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周 瑜 侯平平
(1.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系 四川阆中 637400;2.中国旅游研究院 北京 100005)
Global Report on Food/Gastronomy Tourism
),指出美食对目的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营销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袁文军、晋孟雨、石美玉,2018)。目前,饮食成为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Kim & Eves,2012),是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Björk &Kauppinen-Räisänen,2016)和重游(Kivela & Crotts,2005)的重要因素。然而,与旅游学科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美食旅游研究容易被学者们忽视(Cohen &Avieli,2004),在旅游研究中仍处于初级阶段(Kim,Eves & Scarles,2009)。究其原因,一是饮食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必需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容易被学者们忽视;二是旅游饮食消费与一般饮食消费存在交叉融合现象,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美食旅游只是特殊兴趣旅游的一种形式,容易被学者们忽视。在学术研究层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美食旅游的概念(管婧婧,2012)、饮食符号化(曾国军、吴炎珂,2015)、饮食原真性(曾国军、梁馨文,2020)、目的地美食形象(许艳、郑玉莲、陆丽清等,2020)、饮食品牌管理(曾国军、吴利利,2019)、美食旅游影响因素(杨静、侯智勇、杨长平等,2019)等方面,国外美食旅游研究主要聚焦于美食旅游产品、旅游者饮食消费行为、旅游饮食消费体验、旅游者饮食节事兴趣(Mynttinen,Logrén & Särkkä-Tirkkonen,et al.,2015)以及目的地美食形象(Lai,Wang & Khoo-Lattimore,2020)、饮食原真性(Le,Arcodia & Novais,et al.,2019)、饮食消费价值观(Choe & Kim,2019)等方面。虽然学者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探讨了美食旅游研究的特点和未来趋势(张广宇、卢雅,2015),运用认知地图对美食旅游的主题进行了研究(Ellis,Park & Kim,et al.,2018),应用文献可视化方法对美食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彭坤杰、贺小荣,2019),然而,基于推拉理论探究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与拉力作用的研究还比较鲜见。基于此,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回顾了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作用,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深入探讨美食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机理,构建美食旅游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对旅游者行为作用的理论框架,并梳理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美食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上为美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美食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学者们分别基于各自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美食旅游进行了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性观点。从强调美食旅游内容来看,Long(2004)认为美食旅游是有意图、跨国界、探索性地参与到“他者”的饮食文化中,即参与到非自己所属文化的食物、菜系、膳食体系的品尝、消费、制备或展示过程中。Smith和Xiao(2008)认为美食旅游是一种了解、欣赏和消费旅游目的地饮食资源和活动的旅游体验,既包括以饮食体验为主要动机的旅游形式,也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临时对目的地饮食和美食体验感兴趣。从强调美食体验来看,Hall、Sharples和Smith(2003)认为美食旅游主要指以品尝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等提供的美食为主要动机的旅行。Ellis、Park和Kim等(2018)认为美食旅游主要考察食物和饮料在旅游者自身文化中的地位,强调饮食在旅游者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中的地位,侧重于旅游者对饮食的具身体验和感官体验,核心是饮食。管婧婧(2012)阐释了美食旅游的3个特征,进而引申出美食旅游概念的基本属性:一是强调将美食相关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作为美食旅游的基础;二是强调旅游者通过品尝美食而获得难忘、独特且具有文化内涵的美食体验;三是明确激发旅游者出行的主要动机是美食旅游资源或美食体验。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美食旅游指旅游者以旅游目的地具体的饮食产品为吸引物,在饮食消费中享受服务、体验以及感受饮食风俗、思想、哲理等饮食文化,最终实现身心满足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
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饮食相关特征对美食旅游者进行分类。Fischler(1988)从饮食社会学领域出发,以饮食熟悉和饮食陌生两个维度为基础,认为人们在味道、味觉方面存在“恐新”(neophobic)和“喜新”(neophylic)的差异,即个体不喜欢或怀疑新奇、不熟悉的饮食,又或个体寻找新奇、陌生的饮食。从生物学和文化学角度来看,饮食不仅是一种适应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Mak,Lumbers & Eves,et al.,2013)。具体到美食旅游者的分类,“food neophobia/neophobic”主要指旅游者寻找熟悉、非新奇、单一性的饮食,称为饮食新奇恐惧者;而“food neophilia/neophylia/neophilic/neophylic”主要指旅游者追求陌生、新奇、多样化的饮食,称为饮食新奇追寻者,其英文对照翻译见表1。
表1 饮食新奇恐惧者/症和饮食新奇追寻者/症的英文对照翻译Tab.1 Contrast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od neophobia/c and food neophilia/c/ylia/c
