲刺秦”事件。

当时秦王嬴政正雄心勃勃地实现他那“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的宏图大业,派遣大将王翦东征西讨,继灭韩之后,又兵伐齐、楚、三晋。破赵国,虏赵王,直逼燕国南界,大军压境,人心惶惶。燕太子丹自知兵微将寡,无力拒秦,便派勇士荆轲以献秦降将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为名,伺机刺杀秦王。不料行刺未成,荆轲被杀。秦王恨透了太子丹,指令王翦立即起兵伐燕,并增派王翦之子王贲助战。燕太子丹也不胜其忿,领兵抵抗,大战于易水之西。但终因寡不敌众,燕兵大败。太子丹保护燕王逃奔蓟城。王翦、王贲父子合兵围城,奋力攻打。公元前26年10月燕都蓟被攻破,燕王喜、太子丹率残兵败将逃至辽东。秦兵仍穷追不舍,燕王无奈,只得向代王嘉求救。在锋芒毕露的强秦面前,代王嘉早成了惊弓之鸟,哪敢发兵助燕!于是,他写信劝燕王“杀太子丹向秦王谢罪,秦王就一定会释怒而罢兵息战”,燕王喜听信了代王嘉的话,杀死太子丹,割下首级,交给秦将李信。李信将燕丹首级送给秦王请功。秦王见燕丹已死,除却一心腹大患,喜不自胜。

上面叙述的这段情节,不论正史、野史都有记载。西汉司马迁修《史记》,参酌古今,去伪存真,历十年辛苦,完成了这部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宏著,多处记述了燕太子被杀的前后史实。历代史学家沿袭其说。明李贽《藏书》称,燕王迫于困势乃“斩丹以献秦”。明末冯梦龙改编的《东周列国志》,也被人称道为“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的历史小说,同样据此编演成书。现代史学家林汉达的《东周列国志新编》,作了同样的描述。1980年杨宽先生的《战国史》出版,燕丹被杀似已成为铁案,确凿无疑了。

事实却并非如此。历史往往会和人们开玩笑。两千年来人们竟没有想到,这是燕太子丹为欺骗秦王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制造的假象,成为一个千古大骗局。不仅当时瞒过了秦嬴政,以后又瞒过了司马迁和历代的史学家。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太子丹究竟死于何处?

正是:

太史公笔误千载,牧羊人勘破真情。

第一回 燕王喜衍水定计

且说公元前225年的古历四月末,我国的中原地带早已进入花繁叶茂的夏季,而地处关外的衍水河畔,却仍似早春天气,旷野间时时透出一缕缕寒气。在衍水河道之间,有一座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桃树成林,绿草如茵。此时,沿衍水河两岸,驻扎着一座座军营,刀枪闪耀,人喊马嘶。岛上一群群全副武装的兵丁在巡逻搜索,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桃林深处,有三个穿戴极其华贵的人相对而饮。坐在矮脚桌中间的,是一个五十上下的胖老头,他身着王服,头戴冕旒,显得十分雍容华贵,然而却愁容满面,忧心忡忡。那肥硕的前额常常攒起一堆疙瘩,稀疏的花白胡须里不时发出几声长吁。这是燕王喜。坐在他右边的那个身驱高大、体态魁伟的中年男子正是太子丹。他全身披挂,英气勃勃,一脸杀气。而紧靠燕王喜左边席地而坐的一位瘦削的白胡子老头,当然是太傅鞠武了。

“都怨你,简直是异想天开!”

燕王喜忽然开了口,他猛地推开手中的金爵,狠狠地瞪了太子丹一眼。

燕丹听见父亲的斥责,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却仍然端坐不动。他一手摩挲着怀里的剑柄,一手抓住酒觚,猛一扬脖,一大口酒水便咕咕地灌进肚里。

“哼!一味地逞强好胜,不识时务。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办事还那样冒失,那么任性。赢政这小子是轻易能对付的么?到秦廷行刺,无异是虎口拔牙,总得缜密策划,三思而后行嘛。像你这样轻举妄动,能不败乎!现在倒好,弄得国破家亡,简直是走投无路了,唉!”

燕王长叹一声,手捋着胡须,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冕旒上的璎珞无规则地四下摆动着。

“赢政算是把我们逼到绝路上了。王翦这匹夫已告了老,却还赖在宫中不走,总想一口吞了我们才甘心,不料想又来了个李信,更是锋芒毕露,步步进逼,把兵马驻在首山,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而今我们的兵马,加上妇孺伤残,也不足三万之数,要和二十万秦兵抗衡,岂非以卵击石!代王嘉又抛却旧盟,不肯发兵,我们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燕王说着,不禁哽咽起来,昏暗无神的眼里充满着浑浊的泪水。

一缕斜阳透过桃林,洒在绿茸茸的绒毯般的草地上,碧玉般的小草显得生机盎然。燕王喜面前那只盛满酒的铜卣,发出熠熠光采,照在燕王那愁苦的脸上,燕王更显得愁苦不堪。太傅鞠武正提起卣往觚里盛酒,听着燕王的抱怨,心里也不自在,暗自盘算着。由于心不在焉,香喷喷的美酒溢出许多。他连忙俯下身子在觚沿上吮吸着,雪白的胡须早已沾得湿辘辘的,又忙用袍袖拂了拂,削瘦而苍老的面颊上似乎泛起一层红晕。

“大王还是想开一点好,保重身体要紧,依臣愚见,眼下应认真商讨一下对敌之策为要。”看到燕王愁成那个样子,鞠武放下酒觚,宽慰了几句,然后又挪了挪身子,直起腰来,对燕王说道:

“这也不能全怪太子,臣是他的师傅,当然也有责任。那年太子收容樊于期时,臣就劝他不能冒然行事,许多经验证明,欲速则不达。如果那时太子听从臣的意见,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和单于,我们自己也暂避强秦之锋芒,积蓄力量,卧薪尝胆地准备几年,不愁功业不成。”

鞠武翘了翘胡子,偷觑了太子丹一眼。只见太子丹两眼望天,默默地听着。便清了清噪子,有意提高声音,对燕王继续说道:

“然而,太子的性子太急,认为臣的策略不足取。说是旷日弥久,不能再拖下去。臣无奈给他推荐了田光,田老先生又举荐了荆卿。荆卿勇略兼备,武艺超人,应该是马到成功的。俗云‘打个篱笆还要栽个桩,一个好汉也得三人帮’,荆卿要等他的好友盖聂来后同赴秦行事,而太子非要马上动身不可。秦午阳又不济事,刚进秦宫就露了马脚,不得近前。荆卿孤掌难鸣,落了个画虎不成。唉,田老先生、樊将军、荆卿,三位好汉的人头就这样白白地丢了,唉……”

