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个要素打造不轻易言败的孩子

时间:2024-05-21

□ 彭凯平 闫 伟

尽管每个人都具有抗逆的潜力,却需要得到后天的促进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组织研究认为,以下3 个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和增强抗逆力:

“我有”

“我有”指的是孩子从家庭或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心理安全感,比如来自父母或其他长辈的鼓励、良好的同伴关系、安全的校园环境等。“我有”意识的塑造来源于三方面: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给予孩子适当的期望和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至少有一个成年人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并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照料和有效的情感关注。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天赋,如果能抱着欣赏、认可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长处,给予明确的期望,顺应优势培养,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坚定而卓越。相反,习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不断批评、指责,孩子就会陷入自卑,对外界缺乏信心,随便一点儿小挫折就可能将他击垮。再者,要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各种活动,与他人多接触并建立联系,发展兴趣,从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孩子天性带有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通过不断参与和学习才能慢慢建立相对完整的世界观与亲社会观念。人生发展要素缺乏是很多孩子社会性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长期处于某种匮乏状态的人,易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深层次的挫败感与无助感,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健康心理的障碍。

“我是”

相比“我有”主要是针对个体与外界事物的所有关系,“我是”则通往内在。在一个建立“我是”观念的孩子心里,“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就是那个本来的拥有者。因为“我是”,我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掌握自己的绝对理由。

“我是”强调的是主观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肯定,是比“我有”更加强大的自信与内驱力。如果说“我有”会有缺乏的时候,那么“我是”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接纳自己的一切,需要孩子从小对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如自控力、自主性、坚定的信心、自我成就感等,建立正确的认知。

抗逆力强大的孩子,都会有对与错的意识,即孟子所言“是非之心”“羞恶之心”,他们会表现出很强的共情力。这样的孩子通常能够坚定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

当然,孩子要做到这些,需要家长平时细心地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产生积极、正向、强大的自我认知。相反,过于严苛的教育不仅不能帮助培养抗逆力,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缺少自尊的人,又怎么能够接纳自己、同情他人呢?

“我能”

第三个重要的抗逆力品质要素是“我能”。“我有”表现了孩子与资源的关系;“我是”表达了孩子与自我的关系;而“我能”则体现为孩子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会逐渐明白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哪些事是自己目前还做不到的,以及什么事是自己不能做的。这些都需要孩子在不断经历、不断探索中洞悉。

孩子面对挫败时哭闹、发脾气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种锻炼自己、审视自己与外界关系的尝试过程。如果因为孩子闹情绪就降低要求,或者包办解决,就会使孩子无法正确分辨能或不能、为与不为,进入社会后很难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科学研究表明,自信心、独立性、思考能力和坚持精神,都是构成抗逆力的必要因素,并最终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的翅膀”,使其在长大后面对更大的挫折和困难时,同样无所畏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