在对美食旅游概念界定和美食旅游者分类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借鉴推拉理论,具体探究在美食旅游过程中,推力和拉力“如何”和“为何”对旅游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推力主要是由旅游者内在需要激发的旅游动机,进而推动其做出参与美食旅游活动的决定;拉力主要是饮食文化资源作为目的地特有的资源属性和禀赋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
李小树原来就和大黑猫住在我对面的那个寓所里,只要我在家,李小树有时会隔着落地窗和我打个招呼,有时他干脆拿着自己喜欢的马爹利酒过来串门。我们坐在客厅间的吧台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李小树从来不聊他们娱乐界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谈论美酒和女人。
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来自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体验、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旅游需要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来自个体生理状况,外因来自其所感受的文化氛围;旅游体验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具体表现在口碑和推荐影响潜在旅游者,满意度影响旅游者自身的重游意愿;旅游动机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包括动机因素、饮食相关人格特质(food-related personality traits,FRPTs)、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等10个方面的因素;旅游偏好直接或间接对旅游者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其中,间接作用通过改变态度来影响旅游者行为。
(1)旅游需要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旅游者异地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活动的基本需要,而且还是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基于文化阐释主义,美食旅游者可以划分为满意的(acceptable)、奇异的(exotic)、可食的(edible)、美味的(palatable)4种类型,对应的饮食行为是喜欢(liking)、偏好(preference)、选择(choice)、摄入(intake)(Long,2004)。由此可见,旅游者不同的美食旅游需要会产生不同的行动选择。Hjalager(2003)根据美食旅游者对目的地饮食的熟悉、新奇程度,将美食旅游者划分为消遣型(recreational)、牵制型(diversionary)、存在主义型(existential)、实验主义型(experimental),前两者主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食物,即饮食新奇恐惧者;后两者主要追寻新奇的食物,即饮食新奇追寻者。不同类型美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存在差异,Kim、Goh和Yuan(2010)认为,饮食新奇恐惧症对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有负向影响,会对旅游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反之,饮食新奇追寻症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Cohen和Avieli(2004)指出饮食新奇恐惧症和饮食新奇追寻症的旅游行为还受到生理和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旅游者在目的地所感受到的饮食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是目的地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目的地饮食文化氛围对美食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产生拉力影响,并刺激旅游动机,进而影响其美食旅游行为。因此,从旅游者的饮食需要出发,旅游需要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来自自身生理状况,外因来自其所感受的目的地文化氛围,内外因素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美食旅游者,而不同类型的美食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旅游需求,旅游需要激活旅游动机,最终影响旅游者的行为。
(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饮食消费就是一种旅游体验,而饮食消费支出约占旅游者总旅游消费的三分之一(Koc,2013)。因此,饮食消费体验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Mynttinen、Logrén和Särkkä-Tirkkonen等(2015)发现前往芬兰旅游的俄罗斯旅游者,其饮食消费占其旅游支出的大部分。饮食消费不仅是目的地企业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Williams,1997)。学者们将旅游者饮食体验划分为4种:消费者支持性体验(supporting consumer experience)、旅游者高峰体验/差异型(peak touristic experience /contrast)、旅游者高峰体验/象征型(peak touristic experience/symbolic)、吸引力体验(attractionised experience)。首先,旅游者具有基本的消费者支持性体验,对饮食的要求是熟悉、健康、便利、价值;其次,根据美食旅游者的喜好,饮食体验可划分为差异型旅游者高峰体验和象征型旅游者高峰体验,前者追求美食的新奇和多样,后者追求美食的熟悉和饮食习惯;最后,注重吸引力体验的美食旅游者更在乎感官愉悦、社会愉悦、情境愉悦等体验,这种体验介于差异型和象征型之间(Mak,Lumbers & Eves,et al.,2013)。影响饮食消费体验的因素(Sparks,2007)也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Chang、Kivela和Mak(2011)研究发现,影响我国旅游者评价其美食旅游体验的因素包括旅游者自身的饮食文化品味、饮食丰富性和多样性、目的地感知、服务界面和领队表现。美食旅游涉及的各种要素会影响旅游体验,进而影响旅游者行为。
旅游中的饮食消费体验主要是“消费者辅助性体验”和“旅游者高峰体验”。若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消费只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或和日常饮食消费类似,则称之为消费者辅助性体验;若饮食消费成为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主要动机,则称之为旅游者高峰体验。品尝当地美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品尝美食既可看作一种文化活动又可看作一种娱乐活动(Hjalager &Richards,2002),而美食旅游是旅游者了解目的地文化的主要渠道或方式之一(Kivela & Crotts,2006)。因此,旅游者的美食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有良好的美食体验,美食体验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同时又会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通过口碑和推荐影响潜在旅游者以及自己的重游意愿,并最终影响旅游者的行为。