鞠太傅长叹一声,又连连咳嗽了一阵。他抬头看看燕王,见燕王双目紧闭,眉头紧锁,越发显得愁不欲生。想想刚才自己的话,本想劝慰燕王,不料更增添了燕王的烦恼,自觉失言,急忙缄口不言了,于是三人一时陷入沉寂之中。

太子丹沉默了一会,陡然站了起来。他翘首望去,只见那衍水两岸座座军营连成一片,绣着“燕”字的黄色大旗在蓝天白云间迎风漫卷,远处传来战马的嘶鸣声和军士的操练声。此情此景使他不由得心头一热,一股豪气从心头升起。

去年十月间,与秦军在易水之西的那场恶战,至今仍历历在目。荆轲行刺未成,却激怒了秦王。秦将王翦、王贲父子挥军直逼燕境。太子丹也不胜其忿,发动倾国之兵与秦军决战。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直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燕国儿郎们个个勇猛冲杀,报效疆场。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斗中他身中数枪,血透重铠,那匹心爱的曾载他从秦国逃回的玉花马也受了重伤。经过几天鏖战,终因秦军势大,寡不敌众,丢了蓟都。他保着燕王、王后及太子妃等一应家眷车仗,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河滩。几个月来,他将部队进行了整编,加强操练,决心重整旗鼓打回家园,不想秦将李信也尾追而来,死死咬住不放。而燕王和文武大臣都惊恐万状,情绪消沉,士气相当低落。在这一形势下,他这个刚愎自用的人也有些踌躇不决了。

“难道就这样被吃掉吗?”

太子丹思虑万端,信步向河畔走去。浩渺无垠的衍水在微风的吹动下泛起道道鳞光。河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堤哗哗作响。眼前的风光使他那抑郁的心情似乎舒展开来,他来回踱着方步,饶有兴味地观赏着眼前的桃林。但见一树树花红似火,似锦缎,像晚霞。在这边陲荒漠上,能看到这些,不啻瑶池中的琼枝仙葩。他不觉又热血沸腾起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我燕丹堂堂七尺之躯,面对区区小挫,岂可一筹不展么!”

想到这里,他收住脚步,不觉又陷入沉思。眼前浮现出荆轲那怒发冲冠慷慨悲歌的英雄形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ー去兮不复还!”激昂悲壮的旋律依然在耳际回响。“荆卿啊,荆卿!难道你的一腔热血,就这样白白地洒在秦廷么!”想到这里,他不禁焦躁起来,草地被他的一双战靴践踏得乱蓬蓬的。

他忽然想起太傅刚才的话,似乎从中悟出了什么。紧皱的前额渐渐舒展开来,眼前的天空好像越来越开阔。“好,好,一招好棋!”

他不由叫出声来,燕王和太傅惊愕地扭过头,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父王、太傅,儿臣有一计在此,可解眼前之危,可走出目前的困境,甚至可以……”

他面露喜色,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走过来仍在燕王身边坐下。燕王和鞠武不说话,只是用诧异的眼光瞟着他。

“父王,请您把代王嘉的信简拿来,儿臣再看一看。”

太子丹一字一板地说着,燕王更困惑不解,从怀里掏出两根竹片,递了过去。太子丹捧着竹简,反复地琢磨着,一声不响,似又陷入沉思之中。

燕王喜两眼盯着太子,看着儿子那异样的神色,又看看简策上那赫然写着的一行篆文: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

燕王忽然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他蓦地站起来,一把夺过书简,狠狠地摔在地下,颤抖着双手,紧紧地扯住太子的衣角,一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叫起来:

“丹、丹儿啊!你、你……想到哪里去了?你不能胡思乱想呀!为父说过,代王嘉这小子太没良心了,不发兵也罢,不该挑拨我们父子关系呀!为父就是一死,也绝不干那伤天害理的事。你是父王的连心肉呀,现在我们相依为命,没有你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啊!丹儿啊,你、你……呜、呜……”

燕王喜嚎啕大哭起来了。

正是:

兵临城下思远举,身处绝地求重生。

第二回 太子丹胡地阅兵

且说太子丹拿着代王嘉的书简,反复地看,不断地琢磨着,不料竟引起燕王的疑虑,而失声恸哭起来。太子丹也不由得热泪盈眶了,他想,父王虽然懦弱,但对于自己,却从来是百般信赖的,早些年燕王即把全国的军政大权交给他执掌,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燕王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他对于父王,也总是怀着一片虔诚的孝敬之心,从无异想。他们父子之间,真正的相依为命,真是父子天性,骨肉情深了。

“唉,唉……王不要哭,王不要哭……”

鞠武也唏嘘着,劝了燕王几句,又回过头来,带着责备的口气对太子丹道:

“太子,你怎么也急糊涂了?别听代王嘉那鬼话,什么‘秦所以尤追燕王急者,以太子丹故也’,狗屁!”

鞠武抖动着白胡子,忿忿地骂了一句,气咻咻地站起,走了几步,又返回原处坐下,他提醒太子道:

“你想想,难道韩、赵之灭,也是你的罪过吗?难道你还不知道豺狼的贪婪本性?难道你的一颗脑袋真能退了秦兵?你……”

“父王、太傅!”太子丹打断鞠武的话,“丹不是这个意思,您二老别着急嘛!”

他知道父王和太傅错会了他的主张,连忙放下手中的竹简,认真地解释道:

“父王和太傅知道,丹是最了解赢政的根底的,当年丹质于赵,从小和他厮混,那时他就是一个无赖小流氓。嗣后他回到秦国即了王位,施展了一套鬼魅伎俩,到处讹诈,以强凌弱,蚕食鲸吞,闹得四海不安,生灵涂炭。父王一定还记得,前些年您老听信了蔡泽的话,让丹作为人质入秦,秦也答应派张唐入燕为相,以永结盟好。后来怎样呢?仍然是秦王负约背盟,让我们吃了大亏。秦不仅吞并我国土,还千方百计阻丹回国。那个赢政当时就放出话说,要等到乌鸦的头白了,马长出角来,才考虑我的回国问题,真是岂有此理!”

提起这些往事,太子丹便怒不可遏了。他忿然地站起来,眼里像冒着火,握着剑柄的手也抖了起来。

“以实力相威胁,以权术相讹诈,这是秦赢政惯用的手腕。这样不讲信义、寡廉鲜耻的小人,贪婪残忍的豺狼本性,丹是不会再上当受骗了。不过——”

他拖长了声音,又慢慢地坐下,靠紧燕王,两道剑眉竖着,一跳一跳地。

“不过代王嘉的书简,却大大地启发了我。”

他一字一顿、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

“如今的天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哪有什么诚信可言,老实人总是吃亏,现在要想保国安民,立足于天下,就得针锋相对、以诈制诈。去年荆卿入秦,以献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虽然事未成功,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后的决策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而今,从我们的处境和实力看,非常需要有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以便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然而怎样才能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呢?这是丹日夜焦虑的一个重大课题。”

太子耸了耸两道剑眉,一手抚弄着下颏的短须,一手紧握剑柄,继续说道:

“昔先祖昭王筑黄金台,罗致天下士,天下英雄望风而来。像乐毅诸人,真是勇略兼备,文武全才啊!乐毅挂五国帅印,纵横捭阖,西取齐城七十二座,威震天下,战功赫赫,使燕一跃而成霸主。如今回想起来,我们作为后代子孙的,还真觉得引以为荣呢!”

