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该认真审视农村老人的晚年困境了

时间:2024-05-21

□ 王言虎

凡人皆有一死,凡老人皆需侍奉。但发生在陕西靖边县的“活埋母亲”事件,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人在迈入晚年时,未必能得到“侍奉”。

据媒体报道,5 月2 日晚,犯罪嫌疑人马某某将其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用家中的两轮手推车推至树林,找到一废弃墓坑将母亲“活埋”。幸得马某某家属报警,老人才被及时救出,免于丧命。马某某自述作案动机称,因为母亲生活难以自理,经常大小便失禁,让他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所以才做出如此不智之举。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一个人哪怕还有一丝丝人性,哪怕经济条件再差,也不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但我们也不能将这件事直接归咎于个体家庭的养老困局——报道显示,马某某家里并不穷,前些年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只是,关于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困境,却是值得认真审视的命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多,譬如政府养老、社会养老,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抱团养老等现象,但中国最普遍的模式还是家庭养老。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表示,中国有90%的人是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传统社会,在儒家文化的道德谱系下,敬老、养老是一项普遍价值,所谓“不独亲其亲”“礼不逾节”。在具体的养老环节上,西汉时期,致仕官员开始有养老金保障制度,国家给退休官员一定的俸禄,供其养老;至于平民,虽在一些朝代也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的善政,但在大多数朝代,平民养老还是要靠自己。

时光播迁千年,中国已经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但在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老人,也许能靠自己一生省下的积蓄安享晚年,但如果不是如此,恐怕只能寄希望于子女来养老了——所谓家庭养老,说白了还是子女养老。

不过,子女养老面临两重风险。一是它靠孝道来维系,而孝道是一项主观要素,有很大不确定性。如果子女有孝心,父母还能得到较好赡养;但如果子女不孝,老人大概要吃苦受罪。在农村,因为养老问题父子关系断裂、兄弟阋墙的案例不在少数。在以孝道维系的养老格局中,不少农村老人成为事实上的“零余者”,被拽入一个悲惨的境地。

另一重风险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直接滋生了两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另一个就是空巢老人。相关数据显示,农村老人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起居无人照顾不说,还面临巨大的情感缺失。自杀,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解脱。

如此种种,都道出了一些农村老人老无所依的现状。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就体现在如何对待老人与小孩上。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完善,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财政以更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养老资源是必需的,创新养老模式也该纳入政策考量范围,譬如探索社会资本入局农村养老,以提高农村养老水平;或者将互助养老模式引入农村,激活温情脉脉的小共同体潜能……这都将让我们的老人更有尊严地活着,也更能凸显社会的良心。

老龄社会已经来临,养老服务也该“提档升级”。老人从来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村老人更是如此。社会历史的进程遵循“木桶效应”,只有最弱的一环得到修补完善,一个社会才能不断稳步前进。农村老人作为“木桶”上的“短板”,应陔被社会温柔对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