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 周文平
这个家族,4 代人走出21 位乡村教师。“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家传”是这个教育世家最形象的写照;“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是他们传承至今的优良家风。
当“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再次接到央视邀请去讲述家族故事,消息传来,家族群顿时沸腾。在70 年的沧桑岁月里,一代又一代,这个家族成员获得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30 多项,教授学生超过两万人。胡清汝的父亲、母亲、四叔、五婶、妹妹、堂弟、儿子、女儿、侄子、侄女都是乡村教师。
但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乡村教师。有的想参军,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做画家,有的想成为设计师……因为父母的期盼和挽留,因为担心村里的孩子们失学,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留下来,甘守清贫,奉献一生。其中,不仅有他们对父母的孝,更有对孩子们最深沉的爱。
时间回到1945 年,抗战胜利,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河古庙镇贾村解放。看到村里很少有人识字,胡清汝的祖父胡金锜创建了贾村的第一所小学,并且成为家中的第一代乡村教师。
胡金锜教的第一批学生只有8 人,其中6 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如果你爷爷当时没有在咱们村教书,我们那一代人就永远不会走出农村。”平乡县一中校长王化民不止一次这样对胡清汝说。虽然胡金锜老先生已去世多年,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贾村有位胡先生。
“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这句话,既是这位老人留给后辈为师的道德准则,也成为这个家族为人处世的家风。
1959 年,胡金锜的儿子胡庆瑞高中毕业,成为家中的第二代乡村教师。“咱村人少,偏僻又穷,没人愿意来这里。”这就是胡金锜挽留儿子的理由。胡庆瑞和父亲一样主张有教无类,从来不放弃一个学生。当时,每个家庭都很穷,为了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他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拾麦穗,编草帽辫,割草喂牲口……学生的笔墨纸砚、学校的课桌板凳,都是他们用劳动换来的。学生们不仅得到物质收获,还从小爱劳动、爱集体、有责任心。
胡庆瑞从教20 年,学生入学率达到100%。他不仅白天上课,晚上还在村里办起扫盲班。在他的教授下,一些没上过学的成年人也都达到了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恢复高考第一年,胡庆瑞教授的学生中有4 名考上大学。
四弟胡亮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在大哥的影响下,胡亮报考师范,后来在平乡县常河镇中学任教,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胡庆瑞的妻子闫淑月也是一位乡村教师,她工作兢兢业业,经常拖着病体给学生上课。
1981 年,胡庆瑞的儿子胡清汝高中毕业,报名参军。政审、体检全部过关,正当他等待录取通知时,父亲对他说:“清汝,你别去当兵了,留下来教书吧!”原来,母亲闫淑月因病无法继续任教,村里的小学只剩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胡清汝一直梦想成为军人,心里十万个不愿意,躺在炕上一天没吃饭,还大哭了一场。
一直到晚上,父亲还在劝他:“咱们贾村小学是你爷爷创办的。我高中毕业时梦想考大学,走出这个村子,可还是被你爷爷留下来。咱们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没人愿意来。如果你不留下来,村里的孩子们可能就要失学了……”一向严厉的父亲突然这样温柔地对他说话,让胡清汝很吃惊。父亲的眼神里满是期望和祈求。自己的梦想是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现在孩子们需要自己,当老师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爷爷的这句话回响在胡清汝的耳畔。
1981 年9 月,胡清汝成为贾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也是家中第三代乡村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8 元。贾村小学旁边的树上挂着一口钟,那是当初爷爷挂上去的,后来父亲负责敲钟。而今,胡清汝接过那根钟绳。天一亮,深厚的钟声便响彻整个村庄,一声声召唤孩子们去上学。
胡清汝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于是决定帮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他先让孩子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个学期开学,胡清汝都会在班里播放一遍录音,给予孩子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他还把每个孩子的照片贴在笔记本上,在照片旁边写下他们的梦想。“等10 年后,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梦想实现没有!”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学习时充满动力。
任教第二年,胡清汝转成民办教师,工资提高到每月40 元。当时,乡村教师不仅工资低,还经常被拖欠。坚守课堂,就等于坚守贫穷。家里的大部分开支依靠妻子郑玉书种地来维持,而他几乎一点儿忙也帮不上。他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给成绩落后的学生补课,有时甚至补到夜里10 点,之后再亲自把学生送回家。
胡清汝和学生在一起
1989 年,很多老师都辞职下海经商,成了“万元户”。每到过年时,这种对比就更加强烈:人家爸爸给孩子买新衣,他家的两个孩子只能穿漏洞的鞋子。他的心里很难受,是留下来还是另谋出路?胡清汝心中非常纠结。
“别再干了!人家都去挣钱了,你一个月挣40 元够干啥?”妻子郑玉书也劝他,胡清汝终于决定辞职。那天,他坐在书桌前,写了撕,撕了写,几句话的辞职报告一直写到半夜,泪水把纸浸湿了。
这毕竟是自己放弃军人梦、坚守了8 年的工作啊!