说到这里,太子丹眉飞色舞了,他看了看燕王和太傅,两个老头似乎也轻松了许多。

太子丹简要地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总结了几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他的对策意见。他那自信的目光环顾了一下远方的山峦,无限感慨地说道:

“近年来,天下形势骤变,七国争雄,而燕最弱,丹旦夕积虑,寝食难安,多么希望得到像乐毅那样的旷世奇才,使我燕国中兴,再成霸业。为此,丹亦效法先祖,筑樊馆,杀千里马,斩美人手,以期笼络四方英杰。几年之间,也蓄养了一批像荆轲、樊于期这样的敢死之士。他们一个个忠勇可嘉,只要丹一声令下,就是赴汤蹈火,他们也会毫不迟疑地冲上前去。可惜荆轲这样的天生奇才,壮志未酬,已慷慨成仁了。现在丹身边的,还有高渐离、宋意、夏扶、盖聂等一批龙腾虎跃之徒。这些天来,他们常常聚集到一块,一面狂饮,一面击筑唱和,荆轲的易水悲歌,激励得他们一个个涕泪横流。每当酒阑歌罢,便蜂拥到丹的军帐,要求与秦作殊死决斗。壮士盖聂更是性如烈火,且与丹面貌酷似,因此,是否可以——”

他突然收住口,四下里看了看,见没有闲杂人员,便压低声音说道:

“以盖聂之头,冒充丹之首级,欺骗秦王,麻痹敌人。秦赢眼下正踌躇满志,虽与丹熟识,想他也不会料到这一步棋。”

“秦王一旦兵退,父王即率领人马,渡鸭绿江、都平壤,效越王故事,忍辱待时,丹则隐姓埋名,与太傅率高渐离等,过长城,越燕山,结联匈奴、东胡、林胡、娄烦诸国,并在这一带招兵买马,一面窥探消息,等待时机。不过数年,秦与我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丹即举兵南下,出其不意,直捣咸阳。父王也兵出辽东,来它个左右夹攻。那时,不仅社稷得复血食,且霸业可图矣!”

燕丹一口气讲下去,燕王那昏花的眼里渐渐露出光泽。太傅的干脑壳也不住地上下晃动,嘴里还连连念叨着“妙哉,妙哉!”太子丹的话音刚落,燕王和鞠武便不约而同地站起。燕王一把拉住太子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鞠武则用手捻着他的几根银须,连连夸赞:

“太子天聪英武,老朽当然清楚不过。然不意今日竟有如此出奇制胜、扭转乾坤之妙策,诚天下之大幸也!”

且不说这天夜里太子丹如何邀请盖聂饮酒,宴席间盖聂如何被太子丹激得痛哭嚎叫,而后自刎身死的情景。单说第二天,即五月初一的晚上,衍水一带突然狂风大作,彤云密布,竟然纷纷扬扬下了一场大雪。平地雪积二尺五寸,气温骤降,寒冷似冬。岛上桃花尽落,枯树上挂满了雪花,到处一片素白,桃花岛成了雪花岛。第三天雪止天晴,一抹朝阳洒在岛上,那丛丛桃林像一个个带孝的窈窕女子,红装素裹,十分妖艳。就在此时,燕营中忽然哄传出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燕王接到秦将李信的书札,书中历数太子丹之罪,并警告燕王,如果斩丹谢罪,秦师即退,不然即荡平辽东,杀个鸡犬不留。燕王畏惧秦势,就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把太子灌醉,让手下人勒死,将头割下,派人送往首山秦营去了。燕王痛失亲子大哭了一场而病倒在床,至今昏然不醒。

消息逐渐传开了,一时燕军哭声震野。许多曾受恩于太子的老军,纷纷集会为太子举行奠祭。兵营里人心浮动,议论纷纷。有的为失去太子丹这根擎天柱而摇头扼腕,惊慌不安;有的对太子丹被冤致死而不平。他们说,过去邹衍下狱,六月飞雪。而今五月天降大雪,难道不正是太子丹的一腔怨气冲天所致么?许多士兵沿着滔滔奔涌的衍水奔逐着,一边大喊大叫:“太子啊,你在哪里?河啊!你把太子带向何方?太子呀……河呀……”自后,当地村民即把衍水叫成太子河,这是后话。

一个月后,李信即接到秦王的撤军命令,拔寨而起,班师回咸阳。燕王喜乘隙急急带着他的一万多人马,迤逦向东而去。此时还有另外一小支精干的部队,在一个灰蒙蒙的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翻越白雪覆盖的燕山,消失在林海雪原之中。

正是:

桃花岛上三尺雪,掩却千古一段情。

第三回 鞠太傅设帐讲学

日月如梭,夏去秋来,太子丹来到这燕、胡交界的燕山北麓,不觉已经四个年头了。这时已是公元前221年的初秋。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在广漠的塞北高原上,军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挥戈跃马,往来驰骋。太子丹骑着他心爱的玉花马巡视,看到自己的人马雄壮,兵精粮足,不由得暗暗高兴。他翻身下马,接过ー个军士的剑,握在手里掂了掂,便开了个门户,舞将起来。正在操练的军士们围将过来。但见:

一舞剑器动四方,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黑压压的一群人,竟也鸦雀无声,但见剑光闪闪,只闻风声飒飒,军士们一个个屏气凝神,都看得呆了。舞了一阵,太子收住剑,昂然而立,心不跳,气不喘,像一座山。在一片掌声中,他把剑抛给那个军士,便打马回营。

当他路经鞠太傅的营帐,听见鞠太傅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音,知道他又在讲授兵法了,便滚鞍下马,悄悄地走了进去。黑黝黝的帐篷里挤满了人,都席地而坐,神情专注地聆听老师授课。见太子丹进来,大家急忙站起来迎接,太子丹招了招手,示意大家坐下,他大踏步地走到鞠武身边坐下,鞠武朝他点了点头,继续往下讲。几年的劳累,鞠太傅显得更加衰老。在鞠太傅的大力倡导下,去年以来就开办了这个兵法传习所,主要课程都由太傅讲授。只听见太傅干咳了两声,又一字一板地朗声讲到: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精: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段话的意思是,带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民之生死,国之存亡,必须细心研究,考虑,万不可粗心大意。应该从五个方面来仔细较量敌我之优劣:看一看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领高明,哪一方得到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严明。根据这几方面一一判断,就可以预知谁胜谁败了。”

太傅又清了清喉咙,继续讲到:

“那么,用这五条,把我方和秦方加以对比,应该肯定地说,我们是有必胜信心的。先从道义上讲,我们的太子丹,英明天纵,怀仁布德,雄才大略,临危不乱。我们的全体将士,哪个不感念万端而同心戮力,愿共生死呢!试看秦王嬴政,凶暴残忍,贪婪无厌,仁义不施,神人共忿。失道者寡助,能不败乎!”

