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若荷
石垒的院墙,石垒的房墙,石垒的地坝,就连穿过村庄的那条沟岸,都像是由一块块石头垒砌起来。遍地的石头,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格外耀眼的,是村口高悬的一对大红灯笼,从这对硕大的灯笼开始,所有进村的路边树上,都被一盏盏灯笼挂满,就像开放在冬天的花儿,与沿途张贴在门上的大红对联相得益彰,把山村打扮得着实喜庆。
这是春节过后的一个上午,大年初三。椿树沟,就像它的名字,到处是沟沟坎坎,石头窝窝。这是一个多么小的村庄啊,这样小的村庄,竟然能在祖国广袤的版图上找到它的名字。2014年冬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报道,让它一夜之间闻名大江南北,从此这个小小的村庄一如凤凰栖枝,引来无数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怀着敬慕的心情而来,寻找蒙山脚下的民俗风情、自然风貌,寻找穿越千年的舌尖上的味道。
所谓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沂蒙山区有名的煎饼,它不是椿树沟人的发明,却是椿树沟人值得骄傲的传统食品。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放以来,煎饼以及煎饼的历史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才发现原来那些薄如蝉翼的煎饼,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也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之后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断,天地之间一片汪洋,人类一度面临灭顶之灾。为救百姓于水害,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于是华夏儿女重又过上幸福生活。为纪念女娲的丰功伟绩,人们便在正月初七女娲补天之日,专门制作出一种又薄又大的饼用以供奉,此饼就是流传至今的煎饼。在三国时期出土的墓葬文物中,有大量彩绘砖画出土,很多画面表现了当时的厨事活动,其中就有两幅摊煎饼的图像。两晋时期,人们开始以煎饼为日常食物而进行加工,不再单纯用以供奉,这才作为北方人的主食流传下来。
其实拥有多少历史和传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椿树沟现在和过去截然不同的面貌。我曾到过一户人家闲坐,她家紧临一条四季长流的山溪,夏天,通向院子的小路能被溪水覆没。一块巨石有如屏风昭然立于院外,几个顽童爬在上面玩耍。屋里的女主人告诉我,她是通过媒妁之言嫁到这个村子里来的,刚来时就几户人家,当她发现,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举目皆是石头的穷山沟时,满怀的热情,从头凉到了脚底……
由于巨石遍地,修路困难,村里没有一条平坦的大路,人们除了在稀有的土地上种点庄稼,大部分山地用来种些易于生长的板栗树和杂木树,其中椿树居多,椿树沟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这里虽然到处是石头,却水源充足,水脉旺盛,再旱的天气都不曾断流。一条管道从山上扯到山下,引来山泉供人饮用。水很清,很甜,没有任何污染。
沂蒙山的女子是勤劳、善良的,山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她们朴实的性格。她很快她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就这样生儿育女,种地养羊,艰难度日。直到有人发现了这里的青山绿水、美食文化,通过电视节目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蜂拥而来的游客给这里带来生机,静谧的小村才得以全面开发。门前曾经陡峭的山坡,被一条条蜿蜒小路所替代,就像根须一样通向各家各户。椿树沟,这个顽强得像树一样的村庄,从此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对外开放。
椿树沟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在自家院外借助山势装修亭阁,摆上小桌做起餐饮生意,他们以特色冠名,以沂蒙山区特有的山水为依托,打造椿树沟的美食文化,同时保留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如今的椿树沟仍然地处山区,却拥有多条进出村庄的坦途,依山就势铺成的环村单行道绵延数里,高低起伏。放眼望去,面前不再是高山遮挡,巨石堵路,而是极目山河的旖旎远方,椿树沟人顽强不息的打拼、创建,使当年的石窝窝,成了远近闻名吸引游客的金窝窝。
就像各地的年俗一样,进入腊月,“办年”是椿树沟人头等大事,趁着大年没到,把能贮藏的年饭早早做出,以备大年之后家人团聚的三餐,届时稍一加工就是一桌美味佳肴。年饭加工的过程,无非是摊、炸、蒸、炒,其中之一就是摊煎饼,煎饼是椿树沟人春节必备的主食。直径一围左右的红泥火炉支起来,圆圆的鏊子架上,在火苗跳荡的寒冬里,人们开始兴味盎然地“办年”。随着炊烟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一张张煎饼叠好码齐包裹在干净的包袱里,这就是村民整个春节的给养。办完年后的山里人,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里看电视,去山外走亲戚,享受亲朋团聚的温馨时光。
