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王立世
这是一条多远的路———郝志远诗歌解读
王立世
我认识山西省审计厅原厅长郝志远,始于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栏目对他的一次采访。那天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尖锐、很犀利,我替他捏着一把汗,他却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给我及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想,如果领导干部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后来在一次公务活动中,见到了我仰慕的这位领导,出乎意料的是他亲笔签名送给我一本30多万字的散文集《七色土》,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影响不小的作家。读过之后,书中的一些画面经常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这些文章是在紧张的旅途边走、边看、边听、边想的状态下写成的。我也曾到过几个国家,回来后没有写下一个字,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他让我敬重的地方。
再后来,我又惊喜地得到了他赠送的一本书法集,说实话书法我是门外汉,但感觉他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有棱有角、豪放坚韧,有一种高远的境界。
2011年4月16日,我和马晋乾老师邀请著名诗人雷抒雁先生来晋讲学,晚间举行了一个小型宴会。那晚高朋满座,充满了诗情和友谊。席间,郝志远从手机上搜出雷先生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现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几节,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把宴会推向了高潮。那时我才知道,他在默默地爱着并已写下了不少诗歌,而且就是在最忙碌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对缪斯的眷恋。
郝志远的诗歌不同于知识分子写作,也不同于平民写作,从身份上认定,属于官员写作。对官员写作,社会上有些偏见,有人认为是附庸风雅,是装腔作势,缺乏真情实感。我的观点是不能一概而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等不都是官员吗?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文流传后世、光照千秋。所以,不能戴着变色眼镜看待官员诗人,要看文本,要看人性,要看境界,要看情怀,要看他的艺术造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郝志远是一位学者型官员,除了文学,他还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虽然他长期在机关工作,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话不打官腔,身上没有官气,为人处事很低调,有一颗平常心,也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在《习惯了平淡》这首诗中表露了心迹:“华堂盛筵/不如粗茶淡饭/觥筹交错/怎比独自斟酌/难忘那席地而坐的份饭”,他深知“热闹过后总是冷清/常温下更适合生存”。多年来他守土尽责,虽然官场上的应酬也在所难免,但不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他津津乐道的是与百姓席地而坐吃份饭时与民同乐的情景。在繁华处走过时,能耐得住各种诱惑。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做到了淡泊名利,他追求的是和谐的环境和内心的宁静。“常温下更适合生存”,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想见,他所说的“常温”,不是指自然界的气温,而是指一种社会、政治生态,告诫人们要有平常心,要有清醒冷静的心态,不要忘乎所以。是写环境,也是写心境;是写近景,也是写远忧;是自省,也是对别人的提醒。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郝志远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官员,他爱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首先从爱自己的岗位做起。根据他的建议创建于1988年的山西省人民政府群众建议征集处,这是中国首家官方设立的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机构。《教科书──致一位老工人》,就是在那个阶段的作品:“你站在我面前/多么像一本教科书……/此刻,我打开你给我的设计图/那数不清的曲线、符号/可记下了往日那几多曲折、几多痛苦/这里还珍藏着你的建议书……”这首诗,可以说比较真实地记述和反映了他当时富有创新和改革精神的社会实践和情感的波澜起伏。他长期从事“为政策把脉、为经济护航、为制度体检”的审计工作,对这个岗位充满热爱和敬畏,对审计人的辛苦与付出了然于心。在《审计人》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在数字的丛林中行走,在季节的交替中奔忙/对于家,你像是匆匆的过客”,“岁月的小河静静地流过/你的两鬓飘上白霜”,“当天空飘满彩虹,当大地喜庆丰收/满山遍野有你的芬芳”,对审计工作的热爱和对审计人的赞美溢于言表,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郝志远的爱国突出表现在他的忧患意识。他在《呵,假如……──致共和国母亲》中就坦陈:“假如儿子对你只会歌颂/他爱你就不是纯真”,在《也许,我会得罪整个世界》中写到:“我不相信/说了真话会得罪整个世界”。因为信仰坚定才敢于说真话,说真话需要智慧和勇气,说真话就是想为国分忧,这才是真正的爱国。