“不!”太子丹突然打断了太傅的话,他站起身来,高声说道:

“太傅刚才讲的,我很感惭愧。回顾与秦军的几次交锋,对照兵法的要义,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加以检讨,也希望诸君能从中汲取教训。”

他随手翻起《孙子兵法》,继续说下去: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为将者用兵的根本原则。而我过去正因忿怒就草率交战,因恼火就蛮干硬拼,不考虑有利和不利条件,结果吃了大亏,这个教训要牢牢记取才是。”

且说太子丹在鞠武举办的兵法传习所上,检讨了自己以往与秦军作战中“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盲动蛮干行为,他说:

“这个教训要牢牢记取,应该像孙子说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现在我们潜伏于此,正是要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一旦时机到来,就能够高度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出其不意地像从天而降的天兵,一举而摧垮对方,我相信,我们是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

听了太子的检讨,听讲的人一阵骚动,有的竟高声喊着:“太子英明,太子英明!”太傅也很激动,连声赞道:

“善哉,善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过则勿惮改。’这都是圣人的话。孔子也讲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的太子如此圣明,何愁大业不成!”

太傅喘了口气,又干咳了两声,声音有些沙哑了,但他还是继续讲下去:

“孙子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我们正是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而后发愤图强,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壮观的局面。只要在座的永远忠于太子,戮力报效,就一定能够完成复国大计,秦王嬴政固然暴横,但绝不会长久的。”

铿锵有力的声音,深刻的哲理,使太子丹听得入了神,他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两腿已经有些发麻,还是一动不动地听着。

忽然,太傅摇晃了几下,一骨碌跌倒在地。众人齐声喊:“太傅!太傅!”太子丹吃了一惊,急忙上前把太傅扶起来。只见老人口吐白沫,面色如纸,已经不省人事,急唤侍医近前诊断,脉搏已经停止了跳动。

太子丹不由得放声大哭道:

“太傅,太傅,何去之速乎?没有你的辅佐,我们的复国大业如何去实现呢?真真的痛杀我也!”

众人劝止了太子丹,商议了太傅的后事,把太傅礼葬于燕山之阳。自此之后,太子丹总觉得心神恍惚,怅然若有所失。他忽然变得苍老了许多。太子妃燕姬百般劝慰,生活上尽量加以照料。燕姬自入宫伴随太子,已经十多个春秋。这个出身侯门却不娇贵的女子,天生一种贤惠的性格和善解人意的聪敏。她知书达礼而又刚毅坚韧。十多年来,两人相亲相爱,危难之中,两情愈笃。桃花岛上,当燕丹决定率一支精干的小部队长途跋涉,远遁边陲,她毅然将两个心爱的孩子交付给燕王喜,跟随着太子丹来到这塞北荒漠。她深深地懂得,在丈夫苦撑待举的艰难岁月里,多么需要一个贤德妻子的体贴、温存、关心和支持,她应该是他精神上的支柱,生活上的靠山。鞠太傅是他的老师,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智囊。太傅的猝逝,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时此地,她的作用和影响,将更重要、更现实。她意识到这点,她愿意以一个女人特有的魅力和品格,为太子、也为国家,付出她的一份爱心。太子丹在她的照料下,身体有所恢复,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

正是:

五年风雨燕山夜,千古昭垂北国天。

第四回 高渐离铅筑击秦

且说高渐离在料理完鞠太傅的丧事后,回到自己的营帐里,心情十分沉重。他想,太子、太傅常讲什么“等待时机”,而今已经等了几年,年轻的人都等得白了头,太傅也已归天,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近年来,天下形势的变化越来越不利于我方,据有关情报,去年秦王继灭魏、楚、赵之后,又派王贲为将,兵渡鸭绿江,攻破平壤,虏去燕王,押至咸阳废为庶人,太子的两个孩子生死不明。消息传来,太子丹和燕姬万分悲痛和忧郁,饮食大减。今年以来,秦兵又东下灭齐,现在已将六国吞并而囊括天下。秦王嬴政竟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称始皇帝,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器铸为十二个铁人。秦还派遣蒙恬率十万刑徒整修长城,说是要北拒匈奴。而这绵绵千里屏障,岂不把太子复国的通道全都堵死么?如今大功未成,荆轲、聂盖已死得其所,难道我高渐离就这样老死在塞外不成!

这一夜高渐离失眠了,他索性披衣下床,从墙上摘下他那心爱的筑,拂去尘土,置于床沿,把弦拧了拧,定为变数之调,然后他运动手腕,击了起来。竹尺拨击着筑弦,发出悲壮凄凉之音。筑音在夜空回旋,伴随着呼啸而过的秋风,更感到凄厉、哀怨,巡逻的老兵们闻之也不禁潸然泪下。高渐离击了一会,索性把音再提高三度,成为羽声。慷慨激越,如雄风,如急雨,如千军万马奔腾跳跃,刀枪飞迸,喊杀连声。他的心被筑声冲击得不能自已了,怎么也按不住剧烈的心跳,于是他放开喉咙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眼前浮现出了荆轲的影子,怒发冲冠,目眦欲裂,他的手越击越快,动作越来越猛,乐声也越来越高昂,突然,“砰”的一声弦断为两段。他叹息了一阵,站起来把筑挂回原处。他还不忍心走开,搓了搓手,深情地抚摸着筑上那被他的手摩挲得发亮的细颈,轻声叹道:“筑啊!筑啊!难道你伴随我一生,就是跟着我发泄怨忿和牢骚么?你可真不如一把匕首有用呐!”他不由得哭了,而且哭得分外伤心。

一连几天,高渐离寝食不安,心绪十分糟糕。这一夜他又弹了一会筑,后伏在筑上竟一睡不醒。凌晨的寒气驱醒了他,起来步出帐外,但见寒星点点,凉风习习,东方的天际渐渐露出鱼肚白,看来天快亮了。一阵风吹过,使他的大脑清醒了许多。忽然他想起了什么,匆匆回到帐内,又从墙上摘下筑,颠来倒去反复看了几遍,似乎在欣赏一件未曾见过的艺术品,他微微笑了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把日用的衣服整理了一下,连筑一起装进行装匣内,他取出一片木牍,飞快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诛无道秦,离死无憾耳。”

