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及学校对策

时间:2024-04-24

田霖霞

摘要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存在不适应问题,高校可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及心理指导等方面采取措施,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不适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287-02

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转变过渡期,由于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变化,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冲动和多疑等不良心态,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有许多不适,为帮助新生调整心理不适,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增强其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通过对1126名新生专业满意度、大学环境、生活和饮食、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新生心理不适的种种表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主要表现

(一)生活上的不适应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有211人,占被调查的18.74%;饮食不适应489人,占43.43%;环境不适应261人,占23.18%;气候不适应223人,占19.8%。有人形象地比喻上大学为“心理断乳期”,这意味着上大学切断了心理上的“脐带”,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体。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凡事均由家长代劳,进入大学后则凡事都需独自打理。有的新生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依赖性较强,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使其经常被孤独、焦虑不安所困扰;一些习惯了农村幽静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有的新生,入学报到大多由亲友陪同办理,连行李都不知摆放;遇到困难忙给父母朋友写信、打电话求助;起居饮食没有父母安排就束手无策。因此,许多新生产生了强烈的思乡心理,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放弃上大学回到父母身边的案例。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高中生目标单纯,就是要考大学,而一旦进入了大学,才发现大学并非自己的“理想国”。由于志愿填报未能如愿或者其它因素,诸如大学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试制度与中学迥然不同,加之高校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毕业生自谋出路,金融危机下失业率不断攀升等的影响,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的心理、情绪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如,对自己的录取学校或专业不满意,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找份好的工作做,讨厌学习,不想上课,不愿意拓展知识,对大学教学方法不适应等。从表Ⅰ可见,在被调查的1126名学生在各项因子中,为短期成绩得不到提高而烦恼、对学习疲劳厌烦和对专业不满意的比例较高,分别占24.69%、18.83和18.38%。

(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对大学人际交往不适应的有178人,占15.81%。从表Ⅱ可见,在新的环境里,人际交往行为受到困扰。他们渴望理解和友谊,渴望找到良师益友,企盼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同处一室、同班同级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语言、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在交往中,有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己的长处、身世;有的交往时拘谨、退缩;有的封闭自我,有烦恼不向他人透露;有的过分忌妒他人,甚至伺机报复陷害他人;有的因性格孤僻怕见生人;有的不懂如何与异性交往,造成失恋、暗恋等现象;有的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发生冲突;有的干脆躲进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等等。这些都说明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呈现出不适应,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严重时陷入孤独绝望之中。

(四)自我评价方面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自我意识往往偏高或偏低。自我意识偏高的在人际交往中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强求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自我意识偏低的容易滋生自卑感,增加了个体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有38%的新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类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大学新集体中,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失去昔日的优势,显得平平,角色、地位的变化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由自信转向自卑。二是文体、社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这些新生常常为自己没有特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叹惋、自卑。三是家庭显赫者受人崇拜,家庭贫困者则自叹命不如人。

二、学校对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学生主观努力之外,要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和演习阶段,更要采取措施,对新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新生走出困境,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一)抓好入学教育,引导新生进行角色转换

大学新生从思想、个性等各方面亦渐趋成熟,要抓好入学教育,引导新生进行角色转换。

1.职业理想教育。首先,对新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坚定信念。通过校情、校史、本校成功校友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使新生逐渐摆脱对环境的陌生感,唤起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人生的美好向往之情。其次,针对新生一入校,急切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实际,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他们及早知道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条件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总体规划。

2.规范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报告会、演讲会、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诚实守信,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并且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3.军训教育。军训是大学生活的第一章,通过紧张而严格的军营生活锻炼,可锻炼学生的体魄,消除新生的松劲思想,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提高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为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4.角色转换教育。高中一心读书,目标单纯,入大学后成才之路多元化,应该做好角色转换。特别是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到了大学之后,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些人势必从中心退到边缘。大学生学习成绩并非唯一评价标准,能力特长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引导新生调整成才标准,树立自我形象,坦然面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树立自信心,学习他人优点,逐步完善自我,客观评价和接受自我。

(二)结合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1.引导新生了解专业,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在对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中,有627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55.68%,一般满意的292人,占25.93%,不太满意的207人,占18.38%。对专业一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44.32%,因此,有必要向新生进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介绍,包括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欢迎与好评程度等等,加深新生对本学校及本专业的了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自豪感、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让新生了解大学教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白大学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业的进步,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大学学习特点和方法,由被动型学习转向主动创造性学习。

3.引导新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专家教授辅导,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传授学习方法等,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特点,调整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有限的资源进行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与辅导员的心理教育水平

首先,要提高教辅人员心理教育水平。根据目前的管理制度,担负新生管理任务的是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老师,可目前,这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特别是大部分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多,就算有培训也是突击性的,流于形式。所以,除了对现有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心理教育水平外,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员。

其次,要发挥“两课”教师主渠道的作用,把教学内容和新生心理特征相结合,针对新生心理不适的主要表现,通过典型实例,进行剖析和讲解,帮助和鼓励新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变化的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再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一,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要由心理咨询师和校医组成,在每周的特定时间有咨询人员为学生咨询,对新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新生心理保健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四,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健康大家谈、播放心理电影等活动,帮助新生消除心理问题,培养乐观进取不畏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首先,要为新生施展才华,彰显个性搭建舞台。要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演、主持人大赛、各类球赛、征文、演讲、辩论赛等等,丰富新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其文体、社交、组织、协调、承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进行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的教育,提高新生人际交往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能很快消除寂寞和孤独,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开设社交礼仪等公选课,举办公关技巧讲座等活动,进行交往意识和交往技巧的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社交技能。

总之,大学新生面临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问题,高校教育和管理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不适,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里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丽萍.浅谈大学新生思想困惑调适.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3).

[3]张雅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调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

[4]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武永亮.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及对策.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