1979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美国青年友好人士卡玛关心我国“四化”,反对有关部门接待工作中的排场作风,毅然罢宴,和农民同吃同住。当时26岁的郝志远夜不能寐,激情澎湃地以一位领导干部自述的形式写下了《羞愧》,“我也曾‘下乡’到穷乡僻壤/每到一地都有陪同的专人和车辆/可我并不觉得是铺张/我总想领导干部出门就该‘象个样’/人多、车多,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揭示了党政机关由来已久的摆阔气、讲排场的衙门作风和部分官员存在的虚荣心理,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首诗就是放在反“四风”、从严治党的当下,依然具有警醒作用和教育意义。郝志远写过一首《可怕的,不是》,用“可怕的/从来都不是……/而是……”这种结构和节奏一口气写了十二节,气势磅礴,用心良苦。比如“可怕的/从来都不是贫穷/而是巧取豪夺和不均”,“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分歧/而是口是心非”,可以说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铿锵有力,力透纸背。问题也许一开始并不是问题,罪恶也许一开始并不是罪恶,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滑向深渊的驱动力都可以用欲望来概括,郝志远在《把鲜花种满巷陌》中写到:“当欲望攀升到指尖/手已被罪恶俘虏/善如果经不住撩逗/就会沉沦。”写诗就需要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这首诗意象很新颖,语言很空灵,哲理性很强,是对许多腐败现象的诗意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这种声音是可贵的,有说服力的,用诗歌敲响了防微杜渐的警钟。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是郝志远诗歌的闪光点。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现场,他奋笔写下《集结必胜的信心》,其中有这样振聋发聩的诗句:“战胜的民族/不能躺在享乐的温床上醉意沉沉/魁梧的身躯/不能没有坚强的灵魂/让我们每天向自己发问/如果面对新的挑衅/怎样才能集结必胜的信心”,“鲜血灌溉的土地上/怎样才能长出无毒的果实/什么尺码的手/才能驾驶不沉没的舰艇”,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更多的时候,郝志远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发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整治网络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他站在芸芸众生的行列中,通过各种传媒多次发表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支持新生事物。街道上一阵扑鼻而来的臭味,让他想到了“最令人作呕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那一类”(《我不知道》),听到凌晨的一阵噪音,他写下了:“一个文明的城市/应当控制噪音”(《凌晨的噪音》)。有感于户籍对人的限制,他写下了《户籍制度》:“在天空架起护栏/把地面安上闸门/让出身扎下拔不起的根”,抨击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为城里的农民工鼓和呼。看到富士康公司一名年轻的工人跳楼的消息,他沉痛地写下《不能说我不认识你》:“阳光明媚的时分/谁把你引向漆黑的夜/不知你有没有父母妻儿/他们此刻会怎样哭泣。”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关怀渗透在字里行间。对草帽的爱惜和歌颂,寄托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深厚感情:“与泥土为邻/与汗水结党/遇到蛮横的大檐帽/不卑不亢/看似柔软/你却有不屈的脊梁”(《草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他的诗歌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发展的旗帜下/不能没有绿色的田野/城市的郊区/不应缺少诱人的菜园”(《神奇的土地》)。从他对土地的一往情深,进而也可以感觉到,农村,农民,养育自己的人民大众,是他心目中须臾不能离开的辽阔大地和温暖怀抱。在《土地,我的母亲》中写到:“让我日夜紧贴你无比巨大的身躯/分享你生生不息的营养/跟随你永不休止的强大脉搏/让我的心脏在共振中更加强壮。”
《这是一条多远的路》是能够在较深层面体现郝志远艺术特色和平民情结的一首诗:
今天是秋分
我住的院子里似乎也比往日清冷
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
听到既熟悉又生疏的乡音
三十多年不见的一位邻家小妹
从偏僻的山村
经过乡里县里
辗转来到省城
她家的三亩地
被高速公路占用
补偿只算一亩
被打了阻拦未成
见面拿出一份材料
白纸黑字听她诉说
是一肚子冤情
想到了我
是因为求告无门
我也一样
不知道该找谁
又不能不念乡情
只好介绍她去找一位认识的人
我说见到我了有句话一定要说
如果是实情该争要争
还要看到有理也不一定能赢
不能解决也不必没完没了去争
不要生气免得伤心伤身
丢了就当是遇到了地震和战争