他把木牍郑重地置于床上,注视片刻,然后背起行装,走出帐外。他走到太子丹的帐前,欲入内面辞,逡巡了一会,却没有进去,他一扭头,决绝地离开大营,大步朝南而去,不一会,就消失在山林深处。

等到有人报知太子丹,已是中午时分。太子的两手端着高渐离留下的木牍,久久不忍放下,像在认真地掂量着它的重量。高渐离的出走,他感到既突然,又激动,既怀着深深的忧虑,又抱着某种希望。他派出专人打探,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着高渐离的消息。

不觉之间,又一个金色的秋天到了,高渐离仍然杳无音信。太子丹焦急得如坐针毡,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了。

忽然有人回来报告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燕山一带已全部峻工。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沿长城设防甚严,各个入关的通道都已堵死,简直是无懈可击了。

不久,又有谍报传来,说高渐离铅筑击秦未成,已为秦皇所害。

太子丹闻此,不觉大叫一声“天亡我也!”昏厥在地,左右急忙救起,扶入帐内。

原来高渐离别了太子丹,翻过燕山,偷越长城,来到河北宋子镇,改名换姓,给一家富户当佣工。有一天,正和几个伙计干活,忽闻乐声阵阵入耳,原来是主人请了一位乐师击筑。他侧耳听了一会儿,告给身旁的伙计说:“这位客人击筑,音调也还准确,不过还属初学,击不出个味道来。”伙计们吃了一惊,问道:“你还懂得击筑?”他笑而不答。有个多嘴的佣工把这些话告给了主人,主人就把高渐离叫去并让他击筑,高渐离也不推辞,随便拨弄了几下,筑便发出美妙悦耳之声,使在场的人惊叹不已,连声叫好。主人也觉得光彩,敬了他一觚酒。高渐离想:“出头的日子到了。”便对主人说:“此筑论质论工,非上品也。吾有一筑,可供赏玩。”

于是他回到工房,从行装匣中取出一件比较考究的衣服穿上,抱起那油光发亮的筑,又揩拭一番,整装敛容,再次进入主人的客厅。

主人与宾客们见他换了穿戴,简直像换了一个人,知道此人必有来头,马上刮目相待,一齐站起来施礼。高渐离居中而坐,扶筑怀中,左手轻握细颈,手指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他时而轻拢,时而慢撚,一会儿,便把十二根弦全部调动起来。但听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的高渐离趁机拿出他的绝技,把他最得心应手的曲子演奏了几首。客人们无不拍手称妙,有的被乐声感染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此,高渐离便成为这家富户的座上宾,他也常常操筑自娱,倒也相安无事。

不久,消息传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便派人召见,有识者告曰:“此乃燕丹死党高渐离也。”始皇吃了一惊,想立即杀掉,略一转念,便命人以马粪熏瞎他的双眼,然后放心地让他在自己身边击筑取乐。

瞎了双眼的高渐离也暗自高兴,终于达到了接近秦始皇的目的,他的计划就要实现了。他悄悄地把一块重重的铅块塞进筑内,并伪装一番,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时机下手了。

一天,秦始皇设宴,犒赏诸大臣。酒酣,便命高渐离击筑。高渐离抱筑向前挪动了几步,离秦始皇仅数尺之距。他卖弄精神,尽平生之技,击筑而歌。人们被那高昂激奋的筑声陶醉了,加之几觚酒落肚,不由得神魂颠倒起来。突然,高渐离一跃而起,像一头雄狮扑向秦始皇。举起筑来,冷不防砸了过去。始皇大惊,闪身躲过,筑重重地击在始皇前面的案几上,筑断而为两半,案上的酒菜砸得一塌糊涂,汤汤水水洒了秦始皇一身。那沉甸甸的铅块从筑中甩出来,砸在秦始皇身后的花瓶上,花瓶被砸得粉碎。群臣大惊失色。始皇大怒,命人上前捉拿。这个手无寸铁的盲人大笑了几声,俯首就擒。

正是: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惜乎都事败身亡,岂不悲乎!

第五回 燕太子病老盘山

自从太傅病逝、高渐离被杀之后,太子丹的心情越来越烦躁,那高大健壮的身躯一下子消瘦了许多。亏得燕姬一直好言宽慰,多方体贴,甚至寸步不离地服侍着。一天,太子丹在燕姬的扶持下,乘车到校场阅兵。将士们见太子来到他们中间,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在将领们的指挥下演练了几个阵法,真个是神出鬼没,变幻莫测,出入有方,进退有序,斗志昂扬,杀声震天。看到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队伍如此雄壮威武,太子感到十分满意,也十分得意。但随之一种懊丧的情绪袭来,又使他陷入烦乱不堪的境地。他想,这训练有素的十万大军,完全可以以一当十,所向披靡。自己销声匿迹潜伏于此,秦嬴政竟然一无所知,不加防备,一旦时机来到,就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谁料,唉!这十万大军真是无用武之地了。”

他烦躁地跺了跺脚,不想,腿下一软,竟跌倒在地。近在身旁的宋意、夏扶、燕姬等人,连忙把他扶起,抬上车辇,送回营帐。

太于丹颓然躺在床上,宋意、夏扶等人一再劝慰,燕姬端起羹汤,一勺一勺地喂着。然而,太子丹的心绪仍烦乱不堪。他长叹一声,叫道:

“天啊!想不到我燕丹时乖运蹇,是天意不让我施展自己的抱负么?”

他紧紧拉住宋意、夏扶之手,无限深情地说:“昨晚我梦见荆卿、高渐离,还有鞠太傅,他们都责怪我诚笃有余,智诈不足,如此何以对付狡诈残狠之强秦。然而,我……硬拼无力,智取无策啊!秦王嬴政虽然没有发现我们目前的行迹,而他却为抵御匈奴筑起一道长城,加上燕山这一天然屏障,大大增加了我举兵南下的困难。蒙恬老儿统帅重兵防守,每个关隘要塞,均增兵固守,沿途又遍设烽火台,首尾呼应,十分灵通,竟是无懈可击了!”

宋意、夏扶见太子悲伤过度,劝他不要再胡思乱想,安定一下情绪为好,便告辞退出。太子目送他俩离去,又伤感地对燕姬说:“荆卿、盖聂、高渐离都慷慨成仁了。夏扶、宋意虽然也是烈勇之士,然乃喜怒形于色的人。夫喜怒形于面,易使人觉之,何以济事?夏扶乃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乃脉勇之人,怒则面青;秦舞阳乃骨勇之人,怒则面白。那年他随荆卿入秦,一入秦廷便勃然变色,面色惨白,立刻引起秦王的疑惑。亏得荆卿能沉住气,几句话敷衍过去。但总因未能和荆卿一起上殿接近秦王,被留在阶下,让荆卿孤身一人上殿,荆卿缺了帮手,孤立无援,哪能成功?唉!这些人勇武过之,而不谙诡谲之道,诚一大憾也!”

