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沉迷游戏,原因发人深省

时间:2024-05-21

□ 刘 鑫

随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增多与网民低龄化的加速,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也愈演愈烈。“14 岁少年为游戏充值两万,花光姐姐积蓄”,“9 岁男孩玩游戏充值超万元,犯错却不敢承认”,诸如此类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背着父母充值巨额钱款的新闻始终不绝于耳。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一直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而在未成年人探索互联网却频繁暴露问题的情况下,游戏仿佛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深埋在孩子的成人之路上,成了不少父母最关注、最担忧的隐患。事实上,家长不仅需要多多关注、引导孩子如何玩游戏,孩子玩游戏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样也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此刻正值暑假与开学的过渡阶段,学生们将重返校园。如何利用过渡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观与游戏习惯,将对返校后孩子们树立学习与娱乐的自我规划意识产生重要作用。为此,本刊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从他们的角度,就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原因,家长们该对游戏采取何种态度,以及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习惯等问题,给出一些专业的观点与建议,以供家长与孩子们参考!

缺失家庭关爱 孩子沉迷游戏概率上升

要想合理引导未成年人的游戏习惯,首先要了解他们玩游戏的动机与根本原因。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清华认为,在孩子们活动区域较小,活动内容较为有限、单一的条件下,打游戏会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加之特殊时期,网课成了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学习功课的主要途径,孩子们接触电子设备与互联网的频率大幅上升,这为他们上网玩游戏创造了一定条件。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与其自身脑功能发育不成熟的客观现状密不可分。据资料显示,青少年的大脑正处于发育时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与自控力等高级功能直接联系的脑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都还处于发育阶段。而在自控力较弱的时期。游戏却能快速地带给孩子们成就感、存在感等一系列正向反馈,这使得他们通常仅靠自己难以抵制游戏的诱惑。此外,目前大环境下,部分游戏、网络平台仍存在实名认证等漏洞,一些游戏涉嫌违规等问题也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现象的发生。

未成年人是否容易沉迷游戏与父母的陪伴质量高低有直接关系。“父母离孩子越远。游戏离孩子越近。”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特殊时期,孩子更偏向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应激反应。对于成年人来说,行动生活受限时,尚不能良好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不用说让未成年人仅靠自身调整好心情的难度了。而此时,家长们在重整心态后,给予孩子及时的陪伴与准确的心理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统计显示,游戏上瘾的未成年人往往都面临着家庭关爱缺失的问题,在父母关心有限的情境中,孩子们更可能将情感寄托于游戏里,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沉迷于游戏的概率也会大幅度上升。

改善亲子质量 用陪伴降低沉迷游戏风险

正如前文所说,父母充足的陪伴与关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但此时,或许不少家长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明明我已经尽力陪伴孩子了,为什么他还是迟迟不肯放下游戏呢?

事实上,家长们的疑问正好对应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个现象。宗春山表示,从理论上来讲,在特殊时期,由于家长与孩子们的外出活动同时受限,两者因此拥有了一个绝佳的沟通机会,孩子们理应在家长的充足陪伴下逐渐调整好心态,将情感寄托着重放在父母身上,未成年沉迷游戏的现象也应顺势减少。然而,纵观目前各方提供的数据来看,近段时间,未成年玩家数量却不降反增,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现象的发生也加快了频率。

上述社会现象与家长的疑问,都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或许目前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使孩子感受到陪伴与重视。对此,宗春山解释道:“改善亲子质量是预防孩子沉迷游戏的最佳途径之一,要用陪伴游戏代替沉迷游戏。”

