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 王 茂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大人物,一种是小人物。
大人物居高临下,掌控国计民生、家国命运,这种人左右时代走向,寻求大是大非,在他们心里只有古往今来、英雄时势,他们终会风光无限、青史留名。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小人物明白10块钱和11块的区别,清楚毫厘的价值,会为蝇头小利跟人讨价还价;小人物能体会冰天雪地、饥寒交迫时手捧一个烤红薯的温暖,会为此热泪盈眶。他们是组成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最鲜活、最动人。《清明上河图》(见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这样的小人物。
为什么说张择端是一个小人物呢?能给后人留下如此重要作品的人应该是大人物才对啊。
张择端这个人,可能因为在历史上太渺小,关于他的文字记载非常简略,仅见于《清明上河图》的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此外无他。
有一种说法,说徽宗时期北宋政权只是表面繁荣,实际早已腐朽烂根,作为翰林院画家的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是为了捧徽宗臭脚,歌颂徽宗时期的政治“清明”。这一点,我们现在很难评说,但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在张择端眼中,他没想过那么多。张择端是一个翰林院画师,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其实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甚至皇帝在其画上题上“清明上河图”几个字之前,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张择端”这个名字,也在不久之后就遗忘了他。对于张择端来说,要不要做一个关注民生疾苦的“人民艺术家”?要不要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拍马屁?……他估计也没想到过。他只是自认为是一个有点手艺、拖家带口、希望混个一官半职、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对他来说生活不过就是鸡毛蒜皮、婚丧嫁娶、传宗接代、生老病死,做好自己擅长的手艺,换来安稳生活而已。
张择端非常可能就是个纯粹的手艺人,拿笔行,勾勾画画可以,别的不灵。他从踏进翰林院门槛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个“包养”他的、才绝古今的“超级文艺青年”赵佶感恩得五体投地,因为这个人给了他饭吃,给了他稳定的工作,也许还有“五险一金”。
张择端脑子里想的是要下决心用尽浑身本事为这个衣食父母效命,要将他最好的手艺展示出来以博取这个天之骄子的青睐。
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其价值正是在于这里面充满太多我们都太熟悉的生活细枝末节。让我们这些后人无数次数遍画中人物,津津乐道于他们平凡而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仿佛还能闻到当年汴梁空气里的酒糟味、姑娘的胭脂味,和煤球没有充分燃烧而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味。
这些生括细节一定来自小人物天天经历的日常,只有真正生活在市井里的小人物们,才能知道城里哪家店的饮料价格便宜,量又足,止渴生津,解暑消热;哪个排档的牛肉腌得最好,嚼劲十足又咸淡适宜;哪家酒肆的老板娘风骚豪爽,声如洪钟,常常与客人对饮至天明……作者必须极其熟悉这样的生活,才能原汁原味地把它们组织在画卷中。
张择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定每天都在琢磨:今儿晚上下班有点晚,还能不能来得及在回家路上买到老字号的二两猪头肉?一定要浇上蒜汁,再来一壶陈年的烧酒,彻底地解一解白天的工作之乏;听说最近怡红院来了个西北姑娘,胸大、能喝,眼睛能勾人,身上有异香,不知哪天能领略领略她的风情?时下房价天天涨,俸禄却原地踏步,得攒多少年才够在汴梁的五环边上买一个三居室,以盛下一家妻儿老小?
这些问题,虽然时隔千年,张择端早已作古,虽然他的身份和作画意图也并不那么明晰,但画卷中川流不息的人群,错落有致的街道院落,街边楼顶的旌旗招展都不会说谎,全部如实地呈现在了画面里。
这样的张择端可不就是一个小人物吗?“小人物”不是一个看不起人的称谓,它是“接地气”的代名词,它包含了普通人所有的优缺点,所有的担当和胆怯,所有的可爱和猥琐。
张择端一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中学历史书上说得那么高大上,他根本就是一个被时代推着向前走的普通人,一个没有那么长远目光和胸怀天下的普通人;他也不见得就是一个非要拍宋徽宗马屁的人,他只是一个在他的时代里希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至于给我们留下《清明上河图》的能工巧匠。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同时随波逐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