他焦灼不安地在床上连翻了几个身,忽而又要下床。燕姬流着泪扶他。“唉!我现在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两鬓已经花白。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眼看我就到天命之年了,难道这国恨家仇,今世就报不了么?”想到这些,他竟嘤嘤啜泣起来。

正是:

师未出征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六回 众义士死酬知己

由于焦虑和悲伤过度,自此以后,太子丹竟一病不起。在一个秋雨漫漫、寒气袭人的傍晚,众义士都围坐在太子床前侍病。忽然,太子睁开两眼,环顾了一下众人,沉痛而吃力地说道:

“苍天不佑,大功难成。想不到我燕丹的一腔浩气,将要与草木同朽了。我死之后,十万人马你们自行安排,我也顾不得许多了。不过,从每个人的生计着想,这里土地开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是一片难得的安谧而美丽的人间乐园。大家就留在这里吧,在这里生儿育女,安居乐业,远离那战争喧嚣、灾祸遍地的罪恶之地吧!”

“至于我的遗体,你们可在盘山的人迹罕至之处,掘一窀穸,埋了就是。潦倒如此,羞见世人,更不愿让秦王嬴政得知而笑我无能了。”

说完,长叹一声,又吩咐:“拿我的剑来!”宋意赶忙上前,从墙上摘下那柄巨阙剑,双手递给太子。太子丹右手握柄,左手持鞘,用力一抽,只见一股冷飕飕寒光四射。他瞅见床边案上的一只盛食物的铜盨,猛然挥起剑来,使尽全身力气,用力砍去,只听一声响,铜盨迎刃而分为两半。太子丹大叫一声,登时气绝而亡。时乃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癸未之秋九月也。

太子丹一死,众人伏尸大哭,宋意、夏扶更是悲忿填膺,几至气绝。众人将遗体用香汤浴过,换上王服,扶入棺内。按照太子的遗言和众义士事先商量好的意见,把太子生前用过的各种器皿、衣物、佩剑等,全部陪葬入墓。墓前不立石碑,不修墓塔,而由宋意撰写一篇墓志,请玉工镌刻,置于棺侧。

夜已深了,宋意执着笔,似觉有千斤重。他紧皱双眉,冥思苦想,案前的一卷素帛上,已经翰墨淋漓地写出了如下的几行字:

“燕太子丹,世杰也。为诛强秦,盖聂替身,率众北来,苦撑待变。惜时运不济,终成蹉跎,抱恨终天。时燕王喜三十八年癸未秋九月。宋意撰书”

他反复琢磨着词句,两腿不停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定了定神,在“宋意撰书”的后面,又添了“并殉”两个字。于是,掷笔于地,拾剑在手,自刎而死。

玉工连夜刻好了墓志。此时正是秋雨连绵,趁着天色未明,夏扶率领众人,抬着太子丹和燕姬两口棺榇(燕姬也于太子死去的当晚自缢殉夫),踩着泥泞的山路,跨过一道沙河,一直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名叫后子峪的十分幽静的去处,那里早已挖好了墓洞。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太子夫妇安葬完毕,又把各种殉葬物品胡乱地堆放在棺的两侧。墓碣置于棺的前端,然后封口、填土,整修好墓地。大家对着太子墓再拜,大哭了一场,然后纷纷拔剑自杀。

正是: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第七回 牧羊人一夜暴富

历史的车轮风驰电掣。转眼间已是两千两百年后的二十世纪。此时正值1912年的夏秋之交。一位秦姓佣工赶着羊群,行走在蜿蜒起伏的山间小道上。大雨过后,山峦一派清新亮丽,空气中弥漫着雨润的泥土气息。阳光照射在丛林草色间,绿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十分耀眼。他感到分外的舒适惬意,直了直腰,展目四望。忽然,他瞥见那被雨水冲刷过的石块和泥痕的沟壑尽处,形成的一个小洞里似有一个物体在闪闪发光。惊异之余,他紧走几步,刨开洞口的泥渣,一个香炉似的东西滚落出来。他擦去泥土,在近旁的水坑里濯洗一遍,一个金光闪闪的宝物便呈现在他的眼前。他大喜过望,环顾四处无人,又急急将宝物置于原处,用手飞快地扒拉一堆泥土将洞口严严实实地掩埋起来,心情忐忑地赶着羊群回到住处。匆匆吃过晚饭,趁夜幕降临,他挎起一个破竹筐,返回原处,悄悄地将宝物取出,装进筐里,并用野草覆盖得严严实实后,人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他的家里。之后一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暗想,这一定是个价值不菲的东西,明天拿到集市上试一试能卖几个钱。

第二天他早早地起来,和长工头请了个假,回到家里把宝物用旧衣服包好,径直走进一个古董商的店铺里。古董商把宝物捧在手中,睁大贪婪的双眼,反复把玩了一阵,然后神秘兮兮地问他:

“你的这个,从哪里来的?”

“不瞒你说,是从山沟里捡来的。”

“你真有福气!还能捡到吗?”

“不知道,试试吧!”

“好!这一件我给你二百块大洋买了。如果再捡到,我仍然给你这个价钱。但一定要保密,我绝不会亏待你。”

一向穷得叮当响的佣工,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银币,兴奋得像梦寐缠身,晕乎乎地回到家里,先自狂笑了一阵。想起古董商的话,便又在夜幕掩饰下,到了原洞口处,再次挖掘起来。不久,这个一夜暴富的佣工,成了这个古董店老板的座上客,双双达成了默契,为了各自的利益缄口不向外传。此后,这个佣工请辞后,一改往日窘相,穿着也讲究起来,衣衫华丽,满面春风。他拿出一部分钱,在这个叫做后子峪的山沟里,盖起了五间大瓦房,也不再给人当佣工。他自己动手,筑起了一个很大的院墙,并一隔为二,后院把那个挖出宝物的洞口也包了进来。院内广植花木,建起凉亭,成为他闲暇休憩之处的后花园。他又在附近的坡前沟后,随意地开荒种地,粮溢囤满,生活越来越富足起来。