(3)旅游动机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
旅游者的内在需要激发旅游动机,进而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和决策,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饮食消费动机(见表2)。Henderson(2009)认为饮食文化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学者们需更多地开展此方面研究。Fields(2002)认为可以用McIntosh、Goeldner和Ritchie(1995)提出的4个旅游动机因子来解释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消费动机,即生理动机、文化动机、人际关系动机、身份与名望动机。生理动机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生理方面的需求,还能让旅游者通过品尝新奇且具有异域风味的美食获得感官体验;文化动机使旅游者通过旅游目的地饮食或非饮食活动来体验其文化;人际关系动机有助于旅游者拜访亲朋好友、遇见新人、家庭聚会、逃离日常生活和重新建立社会关系;身份和名望动机指旅游者渴望通过特色旅游活动获得自尊、自我认知或得到别人的注意,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地位。Kim、Eves和Scarles(2013)认为,影响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消费地方饮食的动机因素主要是饮食相关人格特质、人口统计学特征,其中饮食相关人格特质包括饮食新奇恐惧症(food neophobia)和饮食涉入(food involvement);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年收入。Kim和Eves(2012)发现文化体验、人际关系、关注健康、感官吸引力、激动是驱动因素,其中文化体验包括原真性体验和获取知识,人际关系包括团聚和声望,激动包括摆脱日常生活和兴奋经历。
表2 影响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饮食消费的动机因素Tab.2 Motiv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t’s food consumption at destination
Mak、Lumbers和Eves等(2012)认为,影响旅游者饮食消费的社会文化心理动机包括5个方面,即动机因素、饮食相关人格特质、社会人口统计特征、文化或宗教影响、过去经历,其中动机因素可分为象征型(symbolic)、强制型(obligatory)、差异型(contrast)、延伸型(extension)、愉悦型(pleasure)5个方面,象征型动机包括原真性体验、声望、文化知识;强制型动机包括关注健康、自信、便利、价值;差异型动机包括新奇和多样;延伸型动机包括亲密和饮食习惯;愉悦型动机包括感官愉悦、社会愉悦、情境愉悦。综上,旅游动机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包括动机因素、饮食相关人格特质、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人际关系、感官吸引力、激动、生理动机、身份和名望动机、文化或宗教影响、过去经历,其中文化或宗教影响包含文化动机和文化体验。
(4)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
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受到其个性、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影响,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直接影响,二是旅游偏好通过态度间接影响旅游者行为。旅游偏好影响旅游者是否决定旅游,如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饮食偏好会影响其目的地选择(Hall &Mitchell,2001),而且饮食新奇恐惧症对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饮食消费行为起到调节作用(Wu,Raab & Chang,et al.,2016)。旅游偏好是个体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会影响旅游者的态度,进而影响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新文化氛围的适应。为此,应积极培养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引导消费行为,充分发挥好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
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主要来自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有形性是目的地饮食文化的具体资源属性和特征,如目的地独特美食(Alderighi,Bianchi & Lorenzini,2016)、美食标识(gastronomic identity)(Fox,2007; Hillel,Belhassen & Shani,2013);无形性是目的地饮食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如目的地美食形象(Karim & Chi,2010)、美食话语(gastronomic discourse)(Hillel,Belhassen & Shani,2013)、饮食场景(foodscape)(Björk& Kauppinen-Räisänen,2019)。饮食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减轻压力、拓展人脉、逃离日常烦恼、体验新事物等的手段,是促成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拉力。一方面,内在需要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促成美食旅游的实现;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作为目的地特有资源属性和禀赋对旅游者选择目的地起到拉动作用。饮食文化既以有形的资源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又以无形的表现形式抽象展示出来。因此,充分利用好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作用至关重要。
(1)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作用