关于具体如何改善亲子质量,预防孩子沉迷游戏,宗春山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第一,及时。家长需及时察觉出孩子的情绪变化。未成年人的情绪极易波动,家长若是能及时留意到孩子大部分的情绪变化,追问其情绪变化的原因,长此以往亲子间的信任感会逐步加强,当孩子再次产生负面情绪时,第一意愿会是对父母诉说,而不是在游戏中发泄。第二,准确。在及时的基础上,家长们可以尝试深入了解孩子时需求。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情绪表达能力不似大人那般准确,这时便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需求进行翻译。例如在孩子玩游戏时可以追问一下原因,是因为学习太久想放松?还是因为无聊想找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或是因为与朋友约好一起游戏?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后便可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第三,安全。给予孩子游戏或其他方面建议时,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语言尽可能不要带有攻击性,在说出指责性的语言前,要多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否容易让孩子接受。

其实,这三个关键词的内核只有一个,那便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宗春山认为,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规划娱乐时间。规划时尽量建议孩子选择远离电子设备、可以增进亲子感情的娱乐方式,例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运动等,若最终孩子的娱乐方式仍然是游戏,家长则可以选取一些能与孩子共同进行的游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维系亲子关系,一方面又能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游戏的内容并进行判断。来自北京的徐先生表示:“在孩子提出玩游戏的需求时,我们会尽量选择一款多人游戏,与孩子合作共同享受游戏乐趣。”徐先生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获得他的信任,以后在发生事情时他会主动告知家长,寻求帮助。二是为了便于把控游戏的时长与内容,在需要孩子停止游戏时明确告知他原因,不会让孩子产生家长不懂游戏,只会限制他的心理。

共同制定计划 引导孩子树立良好游戏观

据《报告》统计显示,2019年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 亿,而在这些未成年网民当中,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都有超过半数的未成年人上网进行游戏活动。这说明,上网玩游戏的娱乐方式在未成年人中已相当普及,同时也侧面证明了家长让孩子远离游戏的难度之高。

既然大部分家长很难让孩子彻底远离游戏,那么制定游戏计划便成了防止沉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宗春山看来,家长与孩子制定游戏计划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要注意计划的弹性。这个弹性一方面是指,当出现了孩子玩游戏时长超出了规定时间的情况后,家长不要强制让孩子立刻停下游戏,因为有些游戏是具有关卡设计或需要多人参与的,这类游戏开始后可能没办法及时停止。出现这种情况时,若家长与孩子沟通后得知逾越的时间不会太久,其实大可以延长一定时间,等他们结束这一局后再开始进行别的事情。又或者,家长可以与孩子协商,若是在这个时段的游戏时间延长了,在下个时段的游戏时间就要相应缩短。另一方面,弹性是指游戏计划要根据情况实时变动,例如周末的游戏时间可以多于平常,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也可以灵活调整计划等。

第二,要注意计划的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当家长与孩子们制定好游戏计划后,在注意弹性的情况下,要坚持按原则实施。若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定夺孩子的游戏时长,那么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的游戏计划可能会难以被信服。同样,若是孩子在规定时间结束后仍然不愿停止,并且没有说明原因无故哭闹,父母也应当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按原则行事。孩子的哭闹很可能是试探家长底线的表现,想让孩子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就需要父母坚持计划。

除合理规划游戏时间外,父母对于孩子所玩游戏的内容、种类、形式也应有一定判断与选择。何清华指出,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规避暴力性、血腥性的游戏,尽量选择益智类、简单休闲的游戏,一些能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能力的游戏也值得提倡。同时在游戏平台的选择上,家长可以帮孩子选择相对知名的平台,也可以选择对未成年人上网游戏有时间限制和网络消费限制的平台。而联网不联网的问题则需要从实际判断,当孩子不需要与朋友进行交流合作时,尽可能建议孩子选择一些单机游戏。据研究表明,孩子沉迷于单机游戏的可能性相对低于网络游戏。

实际上,家长们对于孩子需求的理解,或合理游戏观的引导没有做到极致是完全正常的,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父母们也都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能真正短时间内维系好亲子关系,同时又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三观的例子凤毛麟角。长时间探索,不断磨合找到最佳相处方式才是社会常态。不管探索磨合期有多长,最关键的,始终是父母想要和孩子友好相处的决心。只要抱有决心,相信最终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与最受信任的“引路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