这时的满清小皇帝已经退位,中华民国初建,军阀连年混战,到处兵荒马乱。秦姓农民已经娶妻生子,过着悠闲而富足的生活。令他不安的是,时有一些剪了辫子的散兵游勇,闯进这个幽静的山沟,闯进他的深宅大院。兵痞们不时前来骚扰,索要钱财。他担心洞口被人发现而断了他的财路,便在这里盖起了三间大厦房,并在厦房里的洞口周围堆积了大量的柴草、木板等杂物,以遮人耳目。他带着儿女们,动手把洞口进一步扩大,不断地挖掘搜寻,又找出了许多盆盆罐罐之类的东西。他三天两头地拿出一些东西找古董商变卖,几年下来,便成为这一带首屈一指的大财主。由于地处偏远,广漠的山沟里无人问及。加之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常常修桥铺路,广结善缘,得到四方乡邻的称道。他又设立了私塾,请来了名师,让儿子秦山和附近的几个孩子入塾读书,研习孔孟之道,以继承家业,光宗耀祖。

墓道里的东西已挖掘变卖罄尽。只留下一柄闪闪发光的宝剑,舍不得出手,便留在身边防身。另有一块石碣和几页发黄的残绢和竹片,上面都有一些弯弯曲曲的字样的东西,他认为是一些不值钱的物件,便扔在一个角落里,与柴草为伍了。

正是: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第八回 颐和园识辩隐情

中华民国十九年,秦山已是十八岁的翩翩少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在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这个学校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各种思想、主义纷传,新旧思想碰撞,学潮迭起。秦山和他的同班好友陶然刻苦攻读,互勉互励。面对列强的侵略,政府的腐败,他们激情满怀,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他们常常徜徉在昆明湖畔,或圆明园废墟间,击节长叹,指点江山。

有一次,他们利用课余游览颐和园。秦山神秘兮兮地从书包里拿出几页发黄的残绢,让陶然玩赏。陶然虽也是名儒之家出身,在私塾老师指导下,楷草隶篆也研练不少,但残绢上的字却不识几个。像蝌蚪、像鸟篆,一时也搞不清楚。

陶然忙问:“你这几页残片从何处得到?”秦山直言:“是我家后院的一口古墓中发现的。”

“那古墓中还有什么东西?”

“值钱的我父亲都收罗走了,就剩下这几页残片和一块石碣,石碣上也是一些像大篆但却读不懂的文字。”

“看来,这里边有大文章了。寒假快到了,咱们去你家一趟。我们快要成为考古专家了。”陶然兴奋地说。

不久,秦山和陶然结伴而行,直奔自己家里。他们沿着一条河谷,到了盘山脚下。但见山势起伏,乱世横空,树影婆娑,虬枝掩映。不觉到了后子峪,眼前立刻呈现出一片开阔地带。

“啊!好大一座庄园,掩藏在千山万壑密林花木之中,真乃世外桃源也。”陶然喊道。

“家父一生勤苦,这是他一手建造起来的,确实难得。”秦山答道。

陶然的到来,受到秦山父母的热情款待。酒足饭饱之后,他俩迫不及待地到了后花园。除去杂物,搬出石碣,端详了一阵,然后用来时在北京荣宝斋购来的宣纸和墨汁,按照荣宝斋师傅的指点,把石碣上的五十五个文字小心翼翼地拓了起来。

他俩先把石碣表面的文字刷洗干净,再浇上清水。然后将宣纸用水湿润,自上而下将宣纸轻轻地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湿宣纸上贴一层干宣纸以吸收多余水分,后再将四角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使湿宣纸紧贴在新拓的平面。随后除去干宣纸,待湿宣纸稍干后再用扑子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地扑打湿宣纸,使所拓文字渐渐显露出来。待宣纸和墨汁在石碣上风干,移去四角固定,再将宣纸取下,于是拓制成功。

他们再把堆放在洞中角落里的竹简捆扎起来,用布包好。把残绢贴在麻纸上卷起,也用细布包好,然后和拓片一起装进书箱里。

两人兴致勃勃地回到学校。晚饭后他俩敲开了他们的国文教授的门。这是一位著名的研究古文字的国学大师。老教授看到拓片和残绢,先是一阵惊喜,然后经过反复细致的推敲辨识,终于确认,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国流行的一种古篆。

石碣的拓片记载了燕丹在强秦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由盖聂替身迷惑秦王,然后挥师北上大漠,苦撑待变,伺机反攻,然而未能成事,抱恨死去。时间是燕王喜三十八年癸未秋九月。竹简和残绢则是燕太傅鞠武的讲学底稿,同时记载了太子丹北上与匈奴结盟、整编和训练军队的大量史料。

“好险啊,太子丹如果反攻成功,历史将重新改写。”陶然慨然说道。

“这么大的举动,秦始皇竟蒙在鼓里。后世的司马迁也被骗了。”秦山说。

“我看不见得。秦始皇为什么修筑长城?为什么派大将蒙恬统大军驻守?我看不单是防御匈奴,是否也对燕丹的举动有所察觉吧。”陶然争辩道。

“无论如何,这是一段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奇闻逸事,是一段非常精彩十分丰富的史料。陶兄,你文笔不错,你就执笔整理吧。这应该是我国考古学上的一大发现呢!”秦山央求道。

“好,我当仁不让。还是咱俩合作吧,完全可以作为咱俩的毕业论文,说不定还会引起轰动效应呢。”陶然兴致勃勃地说。

于是,两人躲在书斋里,日以继夜地整理资料,翻阅史料。图书馆里、未名湖畔、颐和园里,不时出现他俩的身影。文稿不断修改,并逐步完善。他俩憧憬着这篇文稿发表后的轰动。然而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炮声打破了他们将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美梦。

正是:

读书为底事,报国献赤诚。

第九回 秦司令抗日殉国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寇在我国东北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他们在柳条湖附近的铁路上引爆了一颗小型炸弹,炸毁了一段铁路。然后布置了一个假现场,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衣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军守备队,便借此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北大营,并随即炮击沈阳城。占领了沈阳城,又占领了锦州、哈尔滨等城市,前后历时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即全部沦陷。

