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你怎样对待生,就会怎样对待死

时间:2024-05-21

艾小羊

最近,中国台湾知名体育主持人傅达仁的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公布了他在瑞士安乐死的视频。视频里,傅达仁手端一小杯药,淡然地与工作人员探讨服用方法。傅达仁端起小杯,面露微笑,对世界说“再见”。服药后,儿子说:“爸,我们爱你。”很快,他在儿子怀里离开。

这段视频录制于2018年6月。当时85岁的傅达仁处于胰腺癌晚期,饱受病痛折磨,身高186厘米的他,体重不到50公斤。

他不愿意过一睁开眼睛就面对药物的人生,决定花掉毕生积蓄(大约65万新台币),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籍人士安乐死的国家)。

在遗言里,傅达仁说人活着,应该“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

他更豁达地安慰家人:如果你心里有我,死亡就不是离别。

作为一个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我们特别避讳谈死。

丁锐在开“死亡体验馆”之前,做过临终关怀工作。他发现亲人在对待那些病重、濒死的人时,会把说谎当作善意,永远在骗他们:你会好的、不要紧、没事的。

这样做,虽然出于善意,却像逼一个没来得及复习的人上考场。最终一定会错失很多重要的时刻,甚至悔恨终生。

这一点,我在母亲离世后体会特别深。

因为父亲的坚持,从母亲患胃癌到离开,我们一直骗她是重度胃溃疡,做完手术就能好。母亲最后一次入院,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我们依然对她说,妈,没事的。母亲没有遗言,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喘不上来气儿”。

随着岁月流逝,我自己也做了母亲,体会到当时的谎言,对所有人都是伤害。

首先,母親失去了享受人生最后时光的机会。她一直规划康复以后做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有极大的可能不会康复,我相信她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度过那几个月。她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她会尝一口她一辈子都不愿意尝试的水果;她会回忆过去的时光;她会告诉我,在没有她的日子里,我应该怎样活着。然而,因为懦弱与伪善,这一切成了空白。

对我们而言,必定要在无尽的悔恨里,不断猜测母亲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说的话。可惜永远找不到答案。

不能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至亲的离去,很多时候是由于自私。

一个医生朋友讲过一件事。89岁的老人入院,医生对家属说,这个年龄没必要让老人遭罪,开点药,减轻痛苦,回家让老人再享几天福。然而家属坚持治疗,因为孙媳妇快生孩子了,他们想要四世同堂。

插呼吸管的时候,老人看上去已经软弱无力的手,忽然握紧了拳头,喉咙里清晰地发出“不要”的声音。然而,管子无情地插进他的呼吸道,他失去了语言功能,也失去了说“不”的能力。

最好的死亡教育是直视死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

台湾医生柯文哲说,人生结局只有两种:插管的和不插管的。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然而,医生永远无法避免死亡。在50岁的时候,柯文哲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怎样才算活着”。

一个人,怎样对待生,就会怎样对待死。对生之懦弱,造成了对死之恐惧。

过好每一天,就是长寿;不留遗憾,就不怕赴死,这是要求安乐死的傅达仁教我们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正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