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则《寻人启事》何以打动沈从文

时间:2024-05-21

□ 赵 畅

一则《寻人启事》何以打动沈从文

□ 赵 畅

1943年1月12日,沈从文返故乡湘西,船至桃源时,在岸边看到一则寻人启事:“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右边,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翠,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吃言,谨白。”沈从文一连看了好几遍,并不停地赞叹。后来他还一字不落誊在稿子上寄给妻子张兆和,说:“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

作为文学大师,沈从文何以会被这一则张贴在乡野的《寻人启事》如此感动,以至全文抄录给妻子一道欣赏,我不得而知,但细细品读这一则《寻人启事》,确乎让人情动于衷。

以情感人,是这则70余字的《寻人启事》最大的特点。朴实、纯真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氤氲字里行间。“立招字人钟汉福”既没有故意去抬升自己的身价,也没有去有意美化被寻人的相貌,但“贤媳”的一个“贤”字,足见此走失之媳在丈夫钟汉福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其表现出的那份淳朴的情感又是何等的真实。一个相貌实在太过普通之媳,被丈夫如此爱怜,如此关怀,怎不让人产生感情共鸣?

以直明人,是《寻人启事》的一大亮点。因为所寻之人大家未曾见过,所以把走失之人的特点写出来,并尽可能写得简练些,这是《寻人启事》的基本要求。在这则《寻人启事》中,从钟汉福是哪里人、住哪里,到“贤媳”的年龄姓名、相貌特点,从恳求人协助寻找到许诺酬谢,其用语可谓句句“干货”,写得很直白很平实,让人一读就懂、一看就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噱头,难怪这则《寻人启事》让人读过以后就难以忘怀。

以诚动人,是《寻人启事》的成功之所。既然是恳求人们的帮助,那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诚信和诚意,从而驱使人们心甘情愿、脚踏实地去帮扶去找寻。这则《寻人启事》里的“立招字人钟汉福”,其诚信自不言而喻。“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须知道,“光洋二元”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可见这个“立招字人钟汉福”的一番诚意,而为了让人笃信之,他还紧跟一句“大树为证,决不吃言”。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立招字人钟汉福”让人帮助寻找并予以厚谢是真诚的,丝毫没有糊弄人、开玩笑的成分。

暂且不说“十三岁的贤媳”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也暂且不论《寻人启事》的后文如何,但有一点我们与沈从文先生的认识是相通的:“这人若能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我甚至傻傻地想,假若此人当年在张贴《寻人启事》时,恰巧邂逅沈从文先生,那么,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如果他肯努力,或许,我们的文坛上又会多出一个大作家。

(摘自《上海滩》2015年第4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