第二天早上,胡清汝骑着自行车去学校,准备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走到半路,电闪雷鸣下起大雨,他不躲不避,任凭雨水浇透全身。他的双腿像灌了铅,通向学校的路显得特别漫长。当他终于步入教室,孩子们看着浇成“落汤鸡”的老师,顿时鸦雀无声。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节课,以后不教你们了……”胡清汝艰难地说出这句话,声音有些哽咽。“胡老师,您别走!”不知道是谁带头喊了一声,孩子们哭成一片,胡清汝也掉下眼泪。
“同学们,别哭了,我继续教你们!”他擦干眼泪大声宣布。孩子们马上破涕为笑,掌声盖过了外边的雷声。
郑玉书见他如此热爱这份事业,给予了支持和理解,主动承担起家中的所有事务。从那以后,胡清汝再没想过离开,一心扑在教学上。
胡清汝对家长们郑重许下诺言:“我不敢保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但会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他像爷爷、父亲一样,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胡清汝的妹妹胡清娟原本已经当了医生,但父母为了改变乡村落后的教育现状,还是劝她回来当老师,于是,胡清娟也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胡清汝的儿子胡树栋原本想成为一名画家。这次是胡清娟用亲身经历给侄子做思想工作:“我也曾经放弃了医生的梦想,但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医生只能救人身体,而教师却能拯救几代人的灵魂……”胡树栋最后听取长辈们的建议,报考了师范院校。
2006 年,胡树栋成为家中的第四代乡村教师。如今,辛勤耕耘在平乡县第三中学的讲台上。
因为大多是乡村教师,家人之间不仅相互理解,也能给予对方最需要的支持。
年轻时,胡清汝经常和四叔胡亮探讨教学方法。四叔告诉他:“只在教室坐着写不好作文,素材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于是,胡清汝带学生一起春游,骑着自行车到田野观察。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提高得特别快,而且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课。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
2013 年,胡清汝的侄女胡树然大学毕业,受祖父母的影响,选择回到乡村小学教书。刚入学的孩子们不遵守课堂纪律,她每天喊得嗓子疼,于是向家人求助:“有没有好办法让嗓子不疼啊?”胡清汝笑着说:“你先自己想想。”
过了几天,胡清汝看到侄女,关心地问:“你想到办法了吗?”树然得意地说:“我买了一个扩音器!”
胡清汝摇头:“这是治标不治本。”他向侄女传授了很多管理学生的经验。比如,他的班级从来不设固定班长,让每个学生轮流当,不仅锻炼每个孩子的领导能力,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连调皮捣蛋的孩子,都变得遵守纪律。
胡树然感觉最幸福的就是出生在这个教育世家,工作中的任何困惑都可以轻而易举解决。她自始至终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从没想过离开这里,如今是平乡县第五中学的老师。
这个教育世家中,也曾有过不认同长辈们选择的“反叛者”,比如胡清汝的女儿胡树桧。
从教多年的胡清汝看到村里没有正规幼儿园,大量学前儿童陷入缺少照管和教育的困境,于是,他又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胡树桧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高考报志愿时填的是设计学院。胡清汝知道后,便做起女儿的思想工作:“你还是报幼师吧!幼儿教师也是设计师,为孩子们设计未来,这可比设计师厉害多了!”被爸爸这么一“忽悠”,胡树桧改报了幼师。但是,她对做乡村教师毫无兴趣,一毕业就到北京的一家国际幼儿园任教,父女俩常为这件事争吵不休。
2015 年春节,胡树桧从北京回家过年。乡亲们一见她就说:“你爸爸挺伟大的!”“伟大什么呀!他不就是一个乡村老师吗?”树桧不以为然。
“你爸评上‘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了,全国一共只有10 位!”看着乡亲们一个个骄傲得仿佛自己获奖一样,胡树桧心里不免一动。这不只是一份荣誉,更是对爸爸多年坚持的认可,胡树桧第一次深深感受到爸爸的不平凡。
胡清汝把20 万元奖金全部投入到幼儿园建设上。2015 年6 月1 日,由三张村小学改造的太阳雨幼儿园正式开园,这是贾村的第一座标准化幼儿园。“爸爸,您的选择和坚持是对的,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苦心!”胡树桧把北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带回乡村,成为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
为了乡村孩子的未来,2016年大年初一,胡清汝发起创立“贾村教育基金会”。他和堂弟胡清浩带头每人捐款1 万元,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贾村教育基金会”面向全村优秀高中生、大学生颁发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颁发助学金,并给培养出优秀学生的56 户家庭赠送“教育功勋家庭”锦旗。“你也要把锦旗拿回家啊!”重视教育的风气感召了全村人,很多父母都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
2020 年12 月,胡清汝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2021 年6 月20 日,82 岁 的胡庆瑞老先生去世,子孙后代悲痛怀念,全村人都来送行。老先生晚年患上帕金森综合征,因为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连亲人都认不清,可多年不见的学生来看他,他却能准确地叫出名字,说梦话都是讲课的情景。
“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已经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了……”2021 年9 月5 日接受笔者采访时,胡清汝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将前辈的为师之德传承下去,继续带领晚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