摊煎饼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无论再苦再累,操持这些事情的也是家里的女人们。在她们身上,至今还有磨不去的那股泼辣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山区妇女摊煎饼支援抗日前线的故事,在椿树沟以及当地屡见不鲜,至今仍为佳话。八百里沂蒙山区有这样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病员,摊煎饼、做军鞋,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迎来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而如今,已经走向和平时代的沂蒙女性,无私奉献、坚韧不拔、淳朴善良仍然是她们美好的形象。
趁着春节的脚步还没有走远,我和朋友邀约到椿树沟体会年味。我们知道这个时节椿树沟必定是火的,火火的大年之后,必定有许多人前来游玩。椿树沟可以使很少的人家办起一个规模宏大的游园庙会。庙会上,捏泥人、唱独脚戏、观西洋景,都是古老的传统手艺。他们把大红灯笼挂在每一棵树上,尽可能地让游玩的客人感觉到新年的喜气,有喜气才能聚来四面八方的人气。椿树沟里的住户不多,但南来北往的人多,他们有的来自山前,有的来自山后,还有的是从外地赶来探亲访友。大年初三是嫁出的女儿省亲回娘家的日子,地处蒙山深处的椿树沟也不例外。
数着路边的灯笼,沿着沟溪拾级而上,我们走进一户房屋古朴的人家,户主窦大娘就在这天早上迎来了在镇上居住的女儿、女婿和远在省城工作的外孙。毛竹扎成的院门配上鲜红的对联,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小院里,包好的水饺摆放在堂屋门前石磨的一角,一根穿墙而出的烟筒散发出袅袅的炊烟,在微风拂动的阳光下,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露出安享天伦的微笑。
椿树沟人是好客的,他们不仅张灯结彩,把指引游客和点染新年喜庆的大红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还垒灶生火,拿出沂蒙山区最可口的饭菜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散养的土鸡、绿色的青菜,用土生土长的食材,做出了地瓜叶炒黄豆渣、山泉水煮鸡蛋、地瓜面窝头、红烧肉等色香味俱佳的饭菜,以经济实惠的价格让游客品尝到山村特有的风味。
椿树沟,是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共有16户人家49口人,周围高山巨石,层峦叠嶂,遍地的石头,就像沂蒙山区顽强的脊梁,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那份来自骨子里的倔强,秉持着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信念,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花萼相承二月时,深红浅紫总皆宜。”宋代诗人丘葵的诗句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满目桃李,竞相绽放,山川沟壑,丹彩煌煌。这个地处偏僻的农庄,坐落在一个草木苍翠、风景优美的山坳,向前,守着一坡坡黝黑的土地,往后,背靠一座座奇山异石,在这样的风景秀丽的地方,植出各种各样的花木,依着季节渐次而开,的确是不同凡响。除了灼灼盛开的桃花,那些珍贵的花木品种,蓝莓、树莓、文冠果、木瓜海棠、丁香,都在这里安家落户,是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现代化生态农庄,这里也成了人们郊游踏青之地。每当春风拂动,花香扑帘的时候,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把这个日子称为“桃花季”。
几场春雨过后,泥土开始松软,万物萌生,这个时间若去山里,定有一番出奇不意的遇见。遇见,原本就很美好。好的遇见,并不都是爱情。几树浅紫的紫荆,几树洁白的玉兰,大片大片金黄的连翘,垂下柔枝,仿佛梦幻,都是一种美丽的相逢,这一遇,就是一生。它们是大地的挂饰,是春天的代言,是人类战胜贫瘠之后,大自然颁发的最美奖章,或温静,或素雅,或烂漫。就连枝头上的鸟儿也在欢快地鸣唱。一派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景象。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人,同坐在排凳上面,默默地望着路人,好像在揣摩行人的心思,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揣摩。