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传到北京大学。学生们激愤不已,纷纷组织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秦山和陶然游行回来,仍然怒火中烧,激动不已。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大片土地丧失,国家蒙此大辱,再也没有心思读书了。晚间两人交谈了半夜,决定弃笔从戎。第二天他俩即背上了行李,离开了校园。此时日寇已把战火烧向了上海,他俩千里奔波,徒步南下,参加了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对日军的作战行动。在淞沪会战中,他们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最前线。然而此时蒋介石却调十九路军去围攻红军,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他们愤然离开了十九路军,又一路北上参加了长城抗战,并加入了冯玉祥组成的民众抗日同盟军。战局的不断变化,部队的编制不断调整,他俩便分开在不同的战斗序列,分别在方振武、吉鸿昌的部队中担任参谋。此时的秦山已经加入了党的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驻扎在卢沟桥附近的日军处心积虑地不断地对中国军队挑衅,制造事端。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即突然向卢沟桥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抵抗。至此,全面抗日的序幕开始拉开了。国共两党发表宣言,表示联合抗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陕北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根据党的指示,秦山担任了冀中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在冀中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与日寇进行着殊死的较量。他们配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粉碎了日军一次次“扫荡”。1940年4月,日军集结了万余人和六千余伪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中的四个地区进行全面“扫荡”,企图一举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军区针锋相对地组织反“扫荡”,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的平原游击战术,给日伪军以致命打击。这次反“扫荡”战役历时五十余天,与敌作战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达数千人,缴获大量武器及物资,粉碎了日寇的“扫荡”企图,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敌后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山司令员正是在这次战役中受了重伤,被送到八路军后方医院。虽经全力抢救,终因失血过多,濒临病危。此时的秦山最关心的是,他和陶然在北大上学整理撰写的燕太子丹远遁北地强兵抗秦未果死葬盘山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极其宝贵的资料。他俩合作的手稿以及拓片和残绢,在四处奔走和历次征战中不慎丢失。他担心这样珍贵的史料不能传世,该是多么大的憾事啊。他急派人找来陶然,希望他能根据记忆重新整理,抗战胜利后能够出版面世,对国人、对历史有个交代。

“陶兄啊,我是不行了。你一定要完成咱们的历史使命,绝不能让这一段史料烂在咱们的肚子里。你博闻强记,才华出众,我俩的宿愿一定能实现。我们公开了这一历史线索,让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去研究和考查吧……”

秦山说到这里,声音已微弱得听不见了。陶然不禁泪如雨下,大哭起来。这临终嘱托,这千斤重担,他能不答应吗?他大声呼叫:“秦山,秦山!你醒醒啊,我的老同学、老战友!我还有许多话向你倾吐啊!不过你放心,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你的追求也是我的追求。我一定不辱使命,实现你我的理想,让这一段史实载入史册,昭示后人。”

正是:

壮士豪情冲霄汉,不斩倭贼誓不还。

第十回 陶参谋倾述原委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三千五百万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达60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损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夜,蒋介石集团积极准备内战,企图夺取胜利果实。8月28日,毛泽东率周恩来、王若飞等飞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并在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国民党不久便单方面撕毁了协定,在全国范围内拉起了内战的序幕。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开始转战陕北。6月30日,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于是,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和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11月6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20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发起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精锐师团便已丧失殆尽。不久,全国获得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土崩瓦解,新中国宣告成立。

此时的陶然,在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团任参谋长,参加了这一反党反人民的内战。战争期间,由于他的部下犯了强奸妇女、抢粮抢款的罪行,他兵败被俘后,经群众检举,被以“纵兵抢掠奸污妇女”的罪名而判刑劳动改造,刑满释放后留场就业。1963年8月,他被安置在省城附近的一个专门收容刑满释放而无家可归人员的劳改单位。此时他已是年近六十的驼背老人了。

一天上午,陶然挺着虚弱的身体,心情忐忑地走进了这个单位的教育干事赵肖的办公室。

“赵干事,我想向您汇报一下我最近的思想改造情况,您能否给我安排一些时间?”

赵肖让他坐下说道:“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有什么事就慢慢讲吧。”

陶然满含着期待的眼光,坐在赵肖办公桌的对面,一字一句地述说。

“我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一直压在心里,使我寝食难安。由于我的错误,参加了国民党军队的反人民内战。判刑劳改是我的罪有应得。但是,我的一桩心事却没有机会倾吐,一个愿望无法实现,辜负了朋友的委托,耽搁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没有完成……”

陶然有些激动了,他含着泪水,侃侃而谈。从北京大学与秦山相识,到一起探访了燕太子丹墓,得到了石碣的拓片和残绢竹简,又如何与他们的老师辨识残片,如何执笔撰写文稿,后来又如何参加了抗日战争,如何在战争中失去了文稿,秦山如何壮烈牺牲,临终前如何托他完成这一历史轶事的发掘等等情节。

说着,他从怀里取出一摞稿纸说:“这是我这些天来通过不断回忆,把我和秦山共同研究起草的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抗秦未遂的这一段史实记录下来的文稿,大约有一万多字。”

“现在我年老多病,身心俱衰。这些天来,更感到胸闷气喘,腿脚无力,夜里常做噩梦。我害怕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我决定把这些文稿交付给您,请能给以审改加工润色,并妥善保管下来。如遇机会,能够出版面世,让这段遗失千年的历史大白于天下。我多次听您给我们讲课,很受教益。您的历史知识、文学和理论修养,以及洋溢的才华和道德人品受到大家的敬仰和赞赏。我相信您一定能帮助我完成这一使命,完成秦山对我的这一嘱托,了却我的这一心愿。”

赵肖接过这一摞沉甸甸的书稿,心情感到很沉重。他想,完成这一部书稿的出版,应该作为一个历史责任,应该千方百计地承担起来。他爽快地对陶然说:

“好,交给我吧,你放心,我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的。你好好养病吧,一定保重身体。我在增删修改过程中,还要不断向你讨教,一起商量定稿哩。”

几年之后,赵肖调回省局工作。一天,赵肖捧着一摞书稿,去一家省级报社,找他的老同学社长王正华。王正华审完书稿后连声叫好:“文章好,内容更好。这是一部精彩的纪实性的中篇小说,也是一件难得的考古成果。我想好了,就在我的报纸副刊上连载吧。看来,我的报纸发行量要大大地翻倍了。”

果不其然,历史小说《梦断盘山》一经刊出,便引起关注。报摊上这份报纸抢购一空,报社的存货也被搜罗告罄。几个出版社也连连与赵肖联系要出版单行本。考古界的朋友也一再约他盘山一行,进行实地考察。面对这一情景,赵肖也很兴奋,简直有点踌躇满志了。

瞬间,他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幅美妙的考古路线图:与陶然陪同几位专家来到盘山,来到这个山势突兀、花木掩映的后子峪,进入那高大壮丽的秦家庄园。在征得秦家人的同意和指导下,于后花园的尽处终于看到了那空旷而亘古的燕太子丹墓洞。他们小心翼翼地从沙土和杂物中挖出心仪已久的石碣。擦去泥土,拓好拓片,又让秦家人取出那柄寒光闪闪的古剑……然后都一一拍了照。

赵肖越想越激动,不由得暗自笑了一阵,随即拨通了陶然所在单位的电话。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电话里传来了一个令他懊丧不已的消息:陶然早在几个月前不幸病故了。

赵肖不禁喟然长叹:“陶然逝去,我失一臂也。这偌大的一座盘山,燕丹墓在何处,岂非大海捞针。看来探访考察之事将要大费周折了。”

正是:

轩辕开国五千秋,人事纷争无尽休;

是非功过存真伪,水落石出看从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