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节约型大学建设思考

时间:2024-04-24

陈新立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个客观情况。高校一方面要争取更多的外部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从自身挖掘,践行节约理念。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我国高校建设现阶段面临的形势出发,提出了在当前建设节约型大学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建设 节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280-02

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

自邓小平1977年底恢复高考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到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称,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将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据悉,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人,其中普通本科3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299万人。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1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作出了部署,确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实际上,经过三十年的栉风沐雨,截止到2008年11月,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①按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预警理论,毛入学率介于15%至50%,可以判断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多棘手问题,情况复杂,限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主要分析与我国节约型高校建设有关的现状。这些现状包括:

(一)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教育的绝对人口数目众多

自改革开放以来,②高等教育招生数从“1978年的40.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30万人,增长了12.2倍;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78年的16.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77.5万人,增长了21.9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从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738.8万人,增长了19.3倍;普通高校数量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6年1867所,增加了2.1倍。”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生均教育经费偏少

一直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就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1993年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低于4%。③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一直没有达到这个数字,也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之下,我国需要投入、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高等教育经费一直没有达到这个比例。④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内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比重一直较低,1990年为3.23%,1997年下降到3.19%,较高的1994年也才3.50%,平均比重为3.29%。总数偏少,再加上人数基数的不断增大,使得生均与经费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人数众多,另外一方面是可用资源、经费的短缺,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建设理念提出了新问题。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建设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亦或是在育人理念上奉行创新型、复合型,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大学,首先都应该是一所节约型大学。发展教育,节约先行。

二、现阶段节约型大学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方兴未艾

2007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环境友好实质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问题,⑤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理念和行动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提升到这么高的地位和迅速付诸行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可以说,这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育人重要场所的高校,其建设也必须遵循“两型”社会的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二)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

把节约理念放到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其直接原因是现阶段在物质资源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浪费现象惊人。随便去校园里走一下,自来水长流、教室里大白天灯长明、打印纸只用一半就扔掉的情况屡见不鲜;回头再来看看教室、阅览室,本能容纳一、两百的位置自习时间里上座率不到三分之一;图书馆资源,尤其是专业用书因为翻动的人少竟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仪器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养,生锈的、报废的也不在少数。更可怕的是,巨大浪费背后是节约意识的淡漠,很多人本身没有意识到这是浪费,更有甚者,觉得我花了钱,浪费也是我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三)节约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不够,决策不科学

很多制度停留于口头层面,或者书面化了但是有如一纸空文。或许正是因为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从道德的层面来考量一个人的节约行为。道德是社会最后的底线,寄希望于人的自觉行为和主动意识来厉行节约是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做为最后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做到奖惩分明。还有,我们的决策也不那么科学,大学园区的整体规划不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实际上,决策的科学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由于没有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民主原则作为配套,科学化决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实际操作中高校建设一般都是基于某个发展的重要口号,在做决策的时候,谁提出异议就等于不赞同发展,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一个无论是关乎学校生计的大的决策出台之前,亦或是一个小的关系工资福利实施办法形成决议,在征求意见时主要是在小范围内(一般是班子成员内部)进行,这样很难说不是走过场。⑥权力缺乏监督,肯定造成腐败。同样的道理政策缺乏监管,终究要付出代价。大学基础建设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已经被揭露出来,而很多高校在类似的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重复性浪费,由于没有直接触及到各方利益,加之监管的缺失,始终没人理会。

三、建设节约型大学的举措

(一)宏观方面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众所周知,事物内部排列顺序的变化也会影响食物的发展。合理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学校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全面的长久的建设计划。也是一所大学在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资源配置方案。从建设节约型大学视角看,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⑦为确保对教育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学校应将发展规划作为某一时期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蓝图来加以慎重绘制和实施。通过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位梳理以及科学地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判定自身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方向,选择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确定教育资源构成体系和配置活动组织体系,实现找准坐标,准确定位。所以,科学的发展规划将有效地实现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整体化、有序化和制度化。在武汉,进入“985”的高校有两所,进入“211”的高校有7所,笔者所在的武汉理工大学是建设中的“211”重点大学,基于此,在三校合并之初我校领导明确提出了“两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即“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围绕这两个建设目标,结合最近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建设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计划性,但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中观上建立健全节约制度,明确奖惩

健全的制度最能体现效率,而节约的目的也是为了体现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用下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一些办法,比如“乡财县管”。乡财县管的具体做法是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和票据统管等方面,对乡镇财政进行管理和监督,帮助乡镇财政提高管理水平。乡镇政府在县级财政部门指导下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其好处有五:理顺和规范了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全面推进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缓解了县乡财政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规范了乡镇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了不合理开支,严格控制了乡镇财政供给人数的增长;彻底划清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了乡镇债权债务备案制度和项目建设报告审批制度;严禁新增负债,并按照谁欠债谁清理的原则,逐年核定消化债务比例,列入考核目标;调动了乡镇增收节支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目前高校建设的经费,由于社会捐赠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那么能不能在各高校享有经费使用权所有权的同时,给划拨给高校的经费系上一条绳子,统一设置账户,由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是教育部)对重大的项目统一把关?这样做也可以规范高校建设过程中的盲目开发,同时,由于多了一层监管,也能有效的防治贪污腐败。经费使用合理明确的,给以适当奖励,反之给以批评或者惩处。在实践层面上,教育部对划归给高校的学生活动经费实行当年结算,没有使用的当年收回,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三)微观上加强在校人员传统的节约理念教育

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教育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基业长青的教育事业,大学是最重要的载体,但是大学不在于她有多少高楼大厦,在于她拥有或者培养出了多少大师。对大师的培养要从细节上做起,要将节约灌输到每个学生,每位老师的灵魂里,通过宣传讲解,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四)最后,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现在有很多高校实现了校企联合。众所周知,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等物质条件,对市场的敏锐嗅觉,高校的优势在于技术、科研,借助企业的实验场地、器材,缓解自身资金紧张、硬件建设不足的难题,可以实现双赢。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求学人口激增和高校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双重因素作用下,高校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践行节约理念非常有必要。践行节约理念,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

注释:

①邬大光.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研究.2007(5).

②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统计研究.2008(3).

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④《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

⑤黄丹,王立京.创新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机制和路径.江汉论坛.2008(10).

⑥李春才.科学决策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南方经济.2005(10).

⑦陈新.构建节约型大学的研究与探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