饮食文化的有形性主要体现在饮食节事活动、地方特色饮食产品、美食标识、美食遗产、饮食文化涉入、目的地餐厅和服务等方面。饮食节事活动、地方特色饮食产品作为有形的饮食文化资源对旅游者的拉动作用已得到证实(Kim,Goh & Yuan,2010)。Alderighi、Bianchi和Lorenzini(2016)认 为 地方特色饮食产品显著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重游意向,这说明地方特色美食作为目的地的营销靶向物具有很好的拉力作用,会促成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Okumus、Okumus和McKercher(2007)认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美食旅游目的地塑造方面比较成功,秘诀在于香港在美食市场定位、目的地营销、目的地形象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美食旅游目的地塑造得成功与否是检验市场营销成果的重要因素(Mitchell,2003),其中美食标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Fox(2007)还指出美食标识的成功在于其商品化和景观化,克罗地亚美食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塑造就在于其拥有特殊而丰富的美食遗产,而美食遗产就是一种美食标识。Omar、Karim和Bakar等(2015)认为旅游者的饮食文化涉入对其行为起到拉动作用,如目的地的餐厅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Sparks,Bowen & Klag,2003)。
(2)饮食文化的无形性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作用
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无形性主要体现在口碑、政策、目的地自身资源等方面。口碑主要来自旅游者的传播,政策主要由政府机构制定,旅游者和政府机构是饮食文化无形性的塑造主体,目的地自身资源则是饮食文化无形性的表现客体。Wang(2011)认为美食旅游的网络口碑直接刺激潜在旅游者外出品尝美食,良好的网络口碑无形之中宣传和推广了美食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营销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品牌外化的目的。政府机构在制定美食旅游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饮食消费特征,注重政策与旅游者消费阶层的匹配,为地方饮食文化更好地服务旅游者美食体验做好政策支持(De Jong & Varley,2017),美食旅游的相关政策应根据具体的地方饮食特色制定,将美食作为目的地营销的独特卖点。这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组织的积极作为,还需要目的地旅游组织准确把握旅游者需求,采取各种有效营销手段促使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因此,目的地营销组织和政府机构可以对整个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打造不同类型的美食旅游产品。无形性的饮食文化资源需要进行潜移化和有形化的二重化,潜移化就是充分利用口碑来影响潜在旅游者,有形化就是把无形性的目的地自身资源(如酒文化旅游目的地、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美食旅游目的地)再次有形化。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美食旅游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在美食旅游中,旅游需要、旅游体验、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以及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推拉理论,构建了美食旅游的推拉力对旅游者行为的作用机理模型(见图1)。
图1 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推拉力作用的理论框架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push and pull effect of food tourism toward tourists’ behavior
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作用主要来自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体验、旅游动机、旅游偏好4个方面。首先,旅游需要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是自身生理需求,外因是其所处的文化氛围,旅游需要是动力源泉,并刺激旅游动机,旅游动机直接影响旅游者行为。其次,美食旅游体验受6个方面的影响,旅游体验直接影响美食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口碑和推荐间接影响潜在旅游者,并进一步影响自身重游意愿,最终对旅游者行为产生影响。再次,旅游动机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影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饮食相关人格特质、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人际关系、感官吸引力、激动、生理动机、身份与名望动机、文化或宗教的影响、过去经历,其中动机因素包括象征型、强制型、差异型、延伸型、愉悦型。最后,旅游偏好对旅游者行为的推力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表现为通过改变态度影响行为。
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拉力作用主要来自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两个方面。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主要体现在饮食节事活动、地方特色饮食产品、美食标识、美食遗产、饮食文化涉入、目的地的餐厅和服务等方面;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无形性主要体现在口碑、政策、目的地自身资源等方面。针对有形性饮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无形性元素,以及无形性饮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有形性元素,可以采取有形的特色化、无形的有形化以及无形的潜移化、有形的二重化等方法。有形的特色化是将有形性饮食文化资源特色化,无形的有形化是将有形性饮食文化资源中的无形性元素具体呈现出来,无形的潜移化是将无形性饮食文化资源潜移默化,有形的二重化是将无形性饮食文化资源中有形性元素再次有形化。
美食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行为主要受推力和拉力的影响。推力通过旅游需要激活旅游动机,旅游动机直接推动美食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行为;美食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饮食消费行为,并间接作用于美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美食旅游者对目的地饮食文化的体验,包括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无形性和有形性,主要影响美食旅游者自身的重游意向及潜在旅游者的行为;美食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其饮食消费行为,又可以通过改变美食旅游者的态度间接影响其饮食消费行为,还可以通过影响美食旅游者的态度进而对旅游动机作用于饮食消费的路径产生影响。拉力主要由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属性与特征对美食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行为产生吸引力作用。