这首诗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用大白话写成,老百姓也能看得懂。浅显但不是浅薄,易懂并不等于好懂。诗的题目本身就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人民群众渴望的公平正义和法治之路究竟有多远?读完这首诗,我们对郝志远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家乡受了委屈求告无门的邻居来找他帮忙,他没有冷若冰霜地拒人于千里之外,与那些六亲不认的官员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位好官。郝志远没有讲一堆大道理,而是介绍她去找一位认识的人。靠关系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思维,恐怕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谁都不可能在真空中生存,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在他担任要职的年代,“废寝忘食修真性,鼎新革故解民忧”,于他是常事。如今他虽是退休之身,但对群众疾苦又不能坐视不理。借助关系不是谋取私利,而是为百姓解决问题,但仍然强调“实情”,尊重客观实际,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是他“守纪律、讲规矩”的一贯表现,是他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如果是实情该争要争”,据理力争求的是公平和正义,但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不公使他明白“有理也不一定能赢”,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事,不能说司空见惯,也是见怪不怪。“不能解决也不必没完没了去争/不要生气免得伤心伤身/丢了就当是遇到了地震和战争”,说的是大实话、宽心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貌似平静,内心里波澜陡起。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他既有人情味,又坚守底线,让人敬佩。结果怎么样?没有交待,也许借助他的力量讨回了公道,也许不了了之,妙就妙在没有交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余音不绝,绕梁三日”的艺术效果。这是一首小叙事诗,叙事简洁,抒情自然,议论精辟,叙事、抒情、议论又水乳交融。它的内涵丰富,饱含中国元素,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外国人读了也许觉得可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饶有情趣的。虽然写的是一件凡人小事,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作者与老百姓之间那种难以割断的深厚感情。
郝志远写诗与做人一样,不端架子,不戴面具,不装腔作势。他的诗大多是用口语写成的,像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他也许没有那些专业诗人掌握的技巧多,但他生活的阅历和对社会的认知远远高于一个书斋里的文人,这是他优于其他诗人的地方。读他的诗像在读社会,读到的是书本里没有的社会,渗透着他情感的社会,经过他独特思考的社会。社会在他笔下真实可亲,既高歌主旋律,展示光明的一面,又不回避阴暗的一角,常常给以无情的鞭笞。既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也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既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又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他的诗就像他的人一样诚恳真挚,没有假情、矫情、虚情,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发自灵魂的声音。他目光敏锐犀利,洞察力强,思想深刻,情感丰富。比如,《在荒芜中等待丰收》写到:“汗水浇灌的/不仅是果实/还有杂草”,现实生活中不是有很多杂草享受了雨水和汗水的待遇吗?富有哲理,发人深思。在《富翁》中写下了“财富的后面有两道门/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通向财富的路有正有歪,财富不是把人带到天堂,就是带到地狱,启发人们获取财富不能不择手段,而要走正路,靠勤劳。在《真与假》中写到:“假的/总是善于打扮/会比真的更鲜艳/仔细观察才会发现色彩不很均匀//真话/声音不是很高/语气也会生硬/经常会被打断/或者遇到围攻//真话/会得罪人/一句真话/会是一个坑/真话说多了遍地都是坑”,说真话有时就是给自己挖坑,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在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的时代说真话有时就要付出代价。追求真,是人类的正义使然,但往往是悲剧性的。假的往往容易蒙蔽人们的眼睛,一路通行。在《如果》中写到:“如果你是丰满的谷穗/弯腰并不是屈辱”,弯腰一般被认为是阿谀奉承,但另一种状态是成熟、谦卑、宽容、忍让,颠覆了陈旧的观念,充满思辨的色彩,确实能够启迪读者的心智。这些诗,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他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郝志远在领导岗位上时,能把官员和诗人两种不同的角色处理得那么从容不迫,不但互不影响,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在繁重的工作中,是诗歌稀释了疲劳,给了我些许浪漫情怀。”的确,在八小时外最能看出一位领导干部的精神和操守。从领导岗位退下之后,他没有一般官员的失落和牢骚,仍在关心着社会、时政和百姓生活,在《国庆节之夜》中写到:“我的思考总是有关国家/一定会有人笑我/我真的放不下”,他放不下的不是权力,而是祖国和人民。他离开施政的舞台后,埋首于浩瀚的文字,社会、人生、自然、生态、民生……都是他取之不尽的题材,呕心沥血写下很多忧国忧民的诗篇,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学习的。当然,从艺术的角度和更高的标准苛刻地审视,他的诗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部分诗往往是开门见山,不够含蓄宛转,失于直白,如能更多地运用一些传统的比兴、排比、拟人、夸张和现代的通感、象征等表现手法,表现力还会有所增强。正如他在《走近诗歌》中写道:“你是一座永不封顶的宫殿/不会有竣工的时刻”,显然,郝志远已经做好了不懈跋涉的心理准备,正在满怀激情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