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敌人”很重要

时间:2024-05-21

□ 余耕耘

“敌人”很重要

□ 余耕耘

没有敌人存在,我们甚至无以为据。这话琢磨一下,有点儿道理。金庸写了一辈子武侠,就论证了“敌人”的重要性。再高强的武功,没有敌手也是白搭,东方不败和独孤求败就得了“焦虑症”。

当代意大利有位作家——埃科,素以博学名世。他有本闲话偶谈的集子,名字就叫《树敌》。大意很简单:“敌人”是我们确立身份的对照参考,只有对阵才能凸显自身价值。现实中没有敌人,就要制造“敌人”。用今天的话说,我们需要借“敌人”来“刷存在感”。换言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树敌”、不断斗争的进程。然而,东方人似乎不太接受这种思路,我们有自己的八字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是否说明,“树敌”思维在我们的文化中已被抹除?显然不是。即使是温柔敦厚的我们,也同样可以树立一些“敌人”: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经济下行、恐怖主义等引起的“非人格”威胁。我们常常把“敌人”的形象转移到“某些自然力量或具有威胁性且必须被战胜的社会因素上”。换言之,大患面前不计较小敌,任何矛盾皆可搁置。

埃科用他自带的“人脑检索”能力写了一篇西方历史上如何制造“敌人”的“文献综述”。异教徒、外族人、古怪人、丑陋人原来都是“敌人”的来源。你会发现,西方的“树敌”模式就是简单、粗暴加直接。什么体味臭、相貌丑、肤色深、行为怪、地位低都成了被敌视的理由。原因只有一点:他们是不同的人,即使他们并没有实际威胁,也象征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如果你让思想家福柯说道几句,或许更能搔到痒处。那就是病人、疯子和犯人最后都被乱炖成一锅“烩菜”,这份菜品叫“不正常的人”。西方的“树敌”,就是不断从“正常人”那里,区分标记“不正常的人”(有差异的就是“敌人”,就要接受规训惩罚)。这里又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西方人往往在肉身上丑化“敌人”,认为“敌人”是丑陋的妖魔。而你翻翻《庄子·德充符》,恰恰相反,中国古人想象的高士往往形残神全,不是畸形,就是缺胳膊少腿。

不得不说,在对待“敌人”的问题上,我们确实比西方深刻、柔性得多。因为中国古人最懂“三”的智慧。有人会纳闷,成天听人念叨中庸之道,哪里冒出了“三”的智慧?因为,没有“三”,中庸根本玩不转。在两分的世界里,你永远不可能“持中”。你瞧孔子开口就是“三人行”,老子张嘴就是“三生万物”,诸葛亮的“隆中企划书”也达到了“三分天下”的效果。

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没有曹操大兵压境,孙权和刘备早就“互掐”内耗了。如果吴、蜀少了一个,也不会有诸葛亮啥事儿了。“以和为贵”是个价值问题,“和而不同”是个策略问题,追求和谐并非不要矛盾。“和而不同”绝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而是明确告诉你:我们有矛盾,有不同,但我们还是要合作。因为我们有更强的“敌人”。

早在先秦,中国人就习得了“树敌”的哲学,让我概括一下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现阶段和中长期之别。什么“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合纵连横”,统统都是利用“敌人”谋得发展的“经典案例”。没有“敌人”,你得首当其冲,没有缓冲,你哪来中庸?

(摘自《长江日报》)

●谈了个女朋友,她家里有个哥哥,以后结婚竟然要拿我的聘礼给她哥哥当聘礼,我果断拒绝。如果这样,我还不如直接娶她嫂子得了。

●钱还是有一些不那么市侩的说法,比如“上进心”“有理想”“生活品位”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