饮食是旅游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旅游是学者们亟须关注的旅游研究领域,其涉及的旅游研究主题包括目的地选择、旅游体验、旅游动机等方面。未来可从4个方面继续深化和丰富美食旅游的理论研究。
第一,进一步拓展美食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聚焦不同的研究主题。一是从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行为切入来展开研究,如聚焦旅游者饮食体验、旅游者饮食消费、基于旅游饮食消费的旅游者类型划分、饮食相关人格特质等研究主题;其中旅游者饮食体验研究主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探究旅游者偏好与行为的关系,深入剖析饮食新奇恐惧者、饮食新奇偏好者、饮食多样性、饮食新颖性等饮食相关人格特质与其行为的关系。二是把目的地的饮食资源作为起点开展研究,如饮食景观与形象(Chang & Mak,2018)、目的地美食/饮食形象、美食标识/身份、饮食原真性等研究主题;并可以继续深入剖析饮食景观/场景对旅游者饮食消费体验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目的地美食/饮食形象对旅游者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目的地美食标识/身份对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饮食原真性与旅游者饮食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构建美食旅游研究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框架贡献本领域的研究成果。
第二,构建饮食文化对旅游者行为作用的概念性模型,如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阐释饮食文化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一是进一步探究可能存在的其他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以及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影响程度;二是细化对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无形性和有形性要素的研究,并探究不同要素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三是探究不同类型美食旅游者对无形性和有形性要素的偏好,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旅游者对要素偏好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完善饮食文化对旅游者行为作用的理论框架,从而深化美食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为指导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围绕美食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消费行为开展研究。探索美食旅游者的基本行为特征和主题特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如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饮食体验、饮食消费、饮食偏好等。美食旅游者饮食消费体验的价值共创、互动质量、体验质量也是未来的研究领域,在价值共创主导逻辑下,如何让美食旅游者具身化、沉浸式参与其中,最终提高其满意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第四,对中国情境下美食旅游的饮食文化维度进行探究。可从旅游者和目的地管理者两个视角探索饮食文化维度,并进一步比较二者是否存在差异。深挖不同饮食文化维度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以及不同饮食文化维度与旅游者饮食体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中外饮食文化维度的差异,剖析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为美食旅游研究中的饮食文化特质奠定理论基础,推动美食旅游研究进一步深化。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有:
(1)系统探究了美食旅游的推力和拉力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推拉理论的研究范畴和美食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提供了美食旅游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内容。本研究基于推拉理论,将影响旅游者行为的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体验、旅游偏好等因素进行系统整合,相对系统地构建了美食旅游的推拉力对旅游者行为的作用机理模型,丰富和拓展了美食旅游的理论研究。
(2)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了“美食旅游的推拉力对旅游者行为的作用机理模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解释与分析的理论框架。系统地阐述了推力和拉力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清晰地阐释了不同推力、拉力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路径:一是揭示了不同推力和拉力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揭示了推力和拉力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内在作用过程,每个过程又涉及一系列的不同因素,弥补了现有关于过程研究的不足,并为后续的美食旅游研究提供了相对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路径。
(3)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美食旅游者的研究内容和理论知识,拓展了美食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美食旅游者进行研究,既可以深化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论认识,又可以对美食旅游研究的各个方面产生新的理解和洞见。因此,本研究拓展了关于美食旅游者的研究内容和理论知识,为后续美食旅游者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