一辈子的风雨,经受,让他们学会了坦然,面对山村里新兴的事物,报之温和的目光,祥和安然。年轻的小伙,遇见一山的活泼,一山的无拘无束。空中的鸟儿,树上的松鼠,像蛙又像蟾蜍的奇石,像雾又像烟云的桃花绯红。他选择了向后山的高处徒步攀登。年轻的女孩儿,遇见摄影师,便会得到几张用手机拍不出来的相片。一个稍有缺陷的脸庞,也能拍出俊秀的模样,只要几枝春花的映衬。当然,更多的遇见,是遇见春天的事物,遇见开心,遇见舒畅,遇见风和日丽。春天的气候多变,一会儿暖,一会儿又寒。红色、绿色的衣裳,单的棉的都有,风景里,这些五颜六色的身影,就是一幅最好的田园图景。
这个地方叫“山旺农庄”。原本,这里应该有一个村庄的,有老一辈人为它起出的名字。但是,一经“山旺农庄”四个字的出现,其他村庄的名字就不多见了,人们只要去这些村庄,去这个方向,就会用“山旺农庄”作为大致的标记,然后朝着它的方向沿道而行。在村庄浩繁的大地上,每一条路,都需要一个鲜明的标记,每一个村庄,也都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乡村,一个村庄,或者农庄的名字,就是周围更多的村庄的地标。否则,层叠的梯田,满坡的桃花,乡间曲曲弯弯的小路,都会让人迷失方向。
农庄是在一个山里。到这里郊游,不一定要自驾,但一定要驱车。四月,万物生发,万花争芳,到处新芽初绽,花蕾盛开。在这样的日子里,举行一场音乐盛会,是多么多情,多么浪漫的事情。在一片胭红的春色里,在规模浩大的桃花源中间,是“山旺农庄”所在地。大红的充气拱形门,远远地立在通往山庄的路口。人涌如潮,身着春衫的男女老少,跨过山门匆匆而行,前来参加桃花节,欣赏满园的春色。比肩接踵,人头攒动,笑语声声。人在山路上行走,蜜蜂和蝴蝶在身旁迎送,追逐着游客飘然而至的发香。
远路而来的车辆,竟然多到没有地方停车,只得驶向另一个地方,停在附近刚刚建成的乡村小广场上。紧挨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公司。竖起的广告牌,代替了以往的彩旗。山区的音乐会,让大家感到新鲜,又现出焦急,生怕姗姗来迟,沸腾的开场曲就开始了,漏掉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山里的农家,听到一点响动,都会面露喜色。除了家里那台老式电视机,就是和他们一般默默无闻的田地。就像城市里的人们一样,他们也需要音乐,需要声音,在他们躬耕的同时,有音乐在身边舒缓地流淌。他们需要在劳作的间隙,遇见激情和炫舞,好在劳动的时刻,迸发出更多的力量。
与山旺农庄一园之隔的人们,大都是些果农,他们和农庄一样,在世世代代躬耕着的土地上,栽种和侍弄,一年到头下地劳作,尽管收入颇丰,但难得进一次城,难得走进一个高雅场所,听一听音乐,靠在舒适的影院沙发上,看一场电影。对于这个,他们从没有期盼。没有心仪的演员,也从不跟风。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劳动收入,与那些电影演员们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土地的粉丝,是土地忠诚的守护者。他们不用出去打工,土地给了他们一切。何况在这音乐会上,还有他们庄户剧团选拔的节目,说不定谁的大叔,谁的婶子,谁家的姑娘小伙子,就站在这个洒满桃花粉瓣的舞台上,挥着流光溢彩的扇子,舞得花团锦簇。
这里是方圆百里知名的蜜桃之乡,江北最美乡村,享誉大江南北。一只点花授粉的小桶,是他们劳动的家什,一条拧得出汗水的汗巾,是他们贴身的饰物,一辆突突奔走的三轮车,是他们的代步加运输的工具。至此,他们便是从育苗到栽种,从嫁接到成活,从开花到结果的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了。对城里人来说,这个过程充满诗意,对他们来说,这个过程更是充满了期待。
来这里,人们不单是为了踏青、赏花、观景,农家乐里的餐饮,也是山庄独特风味。客房搭在山腰,饭桌搁在凉亭。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桌上就已摆好一笼山芋、地瓜。一锅熬了两三个小时的羊肉汤,每桌端上一盆,配以辣酱、胡椒、葱段和香菜末,再来两盘鸡蛋炒荠菜、香椿。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鹅蛋、土鸡蛋,山里更是不缺。一群羊,赶上山就是一天,吃饱喝足,再赶回圈里。山里的土鸡,从不用人看管,满山满峪,都是它们的觅食之所。这里的春天,时常会听到山鸡的求偶。据说山鸡鸣叫,一声接着一声,声音突然断了,说明已有同类在附近出现。
这一天是四月一日,气温高达31度。骄阳似火,初春的盛情难却。幸有山风拂荡,繁密的花枝遮凉。走出音乐会场,步入景区的木游道,再上一面山坡,脚下平整的田地里,还是幼苗的牡丹,一簇簇生发了个满山遍野。抬头看,茂密的自然林木,壮美的山貌名石,在这里比比皆是。听说牡丹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榨取牡丹精油。想起那年去洛阳人困马乏的情景,等到一年以后的春天,再来山旺农庄,这里不但桃花如海,还将是牡丹花魁的天下。
农庄的主人告诉我,不仅春天游人如织,一年四季这里都有远方来客,春来赏花、夏来摘果、秋来品香、冬来尝鲜,只要时间允许,就会来一次休闲放松的果乡游,为心灵解绑,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在山旺农庄所在地,旧寨乡北楼村迎仙桥畔,有座高大雄伟的青石牌坊,上面有副楹联写得好,十里春风,一路花香迎远客;千年盛世,几回歌舞颂仙源。我想那时的山庄,将会更加俊俏俊美,桃李牡丹交相辉映,国色天香仪态万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